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新闻 专题报道 保险要闻 学术动态 海外保险 保险数据 地方保险
学会简介 学会章程 学会领导 理事会组成 组织架构 大事记
保险知识 保险案例 保险史话 法律法规 消费者问答
刊物 地方刊物 图书 文集 论文 课件
课题 征文 专题研究 保险史 奖学金 调查报告 教育培训
2003年7月18日,日本通过了《保险业法》修改案,对寿险公司下调预定利率做出了新的规定,并将于今年8月24日开始实施。新法案规定,如果将来寿险公司预计可能会发生经营失败的情况下,可以提前采取下调预定利率的举措。日本有关方面此次修改保险业法,目的在于以法律的形式正式确认寿险公司在经营失败前可以下调预定利率的措施,以此来回避公司濒临破产的局面。此举无疑将对日本寿险业产生巨大的影响。
根据修改后的保险业法的规定,寿险公司下调利率的限度是不低于3%。那么,可以推测凡是高于3%的保险合同都有可能属于下调的对象。根据日本对象是1996年3月之前加入保险的合同,从1985年至1993年之间的寿险合同中的预定利率,有的高达5.5%到6.0%。
1996年3月,预定利率下降到了2.75%,低于这次保险业法修改案所规定的3%。因此,1996年3月以后所投保的寿险合同,自然被排除在下调利率的范围之外。现在的预定利率是1.5%,因此,新投保的客户和这次保险业法修改基本上没有很大的关系。
另一方面,下调预定利率一般只是对储蓄性的寿险产品产生影响,例如养老保险、年金保险、定期保险等,而对死亡保险之类的非储蓄性的保障类产品基本上没有多大的影响。
根据生命保险协会的测算,以40岁男性在1992年加入保险金额为1000万日圆的终身保险为例,加入时的预定利率为5.5%。如果预定利率下调到3%,实际所得的保险金将减少36%,即360万日圆。如果加入者的年龄为30岁,上述其他条件不变,那么实际将减少40%的保险金,即400万日圆。
但是,日本政府在做解释的时候,强调的则是另一个方面。也就是将以下两种情况进行比较。第一种情况是,如果寿险公司预计到将要发生经营失败,也就是即将面临破产之前,就将预定利率下调至3%。第二种情况是,寿险公司已经陷入经营失败而下调预定利率,按照以前的惯例(参照图-2)计算,则远远低于3%。
以储蓄性寿险产品为例,假定投保人投保时为30岁,30年期,保险金为100万日圆。如果预定利率下调至3%,投保人所能得到的保险金将比寿险公司破产清算所得金额要多。因此,日本政府认为此举对消费者还是有利的。
根据保险业法的规定,寿险公司如果决定下调预定利率,要求事先设定正式下调利率的具体时间表。根据测算,当预定利率开始下调时,越是接近满期的保险合同所受到的损失越小,这一点与寿险责任准备金的积累有关。
众所周知,寿险合同责任准备金的积累与投保年数有关。由于寿险产品一般不通过保险公司本身进行销售,而是通过诸如保险代理人、公司外勤人员、经纪人、银行窗口等途径进行销售,在委托他人(公司或组织)或通过本公司的员工进行销售时,必然产生销售的前期费用。这些费用一般都在保险合同成立之后的几年内,从收到的保费中优先给予支付。而前几年的责任准备金则一般放在基本上支付完前期费用之后,才正式将前几年的费用补上。按照寿险的经营方式,长期寿险商品的责任准备金一般越是接近满期积累越多。因此,下调预定利率则根据责任准备金的积累的不同,受到影响的程度也就不同。实际上接近满期的保单损失小,离满期远的保单的损失就相对比较大。
以30岁加入的30年期的养老保险为例,假定保险期限从1992年起至2022年满期,预定利率为5.5%,满期的保险金为100万日圆。如果寿险公司在2003年下调预定利率至3%,在下调利率的当时,正好是10年,在10年中其责任准备金的积累金额在30万日圆到35万日圆中间。如果从第11年执行新的预定利率,到满期时,满期保险金则下降至76万日圆。但是,如果下调的时候在10年以上接近满期的情况下,那么满期保险金就应该在76万日圆以上至100万日圆以下。
如果投保人在寿险公司决定下调预定利率后,要求解除保险合同,又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况呢?如果投保人在上述情况下要求解除保险合同,在一般的情况下,投保人将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失。
还是引用上述的例子。如果订立保险合同的当时的预定利率为5.5%,寿险公司把预定利率下调到3%后,保险金将明显下降。但是如果投保人要求解除保险合同,转而加入其他公司的保险合同的话,现在的预定利率为1.5%。显然,根据这个预定利率而计算出来的保险金将明显低于预定利率为3%的保险金。因此,当寿险公司决定下调预定利率之后,解除保险合同之后加入其他寿险公司的保险的做法,实际上只是加大投保人的损失而已。
寿险公司可以在经营失败之前,下调预定利率的规定,能否帮助寿险业摆脱长期受到巨额利差损带来的经营风险的压力?/////
日本政府此举是希望通过下调预定利率来化解利差损风险,缓冲由于金融市场长期低迷,投资回报率过低而引起的寿险公司所承受的巨额利差损的压力,从而缓解寿险公司经营困难的局面,避免再次出现2000年4家寿险公司因经营失败而相继倒闭的风潮。
事实上,几乎所有的寿险公司都希望能将过高的预定利率下调到比较适中的水平,减轻过重的负担。下调预定利率本身虽然能减轻寿险公司的负担,但是,考虑到采取该措施所带来的后果,例如大批退保(解约)、新投保户的减少等,经营状况正常的寿险公司可能不会要求实施该项措施。
从另外一个角度出发,现在市场的投资环境依然没有任何起色,一般寿险公司的投资收益率在1.0%到2.0%之间浮动,就是将预定利率下调到3%,仍然高于现在的投资收益率。因此,该项举措只是为了预防万一而准备,有备无患而已。
日本政府通过保险业法修改法案,无非是想通过这项措施,从侧面来推动寿险业的重组,在优化组合的过程中,增强寿险业的竞争能力。但是,下调现存合同中的预定利率,意味着现存保险合同的利益所得者将在经济上受到损失。
新的保险业法实施之后,至少以下所列举的三大难题尚未得到政府的重视。
第一,现存保险合同的订立是根据合同双方当事人的合意,合同是根据当事人之间的协商成立的。如果当事人一方想要变更合同的内容,根据日本民法的规定,必须取得另一方当事人的同意。而日本最小的寿险公司也有保户数百万人,多的则有数千万人。通过立法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恐怕并非万全之策。如果不同意实施该项措施的保户通过诉讼手段寻求说法,那么,如何在《保险业法》和《民法》之间求得一个比较有说服力的做法,将是一个难题。
第二,下调预定利率后,谁都无法保证保险市场不会因此而发生动荡。根据业内人士估计,要等泡沫经济时期高预定利率的保户自然消失的话,至少要有10年到20年左右的时间,但是,利差损的实际情况又不容忽视,下调还是不下调,在各个寿险公司的答案是不相同的。如果只是个别公司下调,而一部分公司不愿意下调的话,那么,整个保险市场将会发生预料之中的大波动,惟有全体行动才能将市场的变数控制在最小的范围。但是,并不是说这样做就不会有变数。问题是,经历了十年以上的经济不景气,如果轻易全面下调预定利率,谁都无法预料市场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第三,从保护消费者(投保方)的角度看,如果寿险公司在没有遭到10%以上的投保人反对的情况下下调了预定利率。但是,假定该措施实施之后,该寿险公司依然没有摆脱经营失败的可能,能否再一次下调预定利率?这在法律上没有规定,也就是法律没有明文禁止。当然如果发生这种情况,一般很难得到金融监管当局的批准。问题是,如果该寿险公司无法重新恢复正常的保险已经而陷入破产行列的情况下,结果,消费者还得接受第二次也就是破产后处理保险合同时,再次下调预定利率而带来的损失。
综上所述,虽然日本政府已通过修改法律,开始实施防止寿险进入经营失败的措施,但寿险业所面临的问题并没有因此而得到解决。在众多的问题中比较关键的是,既要保护好投保人的利益,又要考虑到寿险业目前的困境。彻底解决的办法恐怕只有等到经济大环境得到改善的时候。
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的寿险行业并非没有利差损现象,前些年一些寿险公司寿险产品的预定利率高达8%以上。当年销售出去的高预定利率的保单带来的利差损现象,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完全化解。好在新的寿险公司在诞生的时候,预定利率的水准已经比较接近目前资金运用回报的水平。尤其是近几年,寿险行业纷纷引进新的寿险产品,以此来化解利差损所带来的沉重的经营压力。但是,利差损现象毕竟还是存在,而且不容乐观。至于应该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来解决利差损问题,不但要加强对市场的观察和研究后,还要在研究别国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制定化解的方案,才可能得到比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