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新闻 专题报道 保险要闻 学术动态 海外保险 保险数据 地方保险
学会简介 学会章程 学会领导 理事会组成 组织架构 大事记
保险知识 保险案例 保险史话 法律法规 消费者问答
刊物 地方刊物 图书 文集 论文 课件
课题 征文 专题研究 保险史 奖学金 调查报告 教育培训
从欧洲人寿保险市场的最新动态看我国人寿保险繁荣背后的隐患
1.经济在经历了90年代兴盛发展之后,欧洲各国对人寿保险业的监管有所放松。集中表现在英国金融监管当局对英国人寿保险公司在企业债券及股市投资的比例增加未采取任何措施。许多英国人寿保险公司为美国企业的虚假繁荣而迷惑,先后增加对美国企业债券及股市的投资比例,而监管当局在眼前投资的高回报及英国保险发展需要等口号下,对保险企业的偿付能力及资本金是否充足的警觉有所放松。
因此,在安然、世界通讯事件之后,英国某个保险企业投资损失高达近7000万英镑,马上出现现金流和资本金不足的问题。
2.其次,欧洲保险企业在混业和规模经营上扩张太快。在1996年至2001年期间,欧洲保险公司兼并案就高达几百起。其中不乏著名的德国安联跨业兼并德国德累斯登银行,英国商联兼并诺威奇保险,瑞士信贷兼并瑞士丰泰等动辄几百亿美元的兼并案例。欧洲保险公司认为在经济扩张和发展迅速时期,多元化经营有利于降低成本,增加销售,分散产业风险。而恰恰同时,多元化经营也将资本市场和保险企业经营风险扩大了好几倍,乃至于上百倍,跨业兼并给新企业带来更多经营业绩和利润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的风险。如德国安联在兼并德累斯登银行后发现,银行经营风险对安联保险来说是一个新课题。安联保险不得不用其自有资金去弥补银行经营中的亏损,从而导致自有资本金下降信用等级被下调。
3.再则,从70年代初大部分欧洲人寿保险公司推出投资连接型保险,投连产品的优点无需多言,而其业务的稳定性往往取决于保险公司资本市场的投资成功与否。在欧洲资本市场,尤其是股市一片兴旺之时,投连产品稳定性很好,而在股市低迷之时,退保率较高,业务波动很大。“安然”事件之后,欧洲许多机构投资者和保单持有者对人寿保险业看空,纷纷撤出投资和退保致使欧洲各人寿保险公司面临资本金短缺和退保给付的双重压力。欧洲保险消费者的信心受到打击。这不仅使保险公司当前的经营面临窘境,而且严重抑制潜在的保险消费需求,给整个保险业的发展埋下隐患。与此同时,欧洲人寿保险业的主要投资者——机构投资者,尤其是政府养老基金对保险公司的投资也大幅递减。\"9·11\"事件之后,欧洲各保险公司都将投资分红降低,如商联保险集团把分红从2000年每股利润38便士,降低至2001年每股利润26便士,致使许多欧洲机构投资者纷纷减少对人寿保险公司的投资。2002年继“安然”和“世界通讯”丑闻之后,欧洲各人寿保险公司都发布预亏公告,致使欧洲各大投资机构一片哗然。穆迪信用评估公司2002年8月27日发表报告指出:“人寿保险业的信用状况正在恶化,其资本金及偿付能力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为此,穆迪公司对人寿保险业发出“特别提示”。
而我国人寿保险业在2002年一片繁荣。据中国保险监管管理委员会公布:我国保险业2002年1-6月间实现保费收入1,613.3亿元,同比增长57.7%,其中人寿保险占73.61%。然而繁荣的后面也隐藏着深层的危机。2002年人寿保险的账面利润为5.98亿元,较上年减少5.84亿元,下降49%。造成保费收入上升而利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赔款和给付同比增加73.64亿元,增长79.17%,此外,公司的营业费用增长67.45%,手续费212.99%及佣金28.92%,分别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在保费和营业费用大幅增长的同时,我国保险公司投资收益与去年同期相比大幅减少。2002年6月底,各保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4776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073亿元,增幅28.99%。上半年资金运用实现收益82.57亿元,资金运用平均余额为4239.44亿元,资产运用收益率为1.95%,比去年同期下降1.03个百分点。(中国保险报8月22日4版)。
保费收入的大幅增长,尤其是投资类保险的大幅增加未必是件皆大欢喜的事,就2002年1-6月中国保险增幅最大的城市-北京而言,全市保费收入达到83.8亿元,为历史之最,同比增幅达76.87%。但保费结构有了很大的变化,分红,投资连接和万能寿险等新型投资类保费收入上升为总保费收入的主体,占业务总量的80%,而去年同期这一比例为38.5%,投资类保险在保费结构中占有绝对比重。
对于传统寿险而言,如果投资收益低于保单预定利率,将直接造成新的利损差;对于投资型寿险而言,认为保险公司能较大程度地将投资风险转移给保单持有人那是幼稚的,因为一旦保险公司投资收益滑坡,将会严重挫伤保险消费者的信心,大量退保是不可避免的。这不仅会使现有运行保险公司陷入经营困境,而且会极大地挫伤保险消费者信心,使中国保险业得不到应有的发展。
为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人寿保险发展的现状及繁荣背后的隐患。审视我国保险业目前处境我们不难看出我国人寿保险业发展面临的一些挑战。
隐患之一:投资风险
在今年我国股市低迷的情况下,保险公司将原投资于风险相对高的领域内的资金大量转而投入有限的低风险的国债,银行存款和债券市场。鉴于我国目前债券市场的不发达,和近年来银行经营风险的增加,过多的资金追逐有限的投资产品,必然导致投资收益率的下降,保险资金的涌入导致低风险投资领域的资金过剩。今年2月21日央行调息后,市场上的协议存款利率由去年的5%左右下降目前的3.6%;中长期债券利率持续走低,债券市场10年期债券的票面利率由3%下降到2.5%左右,回购利率也从3.3%下降到2.4%。与此同时,保险公司投资证券基金的收益大幅回落,由去年同期的19.07%下降至目前的0.39%。(中国保险报8月22日4版)显而易见,如果资本市场没有新的高回报产品推出,保险资金投资的回报率将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在低水平上徘徊。在此背景下,一方面我国保险公司传统寿险产品的原有利损差会进一步加大,另一方面,投资类保险的低回报将不利于保险业稳健的发展。因为一旦资本市场有高回报投资渠道,逐利行为会引发退保浪潮。
隐患之二:退保率和经营风险
据《中国保险报》8月22日报道,今年1-6月份,我国投资连接保险收入41.1亿元,同比下降36%,退保率4.9%,比去年同期增加了4.8个百分点。
前些年,我国不少保险公司推出投资类保险产品时,自身管理水平准备不足,营销员没有充分的培训,产品宣传不够,消费者对投资类保险产品了解不多,导致个别保险公司营销员夸大投资保险产品的回报率,误导消费者,从而引起消费者投诉及集体要求退保时有发生。新闻媒体曾有大量报道。不少保险公司在权衡公司品牌与消费者利益时往往不得不支付高于实际账户的价值,以换取消费者对其公司的信心。然而,在退保率较低时,保险公司尚能勉强支撑。而一旦,资本市场投资收益剧烈下跌,出现大面积退保时,保险公司一方面要支付大量现金应付退保,另一方面,由于资金的急剧短缺,投资收益大幅递减而会引致更多的退保。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是不言而喻的。///// 隐患之三:经营成本风险
保险消费者购买分红类保险产品能否分红以及分红多少,一方面取决于保险公司投资的成功与否,另一方面取决于保险公司能否有效地控制自己的经营成本。而今年1-6月,我国人寿保险业营业费用,手续费及佣金分别较去年同期上涨了67.45%,212.99%和28.92%。一方面我国保险业在今后的几年中,投资回报率仍将在很低的水平徘徊,另一方面保险经营成本却大幅上升。在这种环境下,过度经营投资类保险产品,而不注重保险公司内部经营水平的提高,必将造成实际分红与保险消费者心理预期的差异,而一旦这种差异累积到一定的程度或资本市场一有风吹草动,必然导致保单持有人的退保,也会可能造成公众对保险公司信心的丧失。
隐患之四:兼业代理和专业代理的风险
我国《保险法》已明确规定我国保险,银行将实行分业经营,如果认为分业经营,我国保险业就不会出现欧洲混业经营或跨业兼并所带来的后果,那么这种想法是万万要不得的。
从法律上讲我们已经将混业经营的可能性排除,但实际状况是我们各家保险公司或多或少地都与各银行,证券,专业代理公司签有各种形式的合作协议。而且北京2002年1-6月份银行代理人寿险保费达17.3亿元,占总全市人寿保费收入的21%左右。在这些兼业代理和专业代理业务快速增长的背后,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银行代理背后的隐患:央行多次降息和加收居民个人储蓄利息税后,储户选择购买保险中的大多数人都因为前些年高利息存款到期后,无法选择合适的投资渠道,继而选择保险。因此,其购买保险的真正动机并不明确。消费者选择购买保险是为了逃避利息税,寻求高回报的逐利行为,并非是对保险有很充分的了解。加之兼业代理人员在购买保险时的种种诱导,此类购买行为的风险是明显的:银行储蓄利率低时,储户纷纷将资金投入投资类保险;银行储蓄利率一旦上调,一部分储户将退保。
专业代理中:不少代理公司为了追求短时间内的高回报竭泽而渔。表面看来一些专业代理公司2002年1-6月保费收入大幅上涨,一片繁荣。而细细分析,专业代理公司中投资类产品中趸交比例十分惊人。对于承保公司而言,如果在市场发展时期,大做特做趸交的业务,无疑是对市场资源的过度开采,当这种度达到一定规模时,未来市场发展将可能出现局部周期断流。
如上所述,我国保险业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隐藏着不少风险。剖析欧洲保险市场如今产生的种种问题,究其产生的原因,无不给我们启迪,也给我们提出了防患于未然的要求。我国人寿保险业也应静下心来,细细研究如何在现行法规许可的情况下,把保险资金的投资做到既安全又获利的“双赢”,如何炼好企业的“内功”,提高各层次员工,代理人的素质,如何培育市场等课题,真正使我国保险事业的发展处于一个良性循环,并为将来更大的发展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这也是笔者由衷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