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首页 >> 保险资料库 >> 论文
正文:

   ——关于保险业转型发展的思考

   萨缪尔森曾说,一只鹦鹉学会说“供求”,也能成为经济学家。笑谈中可见供求分析的重要,对于保险业尤为如此。独特产品、经营和制度特征,使得保险供给天然具备无限放大的禀赋和冲动,而我国保险保障需求虽然空间巨大,但释放具有特定的规律和节奏,保险供求呈现阶段性、结构性、刚性失衡。本文从历史变迁出发,借用树木“蹲苗”分析了保险业问题的初始根源和路径依赖,提出“保护枝干、强本固基、拆解庇护”三步骤建议,促进从“根乏叶冗”到“根深叶茂”转型发展。

  在树木培育中,根据外在环境和生长周期,把控肥水、修剪枝叶,因时制宜,无疑是一个园丁面临的重要课题。

  其中,“蹲苗”,是一种抑制幼苗茎叶徒长、促进根系发育的传统栽培技术。在成长初期,适时不去浇水,迫使树木为了生存,拼命往下扎根,待根扎深扎牢,再一浇水,就会长得又壮又稳。如果缺乏“蹲苗”阶段,难免根系不深不壮、枝叶冗杂,营养难以为继、成长受限、抗伏倒和疫病能力弱,令人扼腕。

  我国保险业发展似乎与之有几分神似。十余年来,在幼年发育的重要时期,保险业似乎“蹲苗”不足。从产险来看,适逢汽车业大发展,保险资源快速向平易单一、来钱快、具有定价管制色彩的车险聚集,跑马圈地,发展粗放,无暇提升保障能力、深化保障领域;从人身险来看,民众财富迅速增加,国际上财富管理浪潮涌来,扰动市场脱离成熟保险市场曾经走过的、自然的产品结构变化升级行迹,引领多数寿险公司涌向简单好卖、来钱快的财富管理领域,导致发展异化,偏离保障本职。这致使保险业“根乏叶冗”,行业根基不稳固、未来空间受限、抗风险能力差。若此,一旦外围政策、产业发展或资本市场风吹草动,就会举步维艰。

  从供求关系来看,由于制度和保险经营特征,保险供给天然具备无限放大的禀赋和冲动,而我国保险保障需求虽空间巨大,但释放具有特定的规律和节奏,供求之间造成先天的不匹配。缺失“蹲苗”进一步加剧了保险供求结构性、刚性、阶段性失衡,成为市场的基础性特征。

  在错过蹲苗期的情势下,园丁一般会采取“三个步骤”来扭转树木颓势(见图1):一是保护枝干,围屏障、剪冗枝、支撑杆、打农药,这是前提条件,却是权宜之计。二是大力促进根系发育,松土壤、切断表层毛细根系、浅控肥水、保持和增加土壤深部肥料和水分,这是重点。三是适时拆解人为庇护,拆掉屏障和撑杆,锯除枯枝,迎接风吹雨打,这是实现根深叶茂、稳健成长的必要步骤。

  与之对应,本文对保险行业转型发展的建议也为三个步骤(见图2)。

  一、前提保障:“保护枝干”,运用精当力量,保障行业平稳运行,为后续工作争取时间

  从资本和市场行为约束入手,密切监测各类风险,保障行业平稳运行。通过政策或者公司自发抑制、收缩冗余保险供给。这不宜占用过多资源,注重发挥保险企业主观能动性,以精当资源实现目标,为第二步争取时间、积蓄力量。

  二、根本之略:“促进根系发育”,集中主要资源,强本固基

  三个建议方向:拓展保障型服务领域,做好消费者保护,提升技术水平,夯实转型发展根基。

  (一)政府和行业推动,通过税收支持等,拓展保障型服务领域,稳步置换问题存量供给,推进保障能力平稳深化。

  保险的潜在需求向现实需求转化包括自然转化、引导转化和强制转化。我国保险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政府和行业的作用不可或缺。通过拓展保障型服务领域,可以承接多余生产能力,轻装转型;并且,通过“政策推动型”业务可以宣传风险管理和保险理念,带动其他保险服务发展,进而通过“健康增量”逐步化解“问题存量”。

  加大与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沟通,通过政策引导、财税支持、制度设计、示范带动,拓展保险服务空间。深入参与行业性风险管理,加强与卫生、气象、交通、教育、旅游、防疫、科技、安监等部门沟通和合作;深化参与养老、医疗等社保体系建设;建立全国性统管协调机构,健全农业保险发展机制;探索推动巨灾保险,以及小额保险、中小微企业保险服务等微型保险。事先充分论证,完善制度体系,防止陷入被动。

  (二)以“产品”为突破口,以“渠道”和“申诉处置”为重点,做好消费者保护。

  保险消费者保护涉及产品、销售、服务、宣导、申诉。其中,产品、销售、申诉处置最为关键。

  一是抓住“保险产品”,避免隔靴搔痒。保险业问题的关键是产品,当前产品问题的命门在于,在家庭和个人保险领域,保险公司产品设计与民众多样化、巨大的需求脱节。所以,保险公司要健全产品需求信息收集分析、条款设计、定价、竞争力和风险评估、内部审批等流程,各环节无缝衔接;保险公司要梳理优化内部服务和理赔的管理制度,充分、清晰、明确地在保单上给予体现,实现保险产品的合同化和公开化;在保险公司之外,鼓励第三方主体贴近民众,参与产品设计,通过市场化方式与保险供给机构对接;通过同业禁入时间限制等措施,鼓励产品创新。当前阶段,这可能比放开寿险预定利率上限更为显著和紧要。

  二是加快“渠道”改革,走向专业、稳定、便利、可信。渠道从属于市场格局和产品结构,同时对产品、经营、行业转型有能动作用。推动行业性兼业代理走向专业化管控和服务,鼓励信息网络技术等新技术和渠道在保险销售中的应用,不断因势利导推动营销体制改革。

  三是保险机构做实、做高客服和应诉部门,发挥主体作用和内部纠正机制。保险机构是消保问题的最直接的责任者,通过建立高级别的应诉部门,发挥应诉主体作用,作为第一道防线应对和化解绝大部分消费者投诉。应诉部门将问题反馈到公司内部产品设立、销售管理等各个环节,不断优化管理、提升服务。

  (三)提升保险经营技术,降低生产耗损,为拓展保障能力提供支持。

  保险经营技术低,大量资源耗损拉高了经营成本和价格,损害了消费者的切身利益。第三步中建议的市场化、加大开放无疑是提高经营技术和效率的必选之路。

  关于实施主体,一是提高监管科学性,提高掌舵能力。剖析保险业症结,追本溯源,加强制度建设和执行力,科学规划和引导,努力实现“积极精准干预”。二是大力培育各级各类行业组织,发挥龙头作用。行业组织在自律、服务、表达行业诉求、完善市场机制等方面发挥着明显优势。三是提升商业机构成熟度,发挥转型发展主体作用。完善偿付能力监管和公司治理监管,提升保险机构内控能力、承保能力、理赔服务水平和投资能力。

  最后,从长远规划来看,从保险文化塑造、人才培养、信息技术提升三方面,不断增强行业转型发展内在动力。

  三、必然选择:“拆解庇护”,适时深化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理顺体制机制,根本上提高行业竞争力

  把握节奏、适时加快保险业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是增强保险业竞争力和服务能力,提高全民福祉的必经之路。主要包括:分步骤、有节奏实现产品和服务价格市场化;交强险探索通过“仅保留对人身伤害的赔偿责任、设置最低保额、依法强制购买、市场定价”方式提高市场化经营水平;稳步放开保险投资,提高资金运用能力,提升行业竞争力和地位;通过发展养老金,积蓄国家长期资本,提升金融国际竞争力;打破“玻璃门”,深化对外开放,发挥“鲶鱼效应”,倒逼行业提升竞争力;健全风险处置制度框架,完善多层次的市场退出机制,鼓励细分市场、调整定位,提升专业化精细化经营能力。

  对于树木栽培,面对难题,认真思量,细心、果断采取措施,必然有助于挽救树木,促进健硕成长。对于中国保险业而言,转型发展是个错综复杂的系统工程,厘清问题的前因后果,精心谋划,做好顶层设计,必定会有力推动行业有序、有效、低成本转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