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新闻 专题报道 保险要闻 学术动态 海外保险 保险数据 地方保险
学会简介 学会章程 学会领导 理事会组成 组织架构 大事记
保险知识 保险案例 保险史话 法律法规 消费者问答
刊物 地方刊物 图书 文集 论文 课件
课题 征文 专题研究 保险史 奖学金 调查报告 教育培训
规范市场秩序是保险监管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也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要想贴近行业发展实际,使规范市场秩序工作切实取得成效,就需要着眼长远、突出重点、兼顾各方、照应阶段,正确处理局部与全部、当前与长远、主动与被动、需要与可能等各种辩证关系。
只有具备了宽广的视野,才能认清保险业发展与监管的大势,做到总揽全局,明确市场规范的总体目标和各个阶段的治理重点,因势利导、顺时而动,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手段进行推进。也才能真正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就监管论监管、就查处论查处的狭窄思维定势中走出来,置身于战略的高度,历史地、辩证地看待保险市场上存在的问题,找到长效合理的方法,从而走出屡查屡犯、屡禁不止的怪圈。
就此,本文结合近年财产险市场整顿规范的实践,通过对成绩与不足的反思,力图站在更高的视角,寻求标本兼治规范保险市场的理想之策。
从“以点带面”到“面中取点”
保监会成立以来,加强市场行为监管一直是监管部门的工作重点,而现场检查更是规范市场秩序,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的基本手段。保监会和各地保监局通过上下联动,持续不断的开展重点检查和整顿,基本上维持了保险市场的高压态势,尤其是通过查处重大的违法违规案件,严肃处理相关责任人,较好地发挥了震慑作用,对遏制违法违规,规范保险经营,净化市场环境,促进行业健康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受监管体制的限制以及监管力量不足的制约,加之行业快速发展,大量保险机构在短期内纷纷成立,监管的范围迅速扩大,监管难度相应增加。在此约束下,监管部门普遍采取了“抽查式”的现场检查方法,即每年选取几家保险公司开展重点检查,通过严查重处,以达到敲山震虎、威慑一片的目的。而实际上由于保险公司数量众多,监管部门检查概率较低,在客观上造成了一些公司心存侥幸、有恃无恐的心理,致使许多违规操作长期流行,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监管的效率。
为了增强监管的“可及性”进而提升监管效能,可以尝试开展“普查式”的现场检查。所谓“普查”并不是对所有公司、所有分支机构进行地毯式的全面检查,而是在充分考虑现有监管体制,衡量现实与可能的基础上,根据保险公司分类监管评价指标,结合公司规模、机构数量、信访投诉、统计报表等情况,制定统一标准,确定对每一家公司的机构检查数量。这样既能体现出对检查对象的公平性,也能实现对省级公司的“全覆盖”。这样保险公司严重的侥幸心理会得到收敛,依法合规经营的意识也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与此同时,监管部门要注意整合监管力量,明确不同时期的检查重点,灵活检查方式。对于需要解剖麻雀式的检查,可以抽调各个专业处室的监管力量,组成综合检查组开展工作。对于一般的专项检查,突出高效原则,以两到三人为宜。为保证检查的公平、公正,应逐步建立交流与回避制度,比如检查组成员与被检查公司有亲属或其他利害关系的,要申请回避,上次检查过某公司的要适时换到其他公司等。为体现现场检查的激励和导向作用,对于连续三次检查未发现较重大违规行为的,可以在一定期限内予以免检,以保护规范经营者的积极性,创造相对宽松的经营环境。
从“尾随治理”到立体推进
由于监管与被监管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保险监管同样存在滞后性。在行业由市场培育向市场规范发展的特定阶段,机构增长较快、竞争比较激烈,各种违法违规行为高发,监管部门往往会抓住市场表现最突出、消费者反映最强烈的重点问题,集中精力进行整顿。从财产险市场近年的治理来看,适应车险费率市场化改革的需要,最早重点关注条款费率执行和高手续费、高返还问题,遏制截留保费、应收保费不入账等;2004年,随着违规手段的变化,着力打击借虚挂应收保费套取资金问题;2005,针对产险虚假批退进行重点规范;2006年以后,“贴费”凸显,又着重整治费用混乱问题。到2008年保监会70号文件出台后,综合整治力度明显加大。这种抓住突出问题、尾随式的重点治理,目标明确,效果立竿见影,但也存在着被动监管,反复治标,市场好一时不能好一世的矛盾,规范的成效不巩固,违法违规经常改头换面,继续扰乱市场秩序。
着眼于行业的长远发展,从事后监管逐步向事前规范转变,注意系统整治与环境优化,是从根本上规范保险市场秩序的理性选择。以山西财险市场为例,监管部门在总结前几年规范市场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实施合规教育与风险管控提示相结合,查处重大案件与风险警示跟进,持续发力,渐次巩固,以外力促内力,提升依法合规经营意识,优化行业发展环境的监管模式。监管部门制作风险管控提示书,明确市场上存在的一般性违规行为和严重违法违规行为,划定红线和标准,要求保险公司班子成员及核心部门管理人员签字承诺确认,明确责任。随后,抓住时机,集中查处重大违法违规案件,并结合全国典型案例进行通报警示,通过严肃惩处,强化震慑效果。实践过程中,监管部门注意掌握教育、查处、警示的频度,不断巩固,同时发挥监管政策导向作用,结合行业发展方式转变以及文化理念培育等,逐步增强公司依法规范经营的自觉性。变事后查处为事前教育,变单纯查处为查处与警示结合,变被动监管为主动引导,通过强调统筹兼顾和过程控制,达到促成良性竞争习惯,提升规范经营水平的目的,最终改善行业生态环境,保障和促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