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新闻 专题报道 保险要闻 学术动态 海外保险 保险数据 地方保险
学会简介 学会章程 学会领导 理事会组成 组织架构 大事记
保险知识 保险案例 保险史话 法律法规 消费者问答
刊物 地方刊物 图书 文集 论文 课件
课题 征文 专题研究 保险史 奖学金 调查报告 教育培训
——关于保险业转型发展的思考
萨缪尔森曾说,一只鹦鹉学会说“供求”,也能成为经济学家。笑谈中可见供求分析的重要,对于保险业尤为如此。独特产品、经营和制度特征,使得保险供给天然具备无限放大的禀赋和冲动,而我国保险保障需求虽然空间巨大,但释放具有特定的规律和节奏,保险供求呈现阶段性、结构性、刚性失衡。本文从历史变迁出发,借用树木“蹲苗”分析了保险业问题的初始根源和路径依赖,提出“保护枝干、强本固基、拆解庇护”三步骤建议,促进从“根乏叶冗”到“根深叶茂”转型发展。
在树木培育中,根据外在环境和生长周期,把控肥水、修剪枝叶,因时制宜,无疑是一个园丁面临的重要课题。
其中,“蹲苗”,是一种抑制幼苗茎叶徒长、促进根系发育的传统栽培技术。在成长初期,适时不去浇水,迫使树木为了生存,拼命往下扎根,待根扎深扎牢,再一浇水,就会长得又壮又稳。如果缺乏“蹲苗”阶段,难免根系不深不壮、枝叶冗杂,营养难以为继、成长受限、抗伏倒和疫病能力弱,令人扼腕。
我国保险业发展似乎与之有几分神似。十余年来,在幼年发育的重要时期,保险业似乎“蹲苗”不足。从产险来看,适逢汽车业大发展,保险资源快速向平易单一、来钱快、具有定价管制色彩的车险聚集,跑马圈地,发展粗放,无暇提升保障能力、深化保障领域;从人身险来看,民众财富迅速增加,国际上财富管理浪潮涌来,扰动市场脱离成熟保险市场曾经走过的、自然的产品结构变化升级行迹,引领多数寿险公司涌向简单好卖、来钱快的财富管理领域,导致发展异化,偏离保障本职。这致使保险业“根乏叶冗”,行业根基不稳固、未来空间受限、抗风险能力差。若此,一旦外围政策、产业发展或资本市场风吹草动,就会举步维艰。
从供求关系来看,由于制度和保险经营特征,保险供给天然具备无限放大的禀赋和冲动,而我国保险保障需求虽空间巨大,但释放具有特定的规律和节奏,供求之间造成先天的不匹配。缺失“蹲苗”进一步加剧了保险供求结构性、刚性、阶段性失衡,成为市场的基础性特征。
在错过蹲苗期的情势下,园丁一般会采取“三个步骤”来扭转树木颓势(见图1):一是保护枝干,围屏障、剪冗枝、支撑杆、打农药,这是前提条件,却是权宜之计。二是大力促进根系发育,松土壤、切断表层毛细根系、浅控肥水、保持和增加土壤深部肥料和水分,这是重点。三是适时拆解人为庇护,拆掉屏障和撑杆,锯除枯枝,迎接风吹雨打,这是实现根深叶茂、稳健成长的必要步骤。
与之对应,本文对保险行业转型发展的建议也为三个步骤(见图2)。
一、前提保障:“保护枝干”,运用精当力量,保障行业平稳运行,为后续工作争取时间
从资本和市场行为约束入手,密切监测各类风险,保障行业平稳运行。通过政策或者公司自发抑制、收缩冗余保险供给。这不宜占用过多资源,注重发挥保险企业主观能动性,以精当资源实现目标,为第二步争取时间、积蓄力量。
二、根本之略:“促进根系发育”,集中主要资源,强本固基
三个建议方向:拓展保障型服务领域,做好消费者保护,提升技术水平,夯实转型发展根基。
(一)政府和行业推动,通过税收支持等,拓展保障型服务领域,稳步置换问题存量供给,推进保障能力平稳深化。
保险的潜在需求向现实需求转化包括自然转化、引导转化和强制转化。我国保险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政府和行业的作用不可或缺。通过拓展保障型服务领域,可以承接多余生产能力,轻装转型;并且,通过“政策推动型”业务可以宣传风险管理和保险理念,带动其他保险服务发展,进而通过“健康增量”逐步化解“问题存量”。
加大与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沟通,通过政策引导、财税支持、制度设计、示范带动,拓展保险服务空间。深入参与行业性风险管理,加强与卫生、气象、交通、教育、旅游、防疫、科技、安监等部门沟通和合作;深化参与养老、医疗等社保体系建设;建立全国性统管协调机构,健全农业保险发展机制;探索推动巨灾保险,以及小额保险、中小微企业保险服务等微型保险。事先充分论证,完善制度体系,防止陷入被动。
(二)以“产品”为突破口,以“渠道”和“申诉处置”为重点,做好消费者保护。
保险消费者保护涉及产品、销售、服务、宣导、申诉。其中,产品、销售、申诉处置最为关键。
一是抓住“保险产品”,避免隔靴搔痒。保险业问题的关键是产品,当前产品问题的命门在于,在家庭和个人保险领域,保险公司产品设计与民众多样化、巨大的需求脱节。所以,保险公司要健全产品需求信息收集分析、条款设计、定价、竞争力和风险评估、内部审批等流程,各环节无缝衔接;保险公司要梳理优化内部服务和理赔的管理制度,充分、清晰、明确地在保单上给予体现,实现保险产品的合同化和公开化;在保险公司之外,鼓励第三方主体贴近民众,参与产品设计,通过市场化方式与保险供给机构对接;通过同业禁入时间限制等措施,鼓励产品创新。当前阶段,这可能比放开寿险预定利率上限更为显著和紧要。
二是加快“渠道”改革,走向专业、稳定、便利、可信。渠道从属于市场格局和产品结构,同时对产品、经营、行业转型有能动作用。推动行业性兼业代理走向专业化管控和服务,鼓励信息网络技术等新技术和渠道在保险销售中的应用,不断因势利导推动营销体制改革。
三是保险机构做实、做高客服和应诉部门,发挥主体作用和内部纠正机制。保险机构是消保问题的最直接的责任者,通过建立高级别的应诉部门,发挥应诉主体作用,作为第一道防线应对和化解绝大部分消费者投诉。应诉部门将问题反馈到公司内部产品设立、销售管理等各个环节,不断优化管理、提升服务。
(三)提升保险经营技术,降低生产耗损,为拓展保障能力提供支持。
保险经营技术低,大量资源耗损拉高了经营成本和价格,损害了消费者的切身利益。第三步中建议的市场化、加大开放无疑是提高经营技术和效率的必选之路。
关于实施主体,一是提高监管科学性,提高掌舵能力。剖析保险业症结,追本溯源,加强制度建设和执行力,科学规划和引导,努力实现“积极精准干预”。二是大力培育各级各类行业组织,发挥龙头作用。行业组织在自律、服务、表达行业诉求、完善市场机制等方面发挥着明显优势。三是提升商业机构成熟度,发挥转型发展主体作用。完善偿付能力监管和公司治理监管,提升保险机构内控能力、承保能力、理赔服务水平和投资能力。
最后,从长远规划来看,从保险文化塑造、人才培养、信息技术提升三方面,不断增强行业转型发展内在动力。
三、必然选择:“拆解庇护”,适时深化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理顺体制机制,根本上提高行业竞争力
把握节奏、适时加快保险业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是增强保险业竞争力和服务能力,提高全民福祉的必经之路。主要包括:分步骤、有节奏实现产品和服务价格市场化;交强险探索通过“仅保留对人身伤害的赔偿责任、设置最低保额、依法强制购买、市场定价”方式提高市场化经营水平;稳步放开保险投资,提高资金运用能力,提升行业竞争力和地位;通过发展养老金,积蓄国家长期资本,提升金融国际竞争力;打破“玻璃门”,深化对外开放,发挥“鲶鱼效应”,倒逼行业提升竞争力;健全风险处置制度框架,完善多层次的市场退出机制,鼓励细分市场、调整定位,提升专业化精细化经营能力。
对于树木栽培,面对难题,认真思量,细心、果断采取措施,必然有助于挽救树木,促进健硕成长。对于中国保险业而言,转型发展是个错综复杂的系统工程,厘清问题的前因后果,精心谋划,做好顶层设计,必定会有力推动行业有序、有效、低成本转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