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新闻 专题报道 保险要闻 学术动态 海外保险 保险数据 地方保险
学会简介 学会章程 学会领导 理事会组成 组织架构 大事记
保险知识 保险案例 保险史话 法律法规 消费者问答
刊物 地方刊物 图书 文集 论文 课件
课题 征文 专题研究 保险史 奖学金 调查报告 教育培训
寿险的风险保障型和长期储蓄型业务最能够体现保险保障功能,在寿险业务中具有核心价值。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很多寿险公司一度对此不够重视,过度发展期限短、扩大保费规模迅速的投资理财类寿险业务,导致我国寿险公司内含价值降低,寿险业务结构失衡,妨碍了我国寿险业务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近年来寿险业结构调整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
(一)寿险业结构调整取得的成绩
1.寿险行业保费收入实现平稳增长
2006年至2009年,我国保险行业寿险保费收入平稳增长,从2006年的3593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7457亿元。2009年以来,我国寿险保费收入增长速度大幅放缓,原因有以下几个:一是2008年的高基数平台致使2009年大幅超越的难度增大;二是各寿险公司响应监管部门号召主动进行业务结构调整,从而影响了行业保费收入规模。
2.结构调整成为全保险行业共同任务
2008年9月15日,雷曼兄弟的破产标志着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资本市场的巨幅震荡使得资金运用难度加大,投资收益迅速缩水,我国寿险业遭受到了一定的冲击。经过金融危机的教育,各家寿险公司风险防范意识明显增强,对寿险经营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结构调整的主动性也大大增强。与此同时,保险行业监管部门的态度,也由“观察、肯定但不干预”转变为积极推动。在多方利益团体的共同推动下,结构调整成为国际金融危机下中国寿险业的应对之策,也成为各寿险公司2009年面临的共同任务。
3.业务结构不断优化
一是标准保费增长较快,业务内含价值提高。根据今年全国保险工作会议公布的保险行业年度数据显示,标准保费同比增长19.5%,增速高于规模保费8.6个百分点。二是长期期缴业务增长较快。从寿险经营规律来看,期缴产品占比高可以降低资本金压力,提高资本使用效率,增强业务可持续发展能力。2009年1月至9月寿险新单业务中,期缴保费同比增长31%;10年期及以上期缴保费同比增长25%。三是银保业务保费收入下降。2009年,银邮代理业务占比47.7%,同比下降1.2个百分点。调结构中的重头戏之一是调整渠道发展比重,努力使具有寿险核心竞争优势的个人代理业务快速发展。四是体现风险保障水平的保额增长明显。数据显示,2009年前11个月,曾经一度助推中小保险公司业务飙升的投连险、万能险保费已大幅下降,而具有保障功能的普通寿险和分红寿险占比大幅回升,占全部业务比重的76.93%。
4. 行业风险得到有效防范
一是偿付能力状况持续好转。截至2009年年底,偿付能力不达标的保险公司共有8家,比年初减少5家,不达标公司的偿付能力关键指标较年初有明显改善。二是退保风险得到有效控制。2009年,人身险公司退保率为3.54%,退保情况总体稳定。由于结构调整措施的实施,寿险公司在银行渠道销售的短期投资型产品减少,同时,下调万能险结算利率并将分红险分红水平维持在适合的水平,寿险公司的退保风险得到了有效控制。
(二)寿险业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
尽管寿险业结构调整取得初步成效,但由于缺乏对结构调整内涵、外延、重点、手段、方式以及保障措施等方面的系统性研究,致使寿险行业对结构调整工作的认识不够清晰,实际工作中所采取的措施同预想效果产生偏差,还有市场主体众多所带来的价值取向差异化,均对结构调整的整体效果及持续性造成影响。具体表现在:
1.对结构调整的本质理解不足
尽管开展结构调整已经在寿险行业内达成共识,但由于业内对结构调整的内涵理解仅停留在“短期变长期,趸缴变期缴,加大风险保障成分”的层面上,致使市场主体忽略了行业核心业务价值,盲目跟风调整的现象比较严重。“短期变长期,趸缴变期缴,加大风险保障成分”是结构调整的一项或者几项措施,而不是结构调整的本质。在尚未形成比较全面的理论框架体系的情况下,部分寿险公司尤其是基层机构对调整目的、工作重点认识不到位,使结构调整工作难以充分发挥行业核心功能、有效满足消费者的真实保险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