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新闻 专题报道 保险要闻 学术动态 海外保险 保险数据 地方保险
学会简介 学会章程 学会领导 理事会组成 组织架构 大事记
保险知识 保险案例 保险史话 法律法规 消费者问答
刊物 地方刊物 图书 文集 论文 课件
课题 征文 专题研究 保险史 奖学金 调查报告 教育培训
保险业真正实现成功转型要靠模式创新,而模式创新需要理论先行,因此,需要对我国保险业的未来做一个系统性思考。基于这个出发点,王和从风险心理学、不确定性、减量管理、社会企业、客户价值管理、互助经济、健康管理、实物养老、社区经济,以及基于新技术的模式创新这10个将对我国保险业的未来产生较大影响的方面进行了思考。
刚刚过去的2010年,我国保险业较好地完成了“十一五”计划的各项任务。虽然在整个金融格局下,我国保险业的总量不大,但从纵向看,还是有了长足的进步,业务保持较快发展,作用不断增强,服务持续提升,总体发展比较健康平稳。但是,面对“十二五”,保险业还是面临很大的挑战,一方面是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是矛盾和问题的凸显期。因此,我国保险业将进入全面转型的关键时期。
保险业是较早提出“转型”问题的,保险业要转型,传统思维和模式是难以实现的,真正实现成功转型要靠模式创新,而模式创新需要理论先行,因此,我们需要对我国保险业的未来做一个系统性思考。基于这个出发点,我提出了10个观点,即风险心理学、不确定性、减量管理、社会企业、客户价值管理、互助经济、健康管理、实物养老、社区经济,最后一个是基于新技术的模式创新。我认为,这10个方面将对我国保险业的未来产生较大的影响。由于时间的关系,我简要地谈一下这10个观点:
第一个观点:风险心理学。我们都知道风险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主观对客观判断的差异,而主观在很大程度上受心理的影响。因此,我们在研究和解决风险的过程中,一个核心问题就是要关注和解决主观,特别是心理问题。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需要关注两个问题,一是行为经济学,二是风险心理学。就风险心理学而言,保险业在改善人们的风险心理方面应当讲是可以有所作为的,通过解决信息不对称,专业管理和服务,经济补偿和给付,稳定人们对未来的预期,继而稳定人们的心理,改善人们的“心理账户”的资产负债状况,积极参与并改善整个社会的风险状况,提高人们的幸福指数。
第二个观点:不确定性。不确定性已经不仅是一个经济范畴的问题,而是社会范畴的问题。传统的不确定性理论将不确定性分为可度量和不可度量两类,认为可度量的属于风险,服从大数法则,可以由保险来解决,而不可度量部分则不行。我认为其实不然,在不可度量领域,保险同样可以是大有作为的,即使在奈特提出的不可度量的不确定性解决方案中,如合并、归组、专业化,还有对未来的控制、增强预测能力、分散,其实这些均是保险的基本功能。所以,保险业未来的发展要高度重视不确定性问题,特别是不可度量部分。同时,要关注解决问题的两个基础条件,一是制度问题,二是人才问题。
第三个观点:减量管理。从传统的经营模式看,保险是一种静态和等量管理。也就是说,一个社会通过建立保险制度,把整个社会相关人员的风险利益通过“保险基金”的方式连接起来,通过保险这种方式,在这个群体之间进行风险分散,或者说是一种等量的再分配。但面向未来,这种等量管理模式肯定是不行的,必将面临来自其他领域的挑战。我们需要一种从等量管理过渡到减量管理,即通过保险制度对社会的总体风险进行专业化管理,实现总量的减少,并将由此带来的利益贡献与被保险人分享。因此,未来的保险将是一种动态、减量和分享式的社会风险管理模式。
第四个观点:社会企业。“社会企业”这个观点是2006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尤努斯提出来的,他提出这个观点是要挑战传统的企业理论,比如企业利润最大化。他提出了“新一代的企业模式”的概念,其实是一种价值分配概念。我的解读是:企业家不要等到“功成名就”的时候再做慈善,而应当学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做慈善,即应当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就注意处理好与资本、环境、消费者、员工和社会的关系。我一直认为,保险企业具有天然的公众公司特点,因为,保险公司的资本是无数被保险人交的钱形成的,保险公司只是一个代理人,履行一种管理职责。基于这点思考,保险行业更需要去思考“社会企业”这个问题,并将其融到企业管理中去。早一点行动,早一点主动,因为社会和被保险人迟早会明白这个道理的。
第五个观点:客户价值管理。传统的说法是客户关系管理,但面向未来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当思考客户价值管理问题,实现一种从CRM到CVM的跨越。我一直讲的一个观点是:客户是基础,价值是灵魂。从客户价值管理的角度看,我们需要关注客户终身价值问题,深入研究客户,包括他们的消费行为习惯,即客户的DNA问题,关注客户的财富账户管理问题,关注客户的资产负债表管理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成为客户价值的优秀代理人和管理者,其中两个需要特别关注的指标是“客户价值的贡献度”和“客户资产的管理份额”。
第六个观点:互助经济。互助共济是保险的本源,但现代保险业在发展的过程中,特别是在所谓的精细化管理和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忘记了这个根本。这就使得互助保险模式的出现,尽管互助保险不是一种主流模式,但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我们需要对互助保险有一个再认识。我们知道,保险业存在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是数的集合和解决风险信息不对称问题。而在互联网时代,这种数的集合已不再是难题,信息不对称问题也面临着挑战。我们已经看到像团购、汽车俱乐部等一些利益群体集结,形成一种非正式组织,这种非正式经济形式的出现,是我们需要特别关注的新问题。所以,保险业,也包括整个金融业需要认真思考互助经济问题,需要有一个应对。同时,我认为传统保险与互助保险之间也没有严格和绝对的界限,关键是保险业要把这个问题看透,看透了,解决问题其实很容易。/////
第七个观点:健康管理。健康管理这个理念非常重要,一方面是我国社会发展到了今天需要这个理念,另一方面人们广泛接受了这个理念为保险,特别是健康保险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但目前我国的健康管理仍然停留在一个浅层次概念,更多的是一些概念化的东西。健康管理的核心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基于个体管理,一个是基于动态管理。两个问题的背后是资源效率问题。未来保险业需要关注通过新技术,特别是移动互联和物联技术,从根本上解决这两个问题。例如,按照传统观念,“望闻问切”是需要面对面的,但物联网将改变这一切。另外,基于个体的治疗方案,包括个性化的药物配制和配送也将成为可能。所以,健康管理未来发展的空间非常大,而保险业在其中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保险业需要关注和投入。
第八个观点:实物养老。中国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老龄化,是未富先老问题。在我国养老体系建设过程中商业保险是一个重要补充,与家庭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三种形式的配合,商业保险可以提供货币养老、半实物养老和实物养老。从目前的情况看,货币养老还是主流,但核心是要解决好通胀问题。同时,在实物和半实物养老方面,面对我国的“银发浪潮”,商业保险能够提供的实物资源也许只是“杯水车薪”,但反过来看,对保险业来说,则是一个巨大的市常一方面保险公司可以参与社区养老,为“半实物保单”提供给付的基础设施;另一方面应当积极参与养老产业,包括养老地产,为客户提供高水平的“实物给付”模式。但目前对养老地产问题有不同看法,我认为从根本上讲保险行业参与养老地产是最有理由和条件的,特别是基于保险资产长期性和负债对冲的特点,关键是加强管理,而不是因噎废食。
第九个观点:社区经济。随着社会进步,社区和社区经济将会成为生活中一个重要概念。社区经济在未来我国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保险业应当高度关注“进社区”问题,社区将成为社会管理的两个重要平台,一个是健康和养老管理的平台,一个是个人财富管理的平台。而这也恰恰是保险业未来发展的重点。目前国家高度重视社区建设,特别是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保险业应当深入到社区,积极配合政府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同时,通过保险进社区的工作,一方面能够延伸保险销售网点,为客户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另一方面也为健康管理和“半实物养老”提供基础资源保障。
第十个观点:基于新技术的模式创新。我国未来保险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基于新技术的模式创新。新技术将颠覆我们的传统思维,将改变我们传统经营管理模式。新技术一方面给了我们巨大的想象空间,另一方面给了我们巨大的挑战和压力,我们必须顺应和掌握,例如生命基因工程技术,将彻底改变寿险的经营基矗再如基于互联网出现车联网的出现,也将从根本上挑战汽车保险。此外,新技术的出现和应用,也为保险的经营管理,特别是风险管理提供了一种可能,例如农业保险,我国的农业保险这几年发展非常好,从种植保险看,覆盖面已经接近40%。但是在农业保险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非常突出问题是基于风险的管理效率亟待提高,我们最近开始探索采用遥感技术去解决这个问题,通过“按图承保,按图理赔”的模式,去推动我国农业保险经营管理模式的革命性变化。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看,推动社会发生根本性变化的往往是一种基于新技术的模式创新,而在技术和模式创新的背后是一种理论和观念的创新。面向未来,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基础领域的研究,并将这种研究作为驱动我国保险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