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首页 >> 保险资料库 >> 论文
正文:

    目前,国内保险市场尚未成熟,依然处于低层次竞争阶段,承保费率已降至低谷,加上各项费用,许多保险主体综合经营成本较高,创利空间较小,公司经营管理不到位,特别是财务管理达不到精细化,难免会影响创利。可以说,财务管理工作是保险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核算的中心环节,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尤其作为基层主体的市、县级保险分支机构,其财务管理的好坏潜在影响创利。

  加强财务管理工作的作用和意义

  企业进行经济活动的同时也伴随着资金活动,要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管理,就要对资金活动进行管理,这就是财务管理问题。基层保险企业作为具有独特财务运动规律的行业,财务管理工作自然不能忽视。尤其县区级保险主体是行业发展的命脉,是保险业的细胞,是创利的单元。基层公司强化财务管理,首先要积极开展保险业务,聚拢基金,充分履行经济补偿职能,以满足基层社会和个人对保险的需求;此外,作为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还要取得一定利润,以增加资本金积累,增加公司实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否则,保险企业无法经营,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保险财务管理的重要意义在于处理好企业运营过程的经济关系,在于通过合理的财务制度安排、财务战略设计和财务策略运作,有效培育和配置财务资源,以求利益最大化和协调化。因此,加强基层保险财务管理工作,是有计划而合理地组织资金运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效果的战略举措,是科学归集并梳理综合经营成本、严细发展管控的重要手段,是助推企业提升创利水准、保持健康经营的有效路径。

  基层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的不足

  当前,一些县区基层公司在发展与效益问题上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或偏差,对经营效益有一定的负面影响,重规模轻效益,财务管理不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重视程度不高,在某种程度上还是重业务发展、轻财务管理。每年上级公司下达的保费收入、综合成本率、利润等经营目标,在一些县区公司领导和员工心目中往往只认为必须先上保费,后考虑利润任务。在工作指导思想、措施办法等方面,很注重业务发展,以保费论英雄,对业务结构调整不细化,导致直接轻视效益,以致于一些基层公司长期效益观念淡薄,重数量轻质量、讲业务进度不讲经营核算,在财务管理上达不到精细化。为此,由于不注重财务管理、业务分析,没有科学的数据支撑,忽视业务结构改造,导致无效发展。

  2.基层财务人员年龄结构不对称,业务素质普遍不高。一些国有基层公司现有财务人员年龄偏大,知识僵化,新的业务知识接受慢,业务素质普遍不高,自学能力又不强,对于上级公司下发的文件、学习材料等学不深、学不透,有的仅凭财务老本做事,多数财务人员业务能力平平。基层也有新增财会人员,虽说基本上都是大专以上学历,但缺乏系统性、专业性金融保险财会知识;具备中、高级职称的更是寥寥无几。

  3.人员少、业务量大。随着保险业空间的飞速拓展,保险业务规模的快速增长,加之财务基础规范工作的细化要求,现有财务人员、数量已远远不能适应业务的发展需要。基层公司周六、周日常需要财务人员加班,处理收付费业务。由于业务量的增加、人员匹配不足,会计基础工作往往达不到要求,一天忙于基础工作,导致财务管理淡薄。

  4.管理职能得不到充分发挥。有的县区公司不设财务科(室),财务归属综合办公部门管理,大部分综合部门主管不是财务人员,不懂财务却履行财务管理监管职能。因此,财务主管人员的管理、监督职能得不到充分、科学的发挥,各项财务管理制度得不到科学、细化的落实,各项财务工作得不到相应的提高。而且,一些基层公司财务人员用工机制、体制不顺,导致财务人员不能很好地工作。

  加强和完善基层财务管理的几点建议

  1.切实转变经营观念,提高认识,确立财务管理工作的核心地位。

  近年,随着行业转轨,几乎所有保险公司的经营班子都增强了效益观念,认识到利润的重要性,但却没有从追求业务总量(销售优先、规模优先)的惯性思维中彻底改变过来。与其他行业相比,保险公司的特殊性之一是收在前、赔在后,更容易诱使一些人追求眼前的“业绩”和“政绩”,而不考虑以后的问题,很多损失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公司要想提高效益,必须以效益为先,真抓实干,发展与管理两手抓,不能只讲“多”、“快”,而不讲“好”、“省”,更不能为好看而做数字游戏,否则会“按下葫芦浮起瓢”,落下赔本的“干热闹”。根据目前仍存在的重发展轻效益情况,上级公司必须切实在加大对效益指标考核力度的同时,把利润作为基层的主要年度指标,将其费用、薪酬、奖惩、人员晋升等全部与盈利能力、创利指标完成情况挂钩,坚定不移地长期坚持下去,促使基层努力学经营,抓管理,创效益,真正确立财务管理工作的核心地位。

  2.切实加强队伍建设,加大培训和准入制度,精心打造财务管理团队。

  随着市场经济化的进一步发展,财会队伍作为协助各级经营核心层管理的重要助手群体,其职能的发挥,越来越受到重视。为了适应新形势下保险工作的需要,促进财会人员业务素质的提高,必须加强公司系统财会人员的“准入证”管理,即基层公司从事财会岗位工作的人员必须具备初级会计资格证书,必须熟练掌握《会计基础》、《初级会计电算化》、《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等基础专业知识,以加强基层会计从业资格的基础知识普及;同时,基层县级保险主体财务科管理在实行垂直的基础上,市、县两级公司对其财务工作实施双重考核,并对基层公司科学调配财务人员岗位职数,以适应业务快速发展的需要。只有财务人员与业务发展规模达到一定的配比,并适度保证待遇,才能充分发挥财务人员的积极性,财会工作质量及管理水准才会相应提升。另外,要强化财务人员专业知识的培训,提高业务素质。无论是新、老保险企业,都应重新审视现有财务管理团队,舍得投入,实现培训工作的常态化,采取内育、外引、专业合作等多种方式,通过学习日新月异的财务知识,不断更新财务理念,将竞争观念、风险观念、盈利观念、效率观念、资金的时间价值观念和法制观念等深深根植在脑海中,并以此指导实际理财工作。

    3、切实加强内控制度建设,提高风险管控能力。加强风险管理,提高财务制度的自我纠偏能力十分重要。保险公司根据经营的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及自身经营战略,应建立有效的财务风险规避制度,有效辨别、判断企业经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制定风险防范手段,减少企业面对风险的概率;设计风险分散措施,使企业能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方法转移、分散或者控制风险的影响,减少风险造成的实际损失。在这些内控、风险管理等各项财务规章制度约束和指引下,财会人员才会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照章办事,施行规范化管理,防止财务风险,实现企业财务目标。

  4、切实加强财务资金的有序管理,保证资金安全运转。资金流动是企业经营过程的价值表现,加强资金管理,才能有效掌握企业经营过程,才能抓住“牛鼻子”。一是要保证收入资金及时足额入帐,防止收入漏损,严禁资金账外周转和经营;二是资金支付要做到“收支两条线,定额划拨,集中支付,力求全面无现金支付”,促进资金安全,堵塞管理漏洞,降低经营风险;三是分析资金状况,通过分析保费现金进帐率、资金流向、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是否大于报表利润等等,来发现问题,判断经营活动走向是否正常,以便于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四是确保资金安全和合理使用,坚持“钱账分管”、印鉴分管、严格执行现金管理、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和签字授权制度,提高使用效率;五是要加强全程管控赔款资金支出,公司资金支出中,赔款支出占比最大,其中蕴藏的问题也最多,所以公司对赔案从发生到赔款支出的所有环节应严格监控,保证真赔、实赔,绝不能发生有损公司、保户利益的不实赔付,财务部门在这其中应做好复核工作,严把赔款出口关,保证赔款支出直接支付到被保险人账户,杜绝资金在中间环节上的问题;六是厉行节约,提高费用支出的效率。费用管理不仅是扭亏增盈的重要方面,也是牵涉基层公司和员工的切身利益。首先,要端正态度。基层公司要严格执行上级公司预算费用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不得自行其是、搞小动作;其次,正常费用支出一定要节约观念当头,尽量减少跑冒漏现象。公司应将费用投向市场、取得有效的业务回报,以公司利益为第一利益。

  5、切实加强财务管理网络化建设,努力实现财务分析日常化、动态化。财务管理工作实现电算化、网络化,财务人员才能彻底从繁琐、零碎、反复、机械的纯数字工作中解放出来,把精力用在调查研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调整管理、施行有效解决方案上,使财务管理真正在良性轨道上持续进行。

  6、切实加强财务巡查和管理的考核力度。要加强对基层公司的财务巡查,及时督导完善财务管理中的不足。加强基础工作与管理工作的考核力度,强调工作成果和成果评价,并引入奖罚机制。要强化各层次的目标管理:一方面激发财会系统人员的责任心和创造性;一方面把目标层层分解,最终化为个人目标,在考核中坚决畅通出口,通过年度目标考核,对责任心不强、完成业务指标能力低下的人员坚决予以劝退或调离岗位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