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详情

首页 >> 保险资料库 >> 目录详情
正文:

                            2008年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①

                            曾学文(北京师范大学,北京 100875)

    [摘要]2007年,我国国民经济继续保持了高速增长的势头。2008年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面临着较为有利的国内外环境,但也存在着不确定因素: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状况没有得到改善;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经济增长速度和价格都面临双高。通过对企业家信心指数、企业景气指数、消费者信心指数、制造业经理采购指数的最新数据和资料的分析,各方对未来经济增长的信心仍然充分,我国国民经济仍呈高位增长的运行态势,但2008年的物价水平仍将面临较大压力。目前,国民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有: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的风险尚未消除;价格结构性上涨转为全面上涨的压力仍不能忽视;结构性失衡非常严重,应该实施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利用财税杠杆促推节能减排;利用货币政策工具收缩流动性;积极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关键词]宏观经济;国民经济;经济增长;物价水平
    [中图分类号]F1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306(2008)01-0012-05
    Abstract:China′s economy maintained a high speed growth rate in 2007. The macro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will witness a favorable domestic and foreign environment and some uncertainties as well: international trade balance will not be improved; real estate index keeps rising; economic growth and commodity price will both move upwards. Through our analysis of the most recent entrepreneur confidence index, enterprises prosperity index, consumer confidence index and manufacturer procurement index and various materials, we can see that all parties have quite strong confidence in continuous economic growth, and China′s national economy will maintain its high growth momentum. But commodity price level will continue to face with strong upward pressure. The current contradictions in the running of China′s national economy are: the risk of economic overheating still exists; the pressure for changing from a structural price uphike to fullscale price rise should merit our attention; structural imbalance is serious which requires appropriate fiscal tightening; utilizing the fiscal and taxation leverage to promote power and resources reduction; using currency tools to reduce liquidity; promoting international trade balance.
    Key words:macroeconomy; national economy; economic growth; commodity price level

    2007年,我国国民经济继续保持了高速增长的势头。工业生产增速呈高位加快的态势,贸易顺差有增无减,信贷规模不断扩张,都表明了当前强劲的经济增长动力。同时,通货膨胀压力加剧,人民币快速升值,节能减排形势严峻也带来了经济快速增长的风险。本文根据2007年国民经济运行的数据和相关历史资料,对2008年国民经济运行趋势和特点进行分析和判断。

    一、2007年经济增长预期的调整

    2007年我国国民经济保持高位增长,前三个季度国民经济增幅高达11.5%。第三季度以来,国内外权威机构纷纷调高对中国2007年全年经济增长预期。我们收集了8家权威机构对2007年度中国经济增长预期的调整,资料表明各机构无一例外都在较大幅度调高增长预期(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8家机构三季度以后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新预期平均提高近1.4个百分点,从9.9%提高到11.4%。且预期值的标准差系数从0.31降到0.16。标准差系数大幅降低意味着各机构对2007年经济增长水平预期的认同。

    各机构调高预期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投资增长速度较快。我国企业利润增长明显,投资回报率高,有很大的投资空间。地方政府因换届等因素影响,投资冲动依然较强。中央政府在基础设施、公共财政、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上也将增加投入。银行充裕的资金以及财政收入的大幅增加使资金供给程度增加,保证了经济发展的需要。第二,我国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势头不减。近年来,居民收入水平特别是农民收入水平提高较快,居民收入水平的增加也将带来消费结构的升级,并进一步推动消
费的持续增长。在出口、投资、消费“三驾马车”的共同推动下,经济增长动力十足。第三,国际资金的大量流入。自2005年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已经累计升值超过8%,而2007年9月18日美联储4年来首次大幅降息0.5个百分点,联邦基金利率即商业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由原来的5.25%降到4.75%,与此相对的是我国央行连续加息。汇率和利率共同作用的结果将是国际热钱的大量涌入,使投资和消费增加,拉动经济增长。

    相关机构对我国2007年经济增长预测调整对比表
    表1(单位:%)序号[]机构名称[]2007年全年经济增长预期值一季度预期[]三季度预期[]预期提高1[]世界银行[1][]9.6[]11.3[]1.7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10.0[]11.2[]1.23[]亚洲开发银行[3][]10.0[]11.2[]1.24[]德意志银行[4][]10.0[]11.4[]1.45[]摩根士丹利[5][]10.5[]11.3[]0.86[]中国人民银行[6][]9.8[]11.6[]1.87[]国家信息中心[7][]9.5[]11.3[]1.88[]中国社科院[8][]10.0[]11.6[]1.6均值[]9.9[]11.4[]1.4标准差[]0.31[]0.16二、2008年经济形势与展望

   (一)国民经济发展面临着较为有利的国内外环境

    2008年的全球经济增长虽然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但总的形势仍然较好。尽管美国经济出现疲弱迹象,但借助新兴市场的稳健需求以及向美国以外市场的出口强势,全球经济增长依然强劲。据标准普尔预计,2007年和2008年美国经济增长率均为2%。欧盟通货膨胀压力略有上升,工业生产保持增长,但劳动力市场表现良好,失业率保持在较低水平,自2007年6月起,欧元区失业率低于7%,大大低于上年同期。从目前情况看,近期全球信贷市场紧缩对欧元区经济影响较小,不会影响2008年欧元区经济强劲扩张的基本态势。另外一个重要方面是亚洲地区主要经济体仍保持了良好的经济发展势头,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可见,全球经济在2008年总体上将基本平稳,经济增长率可以维持在5%左右的水平,和2007年基本相当。

    2008年,国内经济形势总体趋好。十七大胜利召开、奥运会的举办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都会调动各方面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和潜力。另外,快速增长的投资形成了较大的生产能力,瓶颈环节基本消除,劳动力供应比较充足,这将有力地支撑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为投资需求的进一步扩张提供了空间,企业利润的大幅增加也将为投资的快速增长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城乡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政府对低收入阶层保障水平的不断提高会促进消费的大量增加,房地产市场和汽车市场等消费热点活跃,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明显提高。全球贸易将保持在6%左右的较高增长幅度,为我国出口增长提供了稳定的市场空间。

   (二)2008年经济增长预测

    2008年,我国国民经济仍将会在较高发展速度下运行,经济增长的粘性仍然很强,国民经济仍然处于中长期周期的上升期,但受宏观调控力度加强等因素的影响,经济增长的幅度会小幅下降。

    1.相关机构对2008年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测

    各机构在调高2007年经济增长预期的同时,适当调低了对2008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由表2可以看出,2008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仍然超过10%,但平均预期为10.4%,比2007年经济增长预期下降1个百分点。同时,预测结果也比较趋同,具有一定的可靠性。

    相关机构对中国2008年经济增长的预测表2(单位:%)
机构名称[]GDP增长率预测值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0亚洲开发银行[]10.8标准普尔[]10.2德意志银行[]10.2高盛[]10中国社科院[]11平均值[]10.4资料来源:参见表1资料来源。

    2.课题组的预测结果

    我们课题组建立了两种模型②,一种是完全基于时间序列的ARIMA模型法(自回归移动协整模型),另一种是基于GDP与宏观经济政策变量相关分析的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模型)。这两种模型预测的结果是2008年GDP增长率为10.3%,各季度的预测值数据见表3。
    2008年各季度GDP累计增长率预测表表3(单位:%)

    时间[]1季度[]1~2季度[]1~3季度[]全年季度GDP累计预测增长率[]10.6[]10.4[]10.1[]10.3从上述预测结果看,2008年全年各季度经济增长小幅回落,但经济增长速度仍超过10%,表明我国经济增长内在动力仍然较强。我国国民经济在未来一段时间仍将保持较高的水平,因为当前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加快阶段。整
    ①本文是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季度经济形势分析”研究项目成果,课题组组长李晓西教授曾任国务院研究室宏观司司长,现任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院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
    ②本部分数据来源于本所宏观形势分析季度数据库。

    体上说,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据计算,2006年我国人均GDP水平超过2 000美元,促进了消费结构的升级,居民消费结构由满足温饱需求的“吃、穿、用”阶段,向满足小康需求的“住、行”阶段升级,消费结构的升级和相应产业结构的升级推动着房地产业和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成为我国本轮经济周期上升阶段的重要推动力。从供给面来看,由于市场机制开始在配置资源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导致原有制约经济增长的“煤、电、油、运”等瓶颈得到缓解甚至出现相对过剩,这有利于延长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支撑经济在适度高位持续运行。

    但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经济也面临经济增长速度偏快、发展方式粗放、资源和环境代价过大、物价上涨压力增加、体制机制性障碍还没有根本消除等问题。为促进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政府将会在2008年继续紧缩宏观政策,运用多种手段对经济发展进行宏观调控,下一阶段将继续实行稳中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加强利率、汇率等本外币政策的协调配合和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并适当加大政策调控力度,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增长。继2007年8月CPI涨幅创近11年新高后,CPI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而为了尽快纠正负利率的局面,央行可能会继续加息,以遏制经济的过快增长。同时,将大力推进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把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物排放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措施,也需要把过快的速度适当降下来。受上述因素的影响,我国2008年经济增长的速度会适度下降。

   (三)2008年全年经济增长预测的不确定分析

    2008年经济增长的不确定因素仍然不少,从而导致预测模型的结果存在误差,这种偏差的原因主要来自以下三个方面:

    1.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状况没有得到改善,还有进一步加剧的势头。经济运行中最大的不确定性就是出口,出口面临两个调整压力: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和人民币升值。当前外贸顺差过大导致外部经济的失衡,是当前经济增长中最主要的矛盾之一,不仅引起国际贸易摩擦,更加剧了流动性过剩,进一步推高固定资产投资。

    2.房地产价格的持续上涨。2007年一季度,我国房地产投资增速是26.9%,上半年为28.5%,全年达到了30.2%。2007年全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17 414亿元,同比增长25.8%,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25 280亿元,呈现持续上升态势。

    3.经济增长速度和价格都面临双高,与原来的高增长和低价格模式形成对比,经济风险在积累和增加,如果国内存在的严重经济结构失衡不能得到扭转,可能会带来严重的后果,甚至导致经济和金融危机。

   (四)经济景气指数表明宏观经济保持高位运行态势

    经济景气指数对刻划经济运行特征与趋势具有很好的帮助作用,通过对企业家信心指数、企业景气指数、消费者信心指数、制造业经理采购指数的最新数据和资料的分析①,各方对未来经济增长的信心仍然充分,预期较好,我国国民经济仍呈高位增长的运行态势。

    1.企业家信心指数继续处于高位

    国家统计局对全国19 500家各种类型的企业的调查显示:2007年四季度,全国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39.6,仍较上年同期高出4.3点。相关数据显示,2007年各季度企业家信心指数分别为142.0、143.1、143.0和139.6,企业家信心指数整体保持高位运行态势,各季度均高于上年同期水平,表明企业家对未来经济发展持乐观的态度。大型、中型和小型企业的企业家信心指数分别为156.2、130.6和121.7,与上年同期相比分别上升5.5、3.1和2.6点,其中大型企业对经济发展最为乐观。东、中、西部地区企业家信心指数分别为140.2、139.1和139.8,同比分别上升3.1、4.5和7.6点。

    2.企业景气指数高于上年同期

    2007年四季度,全国企业景气指数为143.6,比三季度略有回落,比上年同期提高4.2点。从2007年各季度企业景气运行轨迹看,整体上继续保持景气高位运行的态势,四个季度企业景气指数分别为139.7、146.0、144.7和143.6,均高于上年同期水平。大型企业景气指数为165.2,中、小型企业景气指数分别为130.8和119.7,大型企业景气水平明显高于中、小型企业。与三季度相比,中型企业景气持平,大型和小型企业略有回落。东、中、西部地区企业景气指数分别为146.2、143.3和139.2。与三季度相比,中部地区企业景气提高1.7点,东、西部地区有所回落;与2006年同期相比,东、中、西部地区企业景气均有提高,中、西部地区提高幅度较大。

    3.消费者仍然对经济增长充满信心

    根据MCG密西根咨询公司对我国50个有代表性的城市的调查显示:我国消费者信心指数2007年第四季度为89.7,比三季度的95.1又降低了5.4。由于物价持续上升,以及股市下跌造成的投资损失短期之内仍无法弥补,使得我国消费者信心指数在2007年一路下滑。消费者信心指数在不同的地域表现大不相同,东部地区经济发达,收入水平高,消费者信心较高,以东部地区最高,达92.1,超过东北部地区的82.8近10个点。房地产、医疗产业、教育产业的投资信心指数总体都维持在高位。目前中国家庭拥有的金融资产主要为股票占28%,其次为基金占17%。虽然对消费现状有诸多不满,但对未来的消费信心还是比较高,反映消费者仍然对经济增长充满信心。

    4.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仍然较高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最新公布,中国2007年12月官方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回落至55.3%,11月为55.4%。PMI指数已连续37个月保持在50%以上。该指数由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为国家统计局编制,50%以上表示企业活动扩张,否则表示收缩。12月份的PMI指数反映了与往
①资料来自国家统计局网站、宏观经济信息网。年相同的季节性波动特点,没有出现比较异常的变化。10月份、11月份的工业增长率均出现了小幅回落态势,但投资增幅有提高的迹象。从分项数据看,只有积压订单指数和产成品库存指数低于50%,其余各指数均高于50%,尤其以购进价格指数为最高。该指数经过四个月持续攀升,12月首次回落,但仍达到69%。供需两旺的势头表明我国经济存在着从“偏快”转向“过热”的风险,但总体来看将呈现高位趋稳的局面。

   (五)物价水平仍将保持高位运行

    2007年全年CPI上涨4.8%,涨幅比2006年提高3.3个百分点。消费价格上涨较快。虽然从宏观层面上采取了紧缩的政策,对于遏制高通货膨胀产生了积极影响,但未来一段时间内不能忽视目前存在的价格上涨压力,特别是这种压力可能对2008年价格稳定产生较大影响,这些因素主要包括六个方面:

    1.全社会价格增长预期的影响。农产品价格是基础价格,由于粮油食品价格的上涨,居民对下季度物价预期延续了上升的趋势,如得不到很好的控制,出现与房屋销售价格的叠加及相互作用,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压力还比较大。国内外理论和实践经验也表明,在居民和企业的价格上涨预期没有消除的情况下,价格上涨势头很有可能会维持一段时间。

    2.存在成本推动的通胀压力。由于供求关系的影响,我国上游产品的价格上涨幅度一直明显高于下游产品的涨幅,加之劳动力成本上升,这些因素会形成成本推动型的通胀压力。

    3.流动性过剩带来通货膨胀的压力。近年来,我国流动性问题一直没有得到缓解,产生的累积效应日益释放,相对过多的货币供给可能带来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的压力。

    4.经济高速增长对通货膨胀压力的增加。自2003年以来,我国GDP增速一直高达10%以上,但宏观经济的高增长主要通过工业、投资的高增长来实现,我国在投资与消费比例结构、三次产业结构方面长期存在的问题没有得到改善,在此状态下,过高的经济增长会成为出现通货膨胀的动因。

    5.资源性产品价格的上涨。自2007年8月1日起,我国调整了铅锌矿石、铜矿石和钨矿石产品资源税适用税额标准,三种矿石产品资源税率涨幅达3~16倍,是我国自1994年开征资源税以来最大幅度的调整,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和劳动力成本增加也将推动价格水平上升,具体上涨幅度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6.房租价格对CPI的拉动增加。近年来房地产销售价格持续上涨,而且这种上涨正在逐渐向租赁价格传递。虽然房地产销售价格不直接计入消费价格,但租赁价格计入了消费价格,租赁价格的上涨将会对消费价格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

    基于上述因素的分析,高通货膨胀的风险仍然存在。2008年通货膨胀压力会适度降低,全年通货膨胀率预计在4%左右。

    三、2008年国民经济存在的主要矛盾与政策建议

   (一)国民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

    1.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的风险尚未消除。虽然在宏观调控的积极作用下,经济偏快增长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但在促使经济快速增长的原有因素尚未根本消除的同时,投资增长依然偏快,存在较大的反弹压力。2007年1~12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17 414亿元,同比增长25.8%;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25 280亿元,增长30.2%。从施工和新开工项目情况看,截至2007年11月底,城镇50万元以上施工项目累计302 807个,同比增加34 106个;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240 922亿元,同比增长20.1%;新开工项目211 127个,同比增加24 124个;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73 584亿元,同比增长28.0%。在流动性偏多,企业利润增加较多,投资资金来源充裕的背景下,投资反弹的压力加大。

    2.价格结构性上涨转为全面上涨的压力仍不能忽视。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7年,全国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3.1%。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4.4%,食品类价格上涨12.3%,均创年内新高。当前以结构性上涨为特征的居民消费价格受食品价格涨幅趋缓的影响,总体上出现趋稳态势,但基础并不牢固,随着劳动力成本和其他要素成本上升,国际市场原油、粮食等初级产品价格上涨带动的资源型产品价格上涨,以及通货膨胀预期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存在着价格由结构性上涨转为全面上涨的风险。另外,世界初级产品价格大幅上涨和美元贬值会形成对国内价格的压力,世界初级产品价格在2006年大幅上涨的基础上2007年呈现继续上涨的态势。石油价格在高位上震荡,2007年9月下旬国际市场原油期货价格曾经达到83美元的历史新高,加之受美国房地产市场降温和次级债的影响,近期美元出现了大幅贬值,势必加速推动世界市场上以美元计价的初级产品价格的上涨,这将会形成对国内价格上涨的压力。

    3.结构性失衡非常严重。我国经济结构失衡问题格外突出,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失衡也不断加剧。造成经济失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我国长期以资本密集的重工业为发展取向,工业增加值的增长远远快于服务业的增长。近几年,工业增加值的增长都保持在16%以上,2007年超过了18%,其中制造业的增长率更高,而服务业的增长率只有11%左右。经济部门发展不平衡导致经济结构失衡,形成了经济发展的“路径依赖”,并存在着某种程度的“锁定”和自我强化作用,进一步加剧失衡现象。其次,国际贸易中的角色和分工影响国内经济结构,国际分工地位没有根本性变化,则国内经济结构变化就不会很大。目前,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分工与地位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还未能完全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改变,必然形成以原材料、初加工产品等低技术产品生产为主的部门生产能力迅速扩大,其经济规模增长大大快于以研发、服务等高技术产品提供为主的部门的局面,导致经济结构失衡。最后,我国仍然存在着要素价格扭曲现象,劳动力、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价格不同程度地低于真实的市场价格,刺激了一些收益高、见效快的经济部门投资旺盛,发展比较快,而一些收益较低、相对稳定、生产周期长的经济部门则发展比较慢,导致经济失衡。

   (二)主要宏观经济政策

    1.实施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在当前经济形势下,财政政策应由“稳健”转向“适度从紧”,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全面过热,积极加强和改善财政宏观调控。一是在当前投资反弹压力较大情况下,合理控制财政建设规模,减少长期建设国债规模,防止投资继续过快扩张;二是利用目前财政增收超收较多的机会,适当降低中央财政赤字规模;三是加强国债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控制货币供应量过快增长,稳定物价水平,防止经济出现大的起落。

    2.利用财税杠杆促推节能减排。一是进一步完善资源环境财税政策,调整污染收费标准;二是实施节能降耗以及资源环保方面的财税激励政策措施,并完善有利于节能减排的财税政策体系,实现节能者、减排者受益,高耗能、高排放者受罚,促进企业节能减排和资源、环境成本内部化;三是制定支持发展新能源的财税政策,引导形成有利于节约能源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四是进一步完善出口退税及相关加工贸易政策,抑制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的出口。

    3.利用货币政策工具收缩流动性。流动性过多问题依然是央行非常关注的问题。央行应切实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定向票据等工具,继续收紧流动性,抑制货币供应和信贷过快增长。结合特别国债和央行票据的发行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提高政策工具运用的效果。需要采取加息手段时,央行不应仅仅提高存贷款利率,而应着力推高货币市场的利率水平,在此基础上推动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在调整存贷款利率时,宜施行不对称的加息方式进一步收窄基准贷存利差。

    4.积极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人民币问题上面临着国内外的巨大压力。七国集团明确要求我国加快人民币升值速度,人民币汇率制度综合改革及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速度都将加快。管理机构要继续放宽对银行结售汇的管制和对境内企业及个人用汇限制,允许更多的外国企业和国际机构在国内发行人民币债券;逐步放宽个人对外金融投资的限制,继续扩大QDII的经营主体和投资范围,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另外,继续调低出口退税率,加快外资政策的合理调整。建议进一步降低总体出口退税率水平,重点是降低加工贸易出口退税率,要鼓励一般贸易中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出口,重点鼓励升级型的重化工业品出口。同时,要在产业上鼓励引入技术辐射能力强、资源节约型的外资企业,并引导外资投向在空间布局上进一步优化。

[参考文献]
[1]世界银行将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测调高至11.3%[OL]. 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t/20070912/16141662052.shtml.
[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上调中国经济增长预测至11.2% [OL].2007-07-27.http://www.tswc.tv/finance/china/2007-07-27/77834.html.
[3]亚行上调中国经济增长预测至11.2%[OL].国泰君安.2007-09-18.http://www.gtja.com/cjzx/NewsContent.jsp•docId=5332335.
[4]德意志银行调高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测至10.7%[OL].金融界.2007-07-12.http://finance.jrj.com.cn/news/2007-07-12/000002420485.html.
德银调高中国经济增长预测[OL].星岛环球网.2007-09-19.http://www.singtaonet.com/chinafin/200709/t20070919_621149.html.
[5]摩根士丹利.紧缩措施随时可能出炉[N].中国证券报.2007-07-20.
[6]经济走势跟踪[R].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经济走势跟踪》课题组.2007-07-31.
央行课题组.当前价格走势与未来趋势分析[N].中国证券报,2007-09-28.
[7]国家信息中心专家预计2007年中国经济增长9.5%[OL].中国国际期货. http://www.hzqh.com.cn/html/news/n/20061208/22450.html.
国家信息中心预计中国2007年经济增长率将达11.3%[OL].2007-08-04.http://www1.573114.com/Cn/NewShow_203052.htm.
[8]中国社科院.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07年秋季报告[OL].新华网.2007-10-11.
[编辑:施敏]

    (上接第78页) 的侵害,例如并不会当然产生第三人的债的履行的困扰,因此干涉保险人的赔偿额度是否与原定保险合同相符倒恰恰与代位求偿制度法定的初衷相左。同时,依照代位求偿权下被保险人的权利保留及债的牵连的相应规定,则这种干涉与规范保险市场无关而却有妨碍合同意思自治的嫌疑。以此推之,英美法系下保险代位求偿权的意定也是保险人的一种“去权利化”,从保险人自愿的角度看,其与大陆法系下的权利法定也并非相斥,而无损哪一方当事人的权益,更无论仅针对代位求偿范围的意定。

    综上所述,无论从法的角度讲,还是从保险学的角度论,以原保险合同的约定赔付范围来限制或约束代位求偿权的行使恐怕都是站不住脚的,因此,在我国相关立法不够完善的情况下,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海上保险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的第14条的规定无疑是对这样一个不足的弥补,从而使得保险代位求偿权设置的功能更为明确。
[参考文献]
[1]施文森.保险法总论[M].[台]三民书局,1985.
[2]邹海林.民商法论丛(第六卷)[M].北京:法律出版社.
[3]史尚宽,债法总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编辑:郝焕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