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新闻 专题报道 保险要闻 学术动态 海外保险 保险数据 地方保险
学会简介 学会章程 学会领导 理事会组成 组织架构 大事记
保险知识 保险案例 保险史话 法律法规 消费者问答
刊物 地方刊物 图书 文集 论文 课件
课题 征文 专题研究 保险史 奖学金 调查报告 教育培训
市场历来对于保费增长的关注度不高,投资收益则更受礼遇。但作为寿险行业发展和公司价值增长之根本,保费增长理应吸引更多的目光。当然,保险资金投资历来都是保险公司的命脉,现代保险企业已经从单纯的损失补偿主体发展成为资产管理主体,并且资产管理业务的业绩决定了保险业整体业绩。
寿险投资结构变迁同经济发展过程紧密联系。从投资结构的历史变迁上看,大部分国家都经历了贷款和不动产投资占比下降、有价证券投资上升的过程,这与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相适应。当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国民经济发展对资金的需求很大,贷款和不动产投资可以带来丰厚且稳定的收益,因而贷款占很大比重。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保险投资会逐渐由贷款和不动产投资转向有价证券投资。
投资理念和监管决定保险投资效果,美国模式最佳。1)美国的保险公司拥有完善的投资管理体系,投资理念和投资策略比较积极,兼顾了保险投资的收益性和安全性、流动性;保险投资监管呈现出多元化、多层次、严格型的特点,投资比例限制较为严格;美国保险投资模式的效率与稳定性很高,投资效果比较理想。2)英国的保险公司高度自律,投资理念和投资策略较为积极,更注重收益性原则;保险投资监管最为松散、灵活,在保险投资的比例限制方面,英国也最为宽松;英国保险投资模式的效率较高,但稳定性较差。3)日本保险公司的投资理念比较传统,投资策略不积极,更注重安全性、流动性原则;日本的保险投资监管较为严格,效率和稳定性都一般,投资效果表现平平。
中国寿险投资结构05年后迅速改善,收益率显著上升,未来突破口在企业债。随着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和投资渠道扩张,尤其是股权投资的迅速发展和放开,中国保险投资收益率显著上升。虽然总投资收益率受到资本市场大幅波动影响表现得稳定性较差,但从三年移动平均收益率上看,总体仍呈现显著向上趋势。我们认为未来保险投资的突破口之一是企业债市场的发展,中国的企业债券,包括可转换债券市场,有巨大发展空间,也将为保险资金的运用提供更大市场。
利差损问题不可避免,但合理的投资结构可减轻其影响。保险公司09年年报将按照新会计准则编制,尘封已久的高利率保单和利差损问题又重新受到关注。寿险市场的快速发展是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且都伴随着银行的高利率,当经济高速增长速度减缓时,通常伴随着低利率,就导致此前签订的含保证收益保单产生利差损。过去三十年,发达国家基本都经历了经济发展减速、长期利率明显下降的过程,各国寿险行业也都面临过利差损问题的困扰。但由于各国投资策略和投资结构的差异,利差损问题的冲击大相径庭。综合来看,美国得益于其完善的投资管理体系和资产负债匹配,在经济波动期间过渡较为平稳,利差损并未严重影响寿险公司的经营和发展。
不破不立,利差损催生审慎监管;效仿美国模式,再现大规模利差损可能性不大。虽然1995-1999年间已造成的利差损问题比较严重,但中国寿险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期,保险投资收益率也处于上升通道,对利差损有较强的消化能力。另外,审慎监管杜绝了新的利差损保单的产生。以中国平安为例,高定价利率保单准备金占比已从2001年的69%迅速下降至2008年的32.8%。中国寿险投资结构效仿美国模式,投资收益率有望保持稳定并小幅上升,而预定利率不高于2.5%的监管规定短期不会改变,寿险业未来出现大规模利差损可能性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