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新闻 专题报道 保险要闻 学术动态 海外保险 保险数据 地方保险
学会简介 学会章程 学会领导 理事会组成 组织架构 大事记
保险知识 保险案例 保险史话 法律法规 消费者问答
刊物 地方刊物 图书 文集 论文 课件
课题 征文 专题研究 保险史 奖学金 调查报告 教育培训
近年来,我国保险业逐渐融入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保费收入逐年上升、保险深度日渐加深,如果将我国保险业放在国际大环境中,我国的保险保障水平又如何呢?本文所说的保险保障水平,是指保险通过风险的聚集与分散而实现其保障功能所覆盖的程度,未涵盖保险附加的储蓄与投资功能。
我国保险总体水平与国民经济发展状况
按照保险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保费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GDP)成正向发展关系。在保险费收入与GDP的具体关系上,通常用保险深度来衡量保费占GDP的百分比。2009年,全球平均保险深度为7,即每100元GDP中保险费的贡献平均占7元。如果我国保险深度达到世界平均水平,按照2009年GDP总量47360亿美元计算,我国保险费收入应当达到3315亿美元,但实际上当年我国保费收入仅为1630亿美元,保险深度为3.4,不及全球平均值的一半。对比GDP前10位的国家,在前7位的国家中,除我国外,其余保险深度均已达到或超过平均水平。在同世界其他国家的比较中可以看出,我国保险业的水平尚未与国民经济整体发展状况相协调。
过去10年,世界平均保险深度均在7以上,2003年甚至达到8.06。我们暂且以7作为目标保险深度,并假设未来我国GDP和保费都按照现有速度持续增长,即GDP扣除通货膨胀因素后实际增长率为8.5%,保险费实际年增长率为14.6%,再有n年我国保险深度可达到世界平均水平,据此列出如下公式:
3.4×(1+保费增速)n/(1+GDP增速)n= 7
计算得n= 13.2,
即如果保持现有的增长速度,我国保险深度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仍需要13年。
虽然从增长速率角度分析,同全球2/3的国家一样,我国保险的发展速度超过总体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但是分析绝对数水平,即使保持现有的高速增长,依然需要到2022年,我国才能实现这10年内最低的世界保险深度。
我国保险业为社会提供的保险保障状况
保险按照保障范围分为寿险和非寿险两类。非寿险包含财产保险、健康险和意外险,属于纯保障型险种,保险期限短、保障性强,充分体现出保险低保费、高保额的特点。但寿险就保险功能而言则不尽相同,定期寿险完全体现保险保障功能;终身寿险和两全保险必然发生给付,保费中有一大部分的现金价值,是保险储蓄功能的体现;新型人寿保险(分红保险、投资连结型保险和万能保险)则在保障功能、储蓄功能的基础上又附加了投资功能。因此,统计寿险发挥保障功能的保费水平时,要在现有保费水平上大打折扣。
(一)非寿险保障状况分析
各国保费收入中,非寿险比重各不相同。2009年,世界非寿险保费收入平均占比为42.7%,而我国非寿险保险费收入仅占总保费收入的33%,偏离平均水平将近10个百分点。我们继续使用保险深度做比较,我国保险深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8.6%,但非寿险仅占平均水平的33.3%。
我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广阔土地,2009年,全部工业增加值为134625亿元,重工业增长11.5%,2009年末,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7619万辆,全国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实现利润2663亿元。这些都为非寿险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潜在市场。综观全世界,在领土最广阔的9个国家中,除我国和印度外,非寿险所占比重均高于世界42.7%的平均水平。/////
面对我国多行业快速发展状况,非寿险的发展却明显滞后,2009年我国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仅为804亿元;财产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为2876亿元。保险的缺失,使得民众及企业在日常的生活经营中面临大量的风险,例如2007年,医疗卫生支出就已经达到11289.5 亿元,45%是居民个人现金支出。
以航空意外险为例,按照国际航空运输协会发布的信息,2009年,全球事故率为0.71,即每140万次飞行发生一起事故,可以看出,这样的事故率是很低的,但是保险在最有用武之地的领域,却并没有充分体现它的价值,虽然现在某些航意险产品甚至可以用8元买到100万元的保额,但航意险的投保率并不高。8月24日,“伊春空难”刚刚过去,带给人们的除了悲痛遗憾之外,也有着自身责任意识的提升,据报道,空难后航意险的销售出现了空前的火爆,希望这样的“旺季”不会随时间的流逝而消失。
(二)寿险保障状况分析
2009年,我国寿险保费收入规模达7457亿元,在全球保费规模下降2%的趋势下,我国保费收入实现了12.8%的增长(2008年增长率为40.9%)。从总量上看,我国寿险多年来持续实现了高速增长。但我国也经历了投连险产品从大力宣传到收益难保障、引发退保风波的不良过程,不仅保险公司面对压力,保险声誉也受到了影响。
2009年,全国通过保险中介渠道实现保费收入9161.09亿元,同比增长13.89%,占全国总保费收入的82.26%。数据显示,保险专业机构实现保费收入573.53亿元,占全国保费收入的5.15%;保险兼业代理机构实现保费收入4460.65亿元,占总保费收入的40.05%;保险营销员共实现保费收入4126.91亿元,占总保费收入的37.06%。
不同的保险销售渠道往往意味着销售了不同的产品。兼业代理机构所占比重最高,其中银邮渠道超过了60%,今年上半年保险中介市场报告中显示,银邮渠道更是占到兼业代理的80%。银行、保险联合可谓实现双赢,既给银行带来了丰厚的代理收入,也为保险公司提供了新的目标客户群。但是从险种来看,银行所售险种多为投资理财类型的保险,银行的客户习惯于比较储蓄和保险哪个收益高,保险公司自然适应需求,推出一款或多款附加储蓄、投资功能的理财产品供客户选择,这样的保费收入所代表的保障程度怎样呢?同样是“伊春空难”的案例,我们看到35个获赔的被保险人中,最低赔付额仅仅3.96万元,类似于这样的保额怕是难起到保障作用。保险不仅仅要买,更要让它发挥保障作用。推及全国,真正起到保障作用的保险占比多少,保障类保险深度又如何呢?相信之后按照新会计准则统计的寿险保费将给出部分答案,保障不足的问题会摆在我们面前。
保险通过风险的聚集与分散,实现保险产品最基本的功能——提供保险保障。我国保险产品在保障功能的基础上,增加了储蓄功能和投资功能。那么,站在国际视野,我国保险保障水平能否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本文通过对比我国与世界主要国家在保险深度上的差距,分析我国非寿险、寿险的保障状况,提出科学发展绿色保险的具体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