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新闻 专题报道 保险要闻 学术动态 海外保险 保险数据 地方保险
学会简介 学会章程 学会领导 理事会组成 组织架构 大事记
保险知识 保险案例 保险史话 法律法规 消费者问答
刊物 地方刊物 图书 文集 论文 课件
课题 征文 专题研究 保险史 奖学金 调查报告 教育培训
摘要: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作为应对老龄化社会到来的一种主要手段,其运作成功与否对一国经济的作用和社会的稳定日趋重要。本文指出了我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运行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对我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空账”运行这个热点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整改建议,旨在寻找做实个人账户的合理方法和途径,完善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到来。 关键词: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空账;养老金
目前我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实行的是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政策,这项政策是把职工自己缴纳和其单位缴纳的养老保险费,分为个人账户和社会统筹两个部分。其中个人账户部分属自己所有,等到退休时使用,但社会统筹部分则是拿出来,供现在退休的人员使用。现行的企业职工养老政策表面看上去运行得没有什么问题,但实际上存在有空账运行的现象,不利于养老保险制度的稳健运行。 一、当前我国企业职工个人账户“空账”运行的主要弊端
(一)个人账户空账运行将会影响养老保险制度的良性运行 2006年1月1日起,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由过去的现收现付制转变为部分积累制。这次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做实个人账户。但是,由于养老保险基金在过去是没有资金积累的,已经退休的老职工和2006年以后参保的在岗职工,退休后又要按照规定领取养老金,这部分资金大部分来源于2006年以后参保的在岗职工,这就形成了“新人”养“老人”和“中人”,造成“新人”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空账运行,随着老龄化的到来,空账的规模会越来越大。后人养前人的方式,实际上是把风险和困难转嫁给了未来,给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很多问题。 (二)个人账户空账运行将会影响参保职工的积极性
设计个人账户的目的之一是使在职时工资的高低、缴费的多少、缴费年限的长短与退休后的收入相联系。通过这种方式,使职工对未来的养老生活产生良好的期望,从而刺激职工积极主动地缴纳养老保险金。但是,当前个人账户的“空账”运行,使职工对未来退休生活能否得到充分的保障产生了质疑,部分企业和职工采用观望态度,这不仅影响了当期的消费,而且损害了职工参加养老保险的积极性和按时足额缴费的积极性。 (三)个人账户空账运行不利于我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出生率大幅度降低,人口数量增长速度下降,这一部分人在养老保险体系中属于“新人”。从筹资的结构来看,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主要来自企业和个人。对于企业来讲,20%缴费率并不低,当前的经济环境并不轻松,竞争压力特别大,很多企业都通过减员增效来提高效益,随着这两年经济危机的打击,更是雪上加霜,企业负过重。所以,这一部分养老资金的缺口在实际操作中通常都是挪用在岗职工的个人账户,“新人”负担加重。随着老龄化的到来,“老人”、“中人”养老保险基金所需规模越来越大,由于他们没有个人账户储备资金,随着时间的推移,空账的规模会越来越大,最终造成养老保险基金个人账户部分收不抵支。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证“统账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政府就需要承担责任,投入资金,如果资金缺口不大,财政有能力承担,就不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太大的影响;如果资金缺口过大,就会使国家财政背上沉重的包袱,要么扩大税收规模增加财政收入,要么财政支出在其他方面大幅度消减,无论哪一种方式,都会阻碍我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消极影响比较深远。
二、造成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空账”运行的成因分析 (一)转轨形成的隐性债务是形成个人空账的主要原因 中国的养老体系要从现收现付模式的公共养老金制度过渡到“统账结合”的混合制,在转制的过程中,已经退休的人员过去没有积累,而他们又要按新制度领取养老金,他们得到的,实际上没有积累的部分成为养老基金隐性债务。在现收现付制向部分积累制转变的过程中,这部分隐性债务转向积累制,并显现出来,从而形成了历史欠账。所以这部分隐性债务又称为新旧制度转制成本。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家规定企业的缴费率平均维持在20%,统筹资金不够支付时,可以向个人账户透支。这实际上是挪用用于积累的个人账户的资金来发放退休金,导致相当大一部分个人账户空账运行,资金已经被挖空。
(二)“混账”管理是个人账户“空账”的制度根源
1997年《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决定》(简称为《决定》),确定我国城镇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为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混合制,基金管理方式也由现收现付制转向部分积累制。但《决定》中没有规定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如何结合,从而导致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的边界模糊不清,成为地地道道的“混账”,这就在制度安排上为挪用个人账户基金留下了余地,为社会统筹基金毫无障碍地不断透支个人账户积累资金提供了方便之门。在这种情况下“混账”管理运行的实际结果是:个人账户完全成为“空账”,仅仅是一个养老金的计发办法。 (三)利率影响
在统账结合的模式下,利率对养老保险基金平衡的影响实际是双方面的。就我国目前状况而言,基础养老金利率越高,养老保险金储存额增值越快,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相当于收入增加,“空账”情况减轻;利率越高,个人账户的记账利率也越高,账面增值越快,个人账户储存额越大,职工退休后养老金发放标准越高,个人账户养老金发放支出额越大,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相当于支出增加,“空账”又会加剧。由于当前我国个人账户大多是空账,没有实际可用于支出的资金,所以养老金支出更多依赖于现期职工缴费和养老保险基金储存额,而养老金积累额增值的绝对额远远赶不上个人账户储存额账面增值的绝对数额,利率越高,差距越大,所以,利率升高将加重债务负担。
(四)退休年龄问题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退休年龄的规定决定了一国领取养老金人数及养老金给付的规模,因此,退休年龄的变动是影响“空账”规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目前我国法定的退休年龄是60周岁,这是20世纪50年代确定的,当时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只有50多岁,而现在的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已是71岁。显然,这些规定与国际上随着人口寿命增长而不断延长退休年龄的规定,如美国67岁,德国、英国、法国65岁,相比一般要早5~10年,更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各地违反规定提前退休的现象十分严重。这种过低的退休年龄造成了庞大的退休职工队伍,增加了养老金的支出,为了应付支付,也不得不挪用个人账户积累的资金。 三、做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对策探讨
(一)拓宽养老保险投资渠道,弥补资金缺口 首先,适当增加财政补贴。财政直接注入资金,是弥补资金缺口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但是如果大量注入财政资金,会造成财政负担过重,甚至会对经济的健康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因此,采用财政补贴方式,要注意度的问题,可采用持续性补贴方式,即在财政收入中,按一定的比例安排专项资金,定期划入养老保险专项基金,逐步弥补资金缺口。其次,出售部分国有资产。由于体制问题造成了“老人”没有养老保险基金积累,那么由于转制造成的成本也应该由政府负担。实际上,这些老职工的养老保险权益已经转化为过去的财政收入,并凝结在国有资产之中,因此政府应该对老职工的养老负责,可以将一部分国有资产货币化后划拨给养老保险基金,这在理论上有关联性,在现实中也有可实践性。采用这种方式一方面可以解决养老保险资金缺口,另一方面也可以防止在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的国有资产流失。从现实可操作性角度来看,出售的国有资产只能是非生产性资产和福利性资产,不能对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造成影响。再次,发行政府债券。政府可以发行长期的、专项公共债券,专门用于弥补养老保险资金缺口,把隐性债务转化为显性债务,延缓养老保险收支矛盾,使养老保险转制平稳过渡,减小震荡,缩小矛盾,降低转制的成本和风险,还可以防止养老保险基金被占用挪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