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新闻 专题报道 保险要闻 学术动态 海外保险 保险数据 地方保险
学会简介 学会章程 学会领导 理事会组成 组织架构 大事记
保险知识 保险案例 保险史话 法律法规 消费者问答
刊物 地方刊物 图书 文集 论文 课件
课题 征文 专题研究 保险史 奖学金 调查报告 教育培训
聚焦“三农”
长期以来,农村居民由于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对保险这个新生事物认识不够,再加上受传统的养儿防老、储蓄看病的风险防御思想和“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的“宿命论”思想束缚,认为天灾人祸只有自己承担,很少有人问津保险,对保险知识知之甚少。但是,近年来随着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以及农民文化水平的提高,保险在农村的普及率快速提高,这为商业保险在农村的业务拓展创造了良好的文化环境。保险知识普及率和保险意识的提高,有助于商业保险的推进。
农村居民面对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加大,亟待商业保险介入。随着农民收入不断增加,消费结构不断转型,风险系数也随之加大,家庭发生财产损失、火灾、盗窃的概率大大增加,交通工具、农机具出险率不断上升,需要商业保险公司大力发展农村财产保险。但是家财险和农机具保险一直是商业保险公司面临的两难选择:一方面,家财险和农机具保险的保险费率高,许多农民不愿投保此类保险;另一方面,保险公司想开展此类保险的风险管控困难,盈利空间小。但投保率低、利润小并不代表没有解决的办法,例如,在车险中广泛流行的NCD系统,能够有效地降低保险公司受理赔案的费用、控制风险从而提高车险的盈利空间,其他险种也可以效仿此系统。因此,只要商业保险公司致力于此类保险的开展,就一定能够找到为广大农民降低风险并且取得盈利的双赢战略。
农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为商业保险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由于城市保险市场已经趋于饱和状态,商业保险公司再想在原有市场上获得与原来同样的利润,需要付出更大的成本,与此相对,农村保险市场还处于未开垦状态。近几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不断增长,而保险在农村几乎是“处女地”,这无疑给商业保险进入农村市场提供了良好的经济环境。由西方经济学的绝对收入假说,当居民生活条件提高时,为了适应现在的生活水平,他们的自发性消费也必然会提高,购买过去认为是“奢侈品”的保险产品数量也会增加。此外,随着“三农”政策的深入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改善,消费结构也由基本的衣食住行需求,向降低不确定性的需求转移,随之,农民对自身的医疗保健需求也不断上升,这都为保险行业进军农村市场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发展对商业保险有极大促进作用。2006年12月20日,中国银监会颁布《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 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后,我国农村金融在加速,保险支出也快速增长。在农村居民金融支出不断加大的背景下,保费支出也在不断增加;而且,在居民消费支出中占比也不断增长。农村金融市场效率的提高,金融深化程度的加深,大大提高了金融部门对农村实体经济增长的贡献,且这种贡献具有外部溢出效应,会给保险发展带来推动作用,间接提高保险市场发展速度和效率,这为商业保险在农村市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金融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