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新闻 专题报道 保险要闻 学术动态 海外保险 保险数据 地方保险
学会简介 学会章程 学会领导 理事会组成 组织架构 大事记
保险知识 保险案例 保险史话 法律法规 消费者问答
刊物 地方刊物 图书 文集 论文 课件
课题 征文 专题研究 保险史 奖学金 调查报告 教育培训
从“抵房养老”探养老保险多元之路
内容摘要:在健全和完善养老保险制度上,政府应当承担的责任远远不止于“探索发展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政府的当务之急,是在养老保险制度中担当好收入再分配的角色,如扩大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将个人账户的“空账”做实,等等。
在健全和完善养老保险制度上,政府应当承担的责任远远不止于“探索发展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政府的当务之急,是在养老保险制度中担当好收入再分配的角色,如扩大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将个人账户的“空账”做实,等等。而抵房养老,不过是作为一小部分的补充,“探索”一下也无妨,但绝非“重中之重”
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又称“倒按揭”、“抵房养老”,数年前在全国“两会”曾经热议,中国人寿等保险公司也曾研究过开发这一险种的可行性,后来不了了之,上海、南京等地“试水”也应者寥寥。近日,广州市政府发布的《关于大力推进广州保险业综合改革试验的意见》提到“探索发展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又掀起舆论波澜。
上世纪80年代,美国一家银行最先开展抵房养老业务,目前发展最成熟的也是美国。对于有房老人来说,“住房富裕,现金贫困”,将房子“倒按揭”提前变现,有更充裕的现金流以颐养天年,不失为一种可行选择。金融企业创新产品能否盈利,最终还得靠市场来检验。对银行或保险公司来说,“正按揭”的风险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减少,而“倒按揭”正相反,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大。“倒按揭”是无限制周期贷款,延续时间长、变动因素多、动用资金大,且存在支付、变现、城市规划、预期寿命、房价波动等一系列风险。暨南大学社会保障与商业保险研究所所长林毓铭教授表示,以房养老即使在国外也推行得不太好,“美国搞这个东西很领先,但也碰到很多法律问题”。
在当今的中国,姑且不论抵房养老种种技术上的难题,就说种种“国情”就足以让其“水土不服”。比如,土地使用权为70年,金融企业如何计算法律风险?又比如,金融企业不能混业经营,“倒按揭”该由银行还是保险公司来经营?更麻烦的是,有学者已经提醒:三四十年后中国的城市化高峰开始衰退,当没有那么多人来买房子的时候,房价必然遭遇拐点。如果将养老依靠在房产上,存在极大风险。
作为金融产品,市场有需求,企业愿提供,政府该做的是订立市场规则、维护市场秩序。在健全和完善养老保险制度上,政府应当承担的责任远远不止于“探索发展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
早在1995年,世界银行一份“中国的养老金体制改革”的报告就建议,应建立“三支柱”的养老保险制度,“它包括一个保证退休职工生活在贫困线以上的基本的养老保险部分(支柱一),一个用来取得基金积累优势的较大的强制性的个人账户(支柱二),一个对期望目标作补充的自愿的账户(支柱三)”。前两个支柱的目标分别是“再分配加社会保险”、“储蓄加社会保险”,后一个支柱的目标是“储蓄加私人联合保险”。以此衡量,政府的当务之急,是在养老保险制度中担当好收入再分配的角色,如扩大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将个人账户的“空账”做实,等等。而抵房养老,不过是“支柱三”中的一小部分作为补充,“探索”一下也无妨,但绝非“重中之重”。
在房价高企的当下,对于连“正按揭”都望而兴叹的“蜗居族”、“啃老族”来说,指望“倒按揭”来抵房养老不过是画饼充饥;对于拥有几套甚至十几套豪宅别墅的“炒房族”、“食利族”来说,又何必指望靠“倒按揭”来为老年生活锦上添花?“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到底美不美?还是请市场去评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