目录详情

首页 >> 保险资料库 >> 目录详情
正文:

                             华夏人寿推出“次健康体”保险新品
 
  近日,华夏人寿宣布推出针对“次健康体”承担重大疾病保障责任的附加重疾保险新品——华夏附加长期重大疾病保险。该款产品可以为投保人延续第二次重大疾病保障,投保人在获得第一次重大疾病理赔后,无需体检就可再次获得第二次投保重大疾病保险的机会。

  华夏附加长期重大疾病保险是一款保障重疾类附加险种,客户在患重大疾病获得首次理赔1年后,如再次患上另外一种重大疾病则可再次领取保险金。由于该产品是附加在华夏终身寿险(分红型)上出售,因此费率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其保障范围也扩大至35种疾病。
(京华时报  2008-10-14)
 
                                 市场期待高端团体医疗保险
 
  据上海保险同业公会统计,今年1-7月,上海短期团险业务保费收入8.9亿元,增幅14%,落后于寿险总体增长水平。短期团险业务以医疗保险为主,是企业员工福利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基本医疗保险的有效补充。经调查发现,影响短团险更快增长的主要因素,除了企业的保险意识提高不快外,还与短期团险产品出现“同质化”、难以满足需求、需要高端团体医疗险来救场有关。

  给付医保自付费用

  近年,国内医疗费用上涨速度远远快于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现有的社会医疗保险已经很难满足大多数人医疗的需求。因病致贫的情况不断发生,天价医疗费用的新闻也屡见不鲜。于是,越来越多的企业愿意出资购买商业补充团体医疗保险,帮助员工摆脱高额医疗费用的压力。
  团体医疗保险多为一年期短期产品,全面覆盖门诊、急诊及住院医疗费用,属于消费型险种。员工因发生意外或疾病,并在指定医院进行门诊、急诊或住院治疗时,保险公司对被保险人发生医保支付范围内合理且必须的自负医疗费用,按比例进行给付。

  据了解,团体医疗保险赔付比例由企业与保险公司协商确定,但保险公司会提供一个范围以供企业选择。如太平人寿给出的给付比例为50%-90%,中意人寿的给付比例为70%-100%。影响给付比例的因素有免赔额度和产品费率。免赔额度越高,给付比例越高;给付比例提高,产品费率则随之提高。

  与个人医疗保险相比,团体医疗保险的投保条件相对宽松。投保时,投保团体必须为已参加当地社会医疗保险,企业在岗的全职正式员工投保比例必须达到一定比例,且有最低起保人数限制。

   同质产品阻碍发展

  近年来,团体医疗保险市场的竞争主体越来越多。先是,2003年1月1日修订的《保险法》扩大了财产保险公司的经营范围,允许其经营短期健康险和意外险业务。接着,2004年12月11日,中国按照WTO承诺,向外资全面开放团险市场;2005年1月12日,首批获准经营团险的合资公司中英人寿与3家中国企业签署了团险保单。

  时至今日,上海团险市场竞争主体已经超过50家,但团体医疗保险产品并没有多大改观,延续了传统寿险产品同质化程度较高的特色。各家保险公司团体医疗保险区别主要体现在免赔额度、给付比例、起保人数等方面,但产品的保障范围和运作模式大多雷同。

一家港资企业财务总监表示,国内保险公司提供的医疗保险产品责任与社会基本医保无异,虽然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员工的自负部分压力,但基本医保以外的药品、设备和医疗手段很少涉及。很多保险公司甚至没有开发出相关产品。

  某中资寿险公司团险部负责人表示,现在国内保险产品的“克隆”速度非常快,原先以为外资能够在产品上有所突破,没想到很多合资公司也是复制国内产品。如今,新开发的团体医疗保险都要求业务员上门销售,尽可能避免被同业公司盗版。

  高端产品拉开差距

  据了解,中国人寿和太平洋寿险都推出了管理式团体医疗保险产品。中国人寿“团体补充医疗保险(基金型)”,具有“资金委托管理”的功能,保险期限为3年。保险公司收取保费后,只扣除一定比例的管理费用,待保险期结束后,帐户余额将全部返回投保单位。保险期内,给付被保险人自理的住院、门诊医疗费用,给付比例可根据企业需要灵活设置,且不受社会基本医疗保险范围的限制。

  人保健康团险部副总经理吕欣彬表示,在商业保险领域,没有不可保的风险,只有客户无法承受的保费。专业健康险公司开发了许多高端团体健康险产品,其中就包括涵盖进口药品、医疗器材的医疗费用保险,费率水平要比普通医疗保险高出很多。

对于今年以来团险业务出现的萎缩,据悉上海保监局正在积极探索解决方案。高端产品是团体医疗保险竞争的分水岭,凭借每单业务较高的保费收入,能够迅速提升团险业务规模。虽然其他保险公司也能够很快复制同类产品,但受制于风险管理和资金运作的能力,他们在开展业务时难免会束手束脚。(解放日报  2008-10-15)
 
                                     小额保险产品已达160多个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在小额农业和财产保险、小额寿险、小额意外险、小额健康险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小额农业和财产险险种产品已达160多个。小额保险试点已经成为推动三农保险发展的重要切口。

    据悉,试点地区60%的农民2007年人均收入低于3000元。保险公司根据试点要求,专门为农民开发缴费起点低、投保手续简便、保障相对较高的保险产品。如中国人寿的小额保险产品费率比城市现行产品低20%左右。
(青岛财经日报  2008-10-20)
 
                              恒安标准推出新款收益保底型团体年金产品
 
    近日,恒安标准人寿推出全新一款收益保底型团体年金产品——恒安标准信步人生团体年金保险(万能型)。
恒安标准信步人生团体年金保险(万能型)2014年以前最低保证利率达2.5%,2014年起每个会计年度末公布一次最低保证利率。该产品具有强大而专业的电子商务系统支持,为企业客户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企业客户通过公司提供的先进网上查询系统,就可轻松、快捷地实现包括查询、理赔、资料变更等各种服务。
(天津市保险学会 2008-10-21)

                             万能险收益下调险象环生 分红险迅速上位
 
据上海市保险同业公会统计,9月份,上海万能险保费收入7.66亿元,较8月份减少1.48亿元,降幅环比达到16%。近期各家寿险公司下调结算利率,是万能险保费收入大滑坡的主要原因。尽管保险公司可以容忍万能险保费的减少,但收益率下滑让万能险面临退保和信任危机。

  结算利率连续下调

  统计显示,1至9月份,上海万能险保费收入超过1亿元的寿险公司超过10家,包括平安、太保、友邦、新华、泰康、人保健康、太平人寿、生命、合众、英大、正德。根据这些公司万能险结算利率公告,9月份结算利率出现下滑的占据绝大多数。

  在7、8、9这3个月,不少寿险公司万能险结算利率连续下调,平安人寿的银行万能险结算利率分别为6.00%、5.50%和5.25%,太保寿险为5.21%、5.01%和4.51%,合众人寿为5.30%、5.00%和4.75%,太平人寿为5.00%、4.80%和4.50%,生命人寿“生命智鑫”为5.60%、5.35%和5.20%。

  总体来看,市场上万能险结算利率已回落至4.5%-5.5%的水平,平安的下调幅度最大。最夺人眼球的是友邦保险和正德人寿,前者继续维持着行业最低收益4.00%,后者则逆市将单月结算利率上调了0.5个百分点。

  据了解,寿险公司下调万能险结算利率,主要因为监管部门对银保业务的发展速度和投资产品的收益进行规范。8月中旬,保监会发布最新监管政策,要求寿险公司调整代理渠道产品的销售思路,积极发展期缴产品、分红产品。9月起,陆续有寿险公司将万能险从银行网点撤柜。

  人为调控难言透明

  为了确保客户能掌握万能险投资账户的变动情况,保险公司通常会在每个月前5天公布万能险上月结算利率。然而,尽管国内各保险公司投资能力存在差异,投资市场急流直下,但万能险却似生活在“真空”中,力推万能险时保持较高的收益率,收缩万能险时又能合拍地同步下调结算利率。

  不难看出,保险公司把调整结算利率作为市场营销的有效策略。今年5月,平安人寿逆市上调万能险结算利率至6%,万能险销售额迅速攀升;如今,新公司正德人寿上调万能收益后,9月万能险保费收入排名全市第三位。

  有业内人士认为,万能险看似透明的账户运作方式,却未必是投资情况的真实反映。今年年初,万能险收益在理财产品一片跌声中脱颖而出,彼时股市一路下滑;现又能在监管部门指挥下,一齐下调万能险收益。显然,万能险的收益浮动空间是由保险公司掌握的,也即保险公司很有可能在利用险种收益的杠杆,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心态。

  业务缩减退保滋生

  本轮下调后,万能险年化收益率已经难以匹敌银行5年存款5.58%的利率,加上5%利息税被取消,保险公司极有可能会陷入前端销售和后台维护的双重困境。

  一个月来,沪上平安寿、新华、泰康、生命、英大等多家公司的万能险保费收入出现萎缩,其中英大泰和人寿环比减少9000余万元,泰康缩减6700万元,新华缩减3000万元,平安和生命均减少近2000万元。正德人寿上调万能险结算利率后,该业务保费收入环比逆势增长近7000万元。

  据了解,万能险是不少寿险公司的业务主力,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随着万能险收入下降,单月业绩也大受影响。与万能险收入相似,9月份,平安、泰康、新华、太平洋安泰、生命、英大、国泰等寿险保费收入都不同程度的出现萎缩,平安减少约1.8亿元。

  由于沪上一些寿险公司凭借上半年的猛冲,已经完成了总公司布置的年度指标,因此并不在意前端销售量的萎缩。相反,客户在得知万能险结算利率下滑后,所可能采取的冲动行为才是保险公司最担心的。

  据悉,9月份上海万能险给付达1831万元,是今年以来单月最高,其中就包括退保部分。表面上看,客户承担了退保造成的绝大部分损失,其实保险公司损失的代理人佣金和渠道手续费会更多。此外,由于万能险80%的资金可投资股市,大量现金流出也给保险资金运作的连续性造成影响,股市持续低迷时可能被迫减仓。

  分红应对年末冲刺

  新年转眼即至,寿险公司即将迎来2009年的业务挑战。与大多营销行业类似,寿险营销也非常看重年初的“开门红”,保险公司通常提前1个多月就会制定激励方案。显然,万能险是寿险公司奥运年的试金石。那么2009年的敲门砖究竟是谁呢?

  “答案应该来自保监会的监管政策和国内主要的寿险公司。”一位寿险资深营销总监如是说,“从渠道上看,银保业务将在一定比例范围内继续发挥重要的‘揽金’作用;从险种上看,期缴型、分红型产品有望成为业务重心。”

  9月份,在绝大多数寿险公司受困万能险的局面下,上海寿险保费收入环比依旧增长3亿元,其中国寿和太保两家增幅就达到2.4亿元,分红险成为两家寿险公司的增长动力,尤其是太保寿险完成了绝地大反攻,放弃万能险阵地后迅速占领分红险市场,该月分红险保费贡献度接近90%。

    随着太保、新华、泰康等一批中资公司力推分红险产品,明年的险种竞争趋势已渐渐明朗。也有人士表示,由于新、小寿险公司发展初期需要业务量支撑,因此万能险并不会离开很远。(解放日报  2008-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