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新闻 专题报道 保险要闻 学术动态 海外保险 保险数据 地方保险
学会简介 学会章程 学会领导 理事会组成 组织架构 大事记
保险知识 保险案例 保险史话 法律法规 消费者问答
刊物 地方刊物 图书 文集 论文 课件
课题 征文 专题研究 保险史 奖学金 调查报告 教育培训
探讨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私家车数量已占到汽车销售量的大半以上,私家车已经成为车险市场的主导力量。但是由于存在道德风险,加之受不当得利想法的驱使,保险骗赔现象层出不穷,增加了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要想防范骗赔案件的发生,保险公司必须强化承保理赔机制,并且在防止“病从口入”的同时,完善各项理赔管理环节,把 “亡羊补牢”的被动转变为 “未雨绸缪”的主动,提高理赔员工的个人素质,加大理赔案件的甄别力度,有效调动起职能部门、保险公司和广大社会群众反欺诈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打击假骗赔案的目的。
一、车险“假骗赔”案件的主要特点
手法之一:外地出险、本地报案
事故车辆在外地发生了碰撞,造成车辆受损。由于对外地情况陌生、对修理厂不信任等因素,导致保户出险后并不及时报案。将车辆开回本地后制造假现场进行理赔,或者发生双方事故后已经向对方索要了修车费用,再次报案谋取不正当利益。在伪造现场的过程中极易造成车辆损失扩大,从而损害保险公司利益。
手法之二:小事故扩大损失,修车偷梁换柱、以次充好
车主与修理厂相互勾结,制造车险事故,致使车辆损失加大,在保险公司对车辆查勘定损后,用较低档的材料为客户修理,以高档材料的价格向保险公司索赔。维修费用与修车费用的“差价”,被车主与修理厂联合“吃掉”。更为严重的后果是,虽然修好了车辆,但却给今后的行车留下了安全隐患。
手法之三:无中生有、旧件装车制造事故
修理厂将同类型的车辆损坏旧件装到保险标的上,在易于造假的地段,制造保险事故,向保险公司索要高额赔偿金。
手法之四:一次事故,多次理赔
发生一次保险事故后,寻找不同的地点,反复向保险公司索赔。同一辆保险标的,不同的驾驶员、不同的出险地点,但是损坏位置相同。例如,汽车玻璃损坏,汽车玻璃经常在行驶过程中被前方车辆带起的石子打坏,但是受损面积不大,以前并未采取相关措施的情况下,只是简单地进行拍照定损,造成车主下次将玻璃彻底打坏再次报案。
手法之五:编造属于保险责任范围内的保险事故向保险公司索赔
事故性质本来不属于保险责任范围,骗赔者谎报案情欺骗保险人。如车辆出险时存在酒后驾驶、无证驾驶等问题,但车主当时不报案,次日再索赔或者偷换驾驶员,使保险人无法掌握出险时的真实情况。
手法之六:提供虚假证明向保险人索赔
车主或其代理人(修理厂)以技术手段伪造交警事故处理证明,或疏通有关部门伪造证明。在已查处的假骗赔案中,一些责任认定书、赔偿调解书、简易程序处理书、消防火灾证明、公安派出所证明存在问题,这些主管部门出具的伪证使得保险公司的查处难度加大。
与机动车辆相关的保险欺诈骗赔手法可谓五花八门。面对这些机动车辆保险欺诈疑案,保险公司虽然有时掌握一些外围线索和情况,但由于走访调查不及时、采痕取证不到位、反欺诈体制不健全及相关法律不完善等,在假象面前往往力不从心、束手无策,难以收集到确实充分的欺诈骗赔证据,致使一些理应拒赔的除外责任案件和蓄意欺诈案件骗赔得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