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新闻 专题报道 保险要闻 学术动态 海外保险 保险数据 地方保险
学会简介 学会章程 学会领导 理事会组成 组织架构 大事记
保险知识 保险案例 保险史话 法律法规 消费者问答
刊物 地方刊物 图书 文集 论文 课件
课题 征文 专题研究 保险史 奖学金 调查报告 教育培训
关键词: 农村 养老保险 新路径 三农问题
农村养老保险是缓解三农问题的一个“礼物”,也是稳定农业人口未来预期的必要措施
辞旧迎新之际,养老保险动作频频。1万亿的国资划拨、对中行股份的战略性介入,社保基金攻坚退休金缺口的战役已经打响。相应的,城镇社保账户的重大修改、养老账户的缩小做实,老缴多得的效率原则引入未来养老金发放规则之中。这一切都预示着城镇社保人口可以预期的踏实的未来。
但是,农村养老保险依然进展缓慢。农村相比城镇而言,是未来30年中国老龄化最严重的部分。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农村的生育率尽管高于城镇,但是,劳动力要向要素回报更高的地方流动,这让农村更像是一个老弱病残的收容地。在2020年,我国农村、城镇65岁及以上老人比例分别为15.6%和9.0%,2050年为32.73%和21.2%,农村为城镇的1.54倍。劳动力流动给中国的社保体系带来了“对接”问题,因为仅仅覆盖、拉这些农民工进入城镇社保体系是不够的,因为有一部分农工还有土地的梦想,将来还是想回到农村的土地上,很自然,他们渴望将自己城市里的社保带到田野上去。
农村养老保险迫切需要加速发展。在1999年农村的养老保险人口为8000万,而在2004年则下降为5389万,下降32.6%,农村养老保险在200多个县出现了整体消亡。究竟是什么因素应该对消亡负责?当然,一个很现实的理由是:民政部社会养老司在1998年并入劳动与社会保障部之后,并没有将民政在农村基层的网络带过去,导致了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在农村的触角没有建立起来。目前,全国领先的北京市的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仅为25.5%。
但是从根本上说,不是利益或者网络问题,而是一种思想。那种认为农村养老应该以家庭为主,发挥农村“孝道”习俗功能,土地的产权就是农民“社保”的陈旧想法构成了一种认知:即认为目前农村社保是不成熟的,也是成本高昂的。他们这种信赖“求诸于野”的乡村习俗和士绅力量,是对土改以后的“原子化社会”的基本现实的漠视,是发掘和追求本土化资源和学理的偏执性“矫情”。这种思想在决策层也非常普遍,觉得农村养老是可以“缓一缓”的。
实际上,中国目前大规模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并非时机不成熟,翻阅经济史就会发现,丹麦、瑞典、葡萄牙和西班牙分别在1891、1913、1919与1947年开始通过立法在农村建立养老保险的。而当时,这四个国家的人均GDP仅相当于我们1999年的79.3%、99.9%、46.6%和73.3%。而且它们在当时的农村与城镇人口之比,并不比我们低多少。这意味着彼此的艰巨程度是一样的。
既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的农村网络建立缓慢,而且一些商业保险机构纷纷撤出了它们在农村的网络。该部利用商业保险机构的“筹码”显得那么不充分。盘点在农村的资源网络,何不嫁接计生委在农村的网络,甚至让计生委发挥主导功能?
计生问题同农村养老其实是相通的。比如计生工作中最头疼的“性别比”问题,农村女婴的非正常死亡率一直远远高于男婴,女婴的死亡率比男婴要高44.1%。农村2004年的性别比为122,远高于城市的110。“光棍之国”的阴霾一直埋伏在远处。
重男轻女造成的“性别比”问题的根源在于农村的“养儿防老”思想,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结合农村养老的实践“多管齐下”。而计生委对农村养老保险的强势介入,也是解决性别比难题的正当途径。中国的计生委系统是最有效的社会工作网络。尤其在废除农村农业税当下,由于农业税等三提五统费用的取消,农村的其他一些行政权力组织由于经费问题将被弱化。计生委可以通过个人缴费、政府保底的做法作为影响农户生育策略的一种手段。
农村养老保险是缓解三农问题的一个“礼物”,也是稳定农业人口未来预期的一个必要措施。三农问题的痛苦已经压缩成了铀,现在我们做的,是希望它存放在可靠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