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新闻 专题报道 保险要闻 学术动态 海外保险 保险数据 地方保险
学会简介 学会章程 学会领导 理事会组成 组织架构 大事记
保险知识 保险案例 保险史话 法律法规 消费者问答
刊物 地方刊物 图书 文集 论文 课件
课题 征文 专题研究 保险史 奖学金 调查报告 教育培训
理论探讨
编者按:“十一五”时期,我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年均增长270%,是发展最快的险种之一。“十一五”期间,农业保险累计为6400万受灾农户支付赔款307亿元。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对于提高农业防灾防损能力和灾后恢复能力、保证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大意义。总结农业保险的经验,解决农业保险存在的问题,加快农业保险的发展,是“十二五”期间保险业的重要任务。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国家自立、社会安定的基础。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在这种形势下,要充分发挥农业保险的经济补偿功能,保障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保障农民的生活稳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发挥更大的作用。
——加强农业保险的宣传,刺激农民对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相对于城市而言,农村的交通和通讯较落后,人口居住分散,农民的文化素质整体偏低。从全国大多数地区看, 制约农险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农民的保险意识淡薄。因此,要发展农业保险,就要加快农村保险文化的传播。结合农村的具体情况,开展贴近生活和实际需要、农民喜闻乐见、针对性强的宣传, 是提高农民保险意识、营造保险氛围的有效途径。一是可以通过广播电视系统、墙体广告、电影下乡、文艺下乡等文化娱乐形式进行农业保险宣传, 帮助农民树立风险保障意识, 使农民对农业保险的作用和功能有一个直观和正确的认识;二是加强与媒体的合作,寻求社会舆论的支持。通过与媒体的合作,对商业保险进行正面的宣传,增强农民对商业保险的信心;三是结合已经发生的、有一定影响力的重大农险理赔事件和保险公司开展的社会公益活动, 对保险公司本身的形象和服务进行宣传, 使农民对农业保险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做好农业保险的宣传工作, 使农民真正认识农业保险、了解农业保险、积极主动地参加农业保险, 从而促进农业保险市场的发展。
——提供特色产品,加大农业保险的供给。农业保险的发展基础在于开发设计适销对路的产品,将农民的潜在农业保险需求转化为有效需求。一是保险公司要结合当地农村经济的实际情况,改变过去险种单一、针对性不强、风险责任小,与农民需求有较大差距的局面,开发多样化的农业保险产品,开发出适应农民的经济能力又应急的险种。如保险公司可开展经济类农作物保险,农产品价格、农产品质量和天气气象指数等保险,积极为规模化养殖户、龙头企业及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服务,延伸保险服务领域,不断满足农业和粮食生产日益增长的保险需求,增强农业和粮食生产抗御灾害的能力;二是由于农村地区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应大力推广农业保险产品的条款通俗化、简单化,使广大农民可以读懂保险条款,增强保险的大众化程度;三是要开发设计一些收费低、保额低、责任宽的适销对路的新险种,如可将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病虫害和疫病等风险纳入保险责任范围,满足不同层次农户对农业保险的需求。
——加强政府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由于农业生产的特殊性,农业保险属于不盈利的险种。作为农业保险经营主体的保险公司和农户,仅靠市场机制的调节根本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世界各国农业保险发展的经验也表明,农业保险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和政府的资金支持。因此,应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一是提供法律制度保障。我国应在《保险法》的基础上,出台相应的农业保险法或实施细则,对参保的对象、保险范围、保险责任、投保方式、经营原则及形式、监督管理等方面做出明确的规定,为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提供法制保障。二是建立有效的政府补贴制度。我国政府应根据不同地区农业生产情况和政府的财政负担能力,在现有补贴范围的基础上,加大对农业保险费的补贴,充分调动农民参保的积极性,促进农业保险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三是提供税收优惠。由于农业保险的非盈利性,美国、法国、日本等国家都对农业保险经营者实行了免征一切赋税的政策。因此,我国应适当减免经营农险的保险机构的所得税及其他税种,提高保险机构经营农业保险的积极性。
——建立巨灾风险转移机制。农业自然灾害是农业生产面临的主要风险。洪涝、干旱、台风等自然灾害,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高度相关性,这使得保险公司不能通过集合大量的标的来分散风险。因为保险公司承保的标的越多,风险就越集中,保险公司经营的风险就越大。因此,我国在大力发展农业保险时,应建立巨灾风险转移机制。一是建立再保险机制。对于保险公司而言,利用再保险是分散经营风险的有效手段。我国应建立政策性的农业再保险公司,在最大限度内分散农业保险的风险。二是建立农业保险风险基金。由国家、主管部门与保险公司共同建立农险风险基金,完善农业保险的风险分散机制。如果一旦出现超过经营农险的保险公司自身偿付能力的巨灾补偿,除了利用再保险机制转移风险外,剩余部分可通过农业保险风险基金弥补保险公司因巨灾风险的亏损。
——建立灵活多样的投保机制。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具有高风险的农户更加倾向于购买农业保险。在自愿投保的前提下,这种逆选择就难以防止,从而发生过高的赔付率。因此,有的国家,如韩国,采取对大宗农产品强制投保和对主要农产品引导投保相结合的方式。有的国家对法定保险的标的也是有选择的,如日本对稻谷、麦类、蚕茧和牛、马等实行强制投保,而对果树、蔬菜等农作物实行自愿投保。我国可借鉴这些国家的经验,实行强制投保和自愿投保相结合的方式。对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农产品实行强制保险,所有符合条件的农户都必须无条件参加投保,这样可以减少逆选择和营销费用,扩大农业保险的覆盖面,促进农业保险的发展,保障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保障农民的生活稳定。对一些附加值较高的农副业,可采取自愿投保的方式,由生产和经营的农户自行选择是否投保以及投保的额度。
——加强对农业保险代理人的培训和管理。我国农村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居住分散,服务需求量大。这就需要通过大量的农险代理人来展业。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一些农险代理人的误导,使得许多农户对农业保险形成了错误的认识。因此,发展农业保险就要加强对农业保险代理人的管理。一是农业保险代理人的农村化、本土化。二是加强对农业保险代理人的培养。制定并实施强有力的人才战略,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挖掘农业保险人才,切实把那些农民放心、信任、得才兼备的人才招募到农业保险代理人队伍中来,通过细致的营销工作,提高农户对农业保险产品和保险公司的接受度。三是加强对农险代理人员的管理。制定切合农村实际的农险代理人活动管理和业绩考核办法,并严格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