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新闻 专题报道 保险要闻 学术动态 海外保险 保险数据 地方保险
学会简介 学会章程 学会领导 理事会组成 组织架构 大事记
保险知识 保险案例 保险史话 法律法规 消费者问答
刊物 地方刊物 图书 文集 论文 课件
课题 征文 专题研究 保险史 奖学金 调查报告 教育培训
体制与机制:由“习非成是”转向“公序良俗”
市场秩序尚未实现根本好转,究其原因,与基层市场存在的一些“行业习惯”密切相关,凸显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背景下,保险企业组织模式、行为方式的阶段性特征。一是体制转轨背景下的组织模式冲突问题。中国保险企业在由原先的“财政替代”向市场化的风险转移机制过渡的过程中,不仅需要解决功能定位的调整问题,而且面临“出资人”身份不明,公司治理结构、治理机制不完善导致的所有者与经营者利益不一致、股东监督“失灵”、内部人控制、高风险运作等问题,一些企业经营者循着自己的利益和效用函数制定策略,但其行为未必符合保险企业长期稳健经营的要求。发展过程中,倚重机构铺设对规模增长的拉动效应,多数公司选择加快机构铺设策略。而在公司文化积淀不厚、自身储备不足、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的情况下,盲目铺设机构往往导致基层机构主动规范、自我纠错的能力薄弱。部分从业人员依法合规经营意识淡薄,对制度法规不知、不懂,面对法律法规视而不见,习非成是。而以保费增长为目标的费用激励政策,诱发各层级对短期利益、个体利益的追逐,促成企业内部多元化的价值观,企业内部通过种种方式套取资金,甚至用于商业贿赂或者谋取私利。二是运作机制中的行为方式粗放问题。如前所述,以保费论英雄,依靠铺设机构、争夺资源拉动增长的发展模式,形成行业“粗放”的共性特征和运作机制,这种行为方式在现有阶段达成一种“均衡”。市场上,新机构涌入后的生存压力,使低水平争夺现有市场份额成为一些企业谋求“发展”的必然选择。违规经营和非理性竞争行为传导至市场“在位者”,在企业间复制开来,达成“非合作博弈均衡”,也滋生了市场运作中的不良“潜规则”,破坏了行业的“生态环境”。事实上,一些基层机构正因高管人选、内控失效等的掣肘,而身处“进退两难”的境地。三是制度体系内正式规则、非正式约束的磨合与实施。经济体制转轨背景下,不断健全的行业法律法规,正逐步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内控制度以及监管制度,构成行业的正式规则。由社会文化、惯例、习俗等演变而来的非正式约束对主体行为的影响作用持久,往往不因正式规则的约束而完全消除。在一些领域,非正式约束表现为市场运作的“潜规则”。例如,掌握并支配渠道资源、客户资源的“媒介”参与保险交易过程。遵守支付高额回扣的规则,成为保险企业对其他主体行为的理性预期,并纳入自身的决策系统。结果是交易主体习非成是,展业成本在博弈中逐步攀升。可见,制度间的冲突是市场行为趋于复杂多变的重要诱因。一些企业为规避税收政策、财务制度、自律公约等规则的约束,采取弄虚作假的账务处理方式“粉饰”经营行为,暗自套取资金。这使得违法违规手法更加隐蔽,形成保险企业与监管部门间的“躲猫猫”现象。
在理清保险市场的体制与机制问题基础上,可以尝试从制度设计与实施切入,发挥监管对市场行为的导向作用,促进行业规范发展。一方面,通过治理结构监管、内控监管,推动企业体制改革和机制转换。另一方面,针对市场共性问题、突出问题,发挥制度与技术的刚性约束作用,通过统一市场操作标准,改变博弈条件,疏导市场行为,重塑竞争规则,从而保障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的有效执行。例如,针对虚挂应收问题,在行业内同步、统一实行“见费出单”制度,堵塞出单流程操作漏洞,遏制违规操作。对通过虚假批退、虚列费用、虚增赔款、假赔案等违规套取、侵占保险资金的问题,可以抓住资金收付这个关键环节,实行资金“零现金”和转账“实名制”,对非正常资金往来设立“关卡”、实现资金流向有痕迹、可监控。在治理“高成本”顽疾上,重在追本溯源,从公司内部费用管控政策和运作机制切入,建立成本指标监测体系,筛选成本水平异动的重点公司、业务和地区,牵出推动行业社会成本不断上升的“害群之马”,逐步打破市场“潜规则”,规范公司经营行为,逐步促使成本回落到正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