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新闻 专题报道 保险要闻 学术动态 海外保险 保险数据 地方保险
学会简介 学会章程 学会领导 理事会组成 组织架构 大事记
保险知识 保险案例 保险史话 法律法规 消费者问答
刊物 地方刊物 图书 文集 论文 课件
课题 征文 专题研究 保险史 奖学金 调查报告 教育培训
晋商是明清时期我国古代商帮的重要代表,有着五百年的商业辉煌史。在长期的经营过程中,晋商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且较为成熟完善的商业文化。特别是在处理“义”与“利”之间的关系上,晋商成功地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诚信思想、义利思想运用于商业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义利观念。这种建立在诚信基础上的义利观念,是我国传统商业文化思想的集中体现。对晋商义利观念的思想渊源及其在商业中的成功实践进行研究,能为我国保险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晋商义利观念的思想渊源
“义利之辨”曾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哲学命题,虽然各家学派的义利观念存在着一定差异,但总体来看中国传统文化在对“利”给予一定承认的同时,反对“义”外之“利”,肯定“义”中之“利”。如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墨子强调要以“义”制“利”,即“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享”;《左传》中有“义,利之本也”,“利,义之和也”之说,等等。因此,一方面,传统文化在承认“利”是人的本性要求的同时,强调“利”的获得必须以“义”为前提,在二者发生冲突时“利”要从属于“义”。另一方面,提倡在“义”的前提下,努力促进“利”的实现,实现“义利合一”。
晋商在这些传统义利思想的影响下,在商业实践中进一步将儒家的诚信思想融入义利观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以“以义制利”为核心的义利观念。
二、晋商义利观念透析
(一)晋商义利观念在商业经营中的体现
一是体现为对顾客的责任。“义利并重、以义制利”的义利观念对晋商的经营观念有着深远的影响。他们认为“利”的实现必须符合社会公义的要求,那种有损顾客利益,违背商业道德的事情宁可赔本甚至破产也不会做。如,1930年中原大战之后,山西本地的货币“晋钞”大幅贬值,几乎成为一张废纸。以“大德通”为代表的山西票号在兑付顾客的存款时,在可以支付“晋钞”的情况下却选择了支付新币。为此,当时原本就已经陷入经营困境的“大德通”,最终因亏空30万两白银而元气大伤,并在两年后歇业。在作出这一选择时,“大德通”的财东乔映霞说:“即使是大德通为此倒闭,也不至于让自己人陷入衣食无着的地步。但对于储户来说,如果我们不这样做,对他们的威胁将会是身家性命。两者相比,孰重孰轻,不言自明。”
二是体现为同业之间的和谐相处。在晋商中相互友好的同行称为“相与”。“相与”关系必须在彼此充分了解且认为可以共事时才能建立,是信义基础上彼此之间相互扶持、患难与共的合作关系。一旦成为“相与”,就必须善始善终,即使无利可图,也不可中途绝交。“相与”之间的相互支持与信任在晋商的持续稳定经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仍以前述晋商乔家为例,乾隆时期,乔家早期经营的商号“广盛公”面临破产,当时“广盛公”的许多生意伙伴认为“广盛公”东家为人处世不错,不忍看其破产,相约三年后再来收欠账。三年后,乔家不但还清欠款,生意还重新复兴,并于嘉庆年间把“广盛公”改名为后来颇负盛名的“复盛公”。
三是体现为财东与掌柜之间的充分信任。晋商财东在选人用人上有一整套严格的程序,一旦选定了合适的人选就会坚持“用人不疑”的原则。财东对于商号具体的经营过程采取了超然态度,资本、人事全权委托掌柜负责,一切经营活动不加干预,日常的盈亏也不过问,只是静候账期决算。即使遇到年终结算发生亏损,只要不是人为失职或能力不足造成的,财东不但不加以责怪,反而会立即补足经营所需要的资金。这种充分信任也使掌柜们遵守“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的行为准则。如,清朝初年,晋商曹家在沈阳开设的“富生峻”钱庄经营初期连续多年亏损严重,而财东每次都对亏损原因进行认真分析,认定责任不在钱庄掌柜,仍旧继续追加资本,鼓励其重整旗鼓。正是这种信任才成就了后来“富生峻”钱庄在沈阳金融界的大户地位。
(二)晋商义利观念在商业实践中成功的原因
一是重视诚信义利思想的教育。晋商非常推崇儒家的伦理道德,重视儒家思想特别是诚信义利思想的教育。这种教育从学徒进入商号的第一天起就开始,贯彻其商业生涯的始终。同时,晋商还通过在经商地建立同乡会、修建关帝庙等措施,利用道德的力量对人们的行为进行潜移默化的约束。
二是严格选人用人制度。晋商在选拔人才时采取“慎于择人”的方式。不论是掌柜还是普通学徒,都必须具备相应文化水平,举止正派,家族内没有污点,且需要有可靠的介绍人作保。普通学徒还需要经过三年学徒期对其品行、能力等方面考验合格之后,才能被允许从事商号的具体业务。
三是重视通过制度建设对从业者进行有效约束。晋商将“以义制利”为核心的义利观念融入到了内部制度和行会纪律中。晋商在执行制度方面非常严格。对于内部员工违反诚信制度的,通常会开除出商号。对于商家违反义利原则、失去信用的,行会内部会对其行为进行登记,各商家也会与其断绝业务往来关系。这种失信惩罚制度不仅能够对违规行为进行惩戒,也有利于防范商业风险。
四是善于利用当时的宗族观念。晋商鼎盛时期,人们的活动范围有限且宗族势力强大。晋商借助于这一点,通常只在本地及邻近地区选拔人才。因此,一旦员工因为违反规定被开除,消息就会在本地传开。不仅别的商家不会将其再次录用,而且也会影响到家族其他成员的前途和声誉,这种违规成本使绝大多数人望而却步。
三、晋商义利观念对发展保险业的启示
晋商义利观念中所体现出的“以义制利”、“先义后利”等传统文化的智慧,对今天的许多现实问题仍然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对于保险业的发展来说,从晋商对义利关系的处理中能得到有益的启示。
一是引导保险业进一步树立长远发展的眼光。晋商能够在长期商业活动中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是其在处理与顾客和同业的关系时,始终坚持长远利益高于眼前利益的原则。保险业作为风险管理的行业,承担着为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提供长期风险保障的责任,保险企业的长期生存对于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保险企业在确定经营目标时,要更多地顾及自身及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减少短期行为,注重远期利益。
二是进一步加强行业整体诚信文化建设。晋商在历史上的成功不是单个商号的成功,而是一个整体商帮的成功,这其中离不开晋商整体诚信商誉的建立。事实上,作为一种典型的公共品,强化整体诚信既可以节省单个企业建立信誉的成本,也可以防止“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的发生。为此,一方面,保险业要进一步树立正确的行业义利观念。在舆论宣传、行业教育、违规惩罚等方面加大力度,使恶性竞争、销售误导、理赔难等不“义”行为无立足之地。另一方面,每个保险企业都应严守诚信底线。坚持诚信无小事,在一点一滴中积累企业的信誉,维护行业的整体形象。
三是进一步建立健全失信惩戒机制。当今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改变,晋商时代封闭且地域化的用人策略不再有效,宗族势力等因素对失信行为的惩罚力度也不复存在。但晋商善用当时的社会文化,建立有效失信惩戒机制的思路仍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保险业应进一步积极探索建立健全现代失信惩戒机制,借助信息化手段,建立起严密的个人和企业信用体系,加大信息披露和失信惩戒力度,以此增加失信成本,减少失信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