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新闻 专题报道 保险要闻 学术动态 海外保险 保险数据 地方保险
学会简介 学会章程 学会领导 理事会组成 组织架构 大事记
保险知识 保险案例 保险史话 法律法规 消费者问答
刊物 地方刊物 图书 文集 论文 课件
课题 征文 专题研究 保险史 奖学金 调查报告 教育培训
摘要:近些年来我国保险业发展很快,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保险业的发展水平还远远不够。本文通过分析我国保险市场现状并提出相关建议,意在促使我国保险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关键词:保险业 发展前景 高速增长
随着资本金融全球化浪潮的迅猛推进,国际间资本流通的速度不断加快,金融业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普遍重视。金融业的发展不仅作为我国市场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整个市场体系的发展与完善起着催化、促进和巩固作用。而在国民经济发展中,金融的稳定或动荡,对各国经济会产生重大影响。保险业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也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自1980年恢复国内保险业务以来,保险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产寿险的比例也发生了变化,转向了以寿险为主的格局。中国保险市场的现状呈现出了如下的状态: 一、中国保险市场的现状 1.保费收入规模迅速扩大,但产寿险增长不同 (1)保费收入持续高速增长,并且已经进入稳步增长时期。自1980年至1999年,保费收入从4.6亿元增加到1393.2亿元,年平均增长35.1%,远远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9.7%的增长速度;2000年保费收入为1595.9亿元,增长率为14.5%,高于国内生产总值的8%。其主要原因在于:国内保险业务恢复晚、起点低。 (2)人身保险保费收入的增长快于财产保险保费收入的增长。财产保险的保费收入从1980年的4.6亿元增加到1999年的521.1亿元,年平均增长28.3%;1982年中国恢复了人身保险业务,当期的保费收入为0.016亿元,1999年为872.1亿元,年平均增长97.71%。 2.险种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自1997年保费收入从财产保险业务为主,转向人身保险业务为主,财产保险保费收入占保费收入的比重从1996年的58.27%降为1997年的44.67%,直至1999年的37.4%。同时,产寿险各自内部结构不同,在中资寿险公司中,寿险业务占其业务的89.12%,在寿险业务中,投资型险种增加,如万能寿险、投资连结保险、分红寿险。在财产保险业务中,机动车辆保险业务占绝大部分。在中国财产保险保费收入中,1987年机动车辆保险保费收入首次超过企业财产保险保费收入,成为财产保险的第一大险种,其后逐步增加;1997年占财产保险保费收入的55.33%;1998年、1999年分别占56%。有些地区的机动车辆保险业务的比重更高,如北京1999年将近70%。 3.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明显提高 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明显提高,但是保险深度、保险密度仍然较低,说明中国保险市场的潜力较大。中国的保险密度从1980年的0.48元增加到2000年的127.7元,保险深度则从0.1%增加到1.8%,但是国民保障程度和保险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均较低。 4.保险仍然属于垄断型市场 我国自恢复国内财产保险业务至1985年,全国仅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一家保险公司,1986年成立了新疆兵团保险公司打破了独家垄断的局面。至2000年4月底,保险公司发展到28家,其中,国有独资公司4家、股份有限公司9家、中外合资和外资保险公司分公司15家。相应地,市场占有率由1985年原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独家垄断变为1997年的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和中国人寿保险公司的市场占有率分别为34.7%、36%;平保为13.75%;太保为12.02%,其余保险公司的市场占有率仅仅3.53%。这说明多主体的市场格局虽然基本形成,但仍属于垄断型市场。
二、中国保险市场发展前景探讨 近几年来,中国保险业发展相当快。以中国人寿为例,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是目前中国大陆最大的商业人寿保险公司,直接隶属国务院,公司总部设在北京。它的前身是成立于1949年10月的原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及其分设于1996年2月的中保人寿保险有限公司。经过50余年的发展,公司的机构网络已遍布全国,成为中国寿险市场的领袖。2003年12月,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分别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和香港联合交易所两地成功上市,是国内第一家同时在港、美两地同时上市的金融企业。2005年,美国《财富》杂志公布2004年全球500强排名,中国人寿销售收入排名世界500强第212位,领先中国保险业。中国人寿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先进文化成果的精华,结合自身的优秀传统,形成了以“成己为人、成人达己”为核心的新型企业文化。 在目前的保险险种中,对于一些非强制性保险,人们的投保意愿在不断加强。主要可能是因为现在关于非强制性保险的宣传力度高了,而且有些社保无法解决的风险分摊可以有商业保险来帮助解决。而这里所说到的非强制性保险可指两个不同的方面:一是保险险种本身所包含的不强制性,而另一方面是指在一些强制性保险中的保额数量的不强制性。 例如车险的强制性保险,如第三方责任险中,虽然保险公司的数量在增加,车辆的数目也在增加,但人们对于这一强制性保险的投保意识也在不但加强,这体现在保额的增加,它的保额由最低5万至最高50万。过去人们一般投保额为5万,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一旦出了事故,那么如果投保额越少,自己将付出越多,所以,越来越多的投保人将保额不断增加。而且现在越来越多的家庭拥有私家车,这势必会导致事故的发生率比以前有所增加。因此,人们对这一保险的重视程度越来越强。 另外,在人寿险方面,人们的投保意识更强。而且,特别是养老类的保险。其中又以理财、分红类的保险为主。由于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在提高,“以钱生钱”的经济意识也在不断的增强。将资产投入到这一类的保险中,具有了保值增值、避税的功能。其次,一般人认为生命价值远高于其他,因此,人们对于寿险的重视程度远大于财产险,但总体比养老类少。因为如理财、分红类的保险,不但解决了投保人的养老问题,而且也是一种投资理财的好方法。 其实,人们对于财产类保险并非不重视,只是在现在这个以人为本的社会里,人们自然而然地更重视一些关于生命类的保险。但在财产险中,也有一些细微的差别,人们对于盗窃险这一附加险的投保意识已超过了自然灾害险。这是因为,不管社会的发展有多好,犯罪现象总是有的,如盗窃的家庭是属于贫穷的,那么哪怕被盗少量的东西,对他们也是会造成一些损失;而对于一些富裕的家庭,那么一旦遭窃,损失的数目更多,因此,人们不希望自己遭受太大的损失,而这一附加险正好可以分摊人们的原本要由自己所承担的经济损失。 保险业作为如此重要的一个行业,其从业人员也对它寄予了厚望。保险从业人员对于保险公司的发展和看法非常看好和认同。他们相信保险业是个十分具有潜力的企业,而且加入WTO后外商保险公司要进入中国,这对于保险业的发展十分有利。他们认为中国保险业今后的发展会不断进步,作为保险公司来讲,由于群众的认识加强了,保险业的竞争也促进提高了保险公司的质量,所以他们对保险公司的发展十分看好。 参考文献: [1]徐文虎.中国保险市场转型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2]2006中国保险市场年报.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8. [3]王银成.中国保险市场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