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新闻 专题报道 保险要闻 学术动态 海外保险 保险数据 地方保险
学会简介 学会章程 学会领导 理事会组成 组织架构 大事记
保险知识 保险案例 保险史话 法律法规 消费者问答
刊物 地方刊物 图书 文集 论文 课件
课题 征文 专题研究 保险史 奖学金 调查报告 教育培训
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但保险业务发展好于预期:保费收入首次突破1万亿元,达到11137.3亿元,同比增长13.8%。截至2009年底,保险业总资产已达4.1万亿元,净资产3904.6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097.4亿元;保险资金运用余额3.7万亿元,实现投资收益2141.7亿元,收益率6.41%,比2009年提高4.5个百分点。
保监会主席吴定富在全国保险监管工作会议上指出,由于全年新增保费与到期再投资资金较多,加上2009年“积压”的未有效运用的资金,2010年将有超过1.5万亿元保险资金面临较大投资压力。面对这种压力,2010年保险资产投资该如何进行?
长期以来,我国保险资金实际投资渠道仍较狭窄,不能有效分散风险,对市场波动、利率波动的抵御能力较差。我国保险资金投资方式以固定收益证券投资为主,并且绝大多数为国债,持有债券品种较为单一,因此不断拓宽保险投资渠道将是行业大趋势。
事实上,2006年6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就已经为保险公司投资于银行、不动产和基础设施开闸。2008年国务院原则性批准保险资金投资未上市股权,随着2009年10月新修订的《保险法》为不动产投资正式打开政策闸门,从立法层面力推保险资金投资多元化,银行存款、国债与金融债、公司债与可转换债、证券投资基金、直接入市投资、国外债券与H股、基础建设投资、银行股权等都已成为国内保险资金可以选择的投资渠道。
困扰我国保险资金投资的另一个问题是:投资收益率偏低。自2000年至2006年,我国保险投资收益率分别为4.1%、4.3%、3.14%、2.68%、2.87%、3.6%、5.8%。2007年投资收益率历史性地达到10.9%,而2008年我国保险资金投资收益率仅为1.91%,2009年实现投资收益2141.7亿元,收益率为6.41%。过于保守的投资组合使保险资金运用的收益率偏低,没有体现出我国保险资金运用规模效应和专业效率。
针对保险资金投资的以上问题,笔者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 丰富投资渠道。要积极拓宽保险投资渠道,调整固定收益类债券结构,进一步完善债券、股票和基金投资政策,稳步扩大基础设施投资,逐步开展股权投资和不动产投资。丰富渠道的同时不能忽视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和市场操作风险,目前市场利率仍然处于历史低点,债券市场收益较低,金融市场波动较大,保险资产存在错配风险和市场风险。因此拓宽渠道关键是风险可控、稳健经营,不追求暴利,与保险产品长期负债相匹配,在此前提下稳健推进新渠道的拓展。
2.合理运用衍生工具,规避可能风险。例如,在投资外国债券时,则使用货币远期合同套期保值,在最大的范围内减小损失的可能。
3.合理调整监管内容。当前,监管的重点应由对保险资金运用的严格限制逐步调整到对偿付能力和保险基金的管理方面,在重要方面监管毫不放松,同时减轻对保险公司具体运营的限制,为保险公司资金运用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4.进一步强化偿付能力监管。除了资金的运用问题之外,还要充分认识保险风险的长期性、复杂性和危害性,要把防范资本金不足和偿付能力不达标的风险被放在首位。目前我国全行业还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很多公司对资本的依赖性较强,容易导致偿付能力不达标。面临这类风险,应进一步强化偿付能力监管的约束力,促使公司强化资本管理,保持偿付能力充足。
总的来说,面对2010年的保险资金投资压力,在充分防范风险的基础上,应该根据保险机构的投资管理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稳步拓宽投资渠道,同时也要制定实施保险资产配置、股权投资等规定,进一步完善监管政策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债券、股票和基金投资政策,稳步扩大基础设施投资,逐步开展股权投资和不动产投资,支持资产管理产品创新。保证2010年保险投资收益稳定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