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新闻 专题报道 保险要闻 学术动态 海外保险 保险数据 地方保险
学会简介 学会章程 学会领导 理事会组成 组织架构 大事记
保险知识 保险案例 保险史话 法律法规 消费者问答
刊物 地方刊物 图书 文集 论文 课件
课题 征文 专题研究 保险史 奖学金 调查报告 教育培训
我国欲推行存款保险制度,据说是为了银行利率市场化,并且,业内达成了共识,普遍认为存款保险有利于利率市场化改革。乍一看,好像如此;其实,不然。
我国的银行利率,无论是存款利率,还是贷款利率,都是受央行管制的。虽然央行给了银行一定的浮动空间,但银行只能在规定的浮动空间内活动。换句话说,在基本利率一致的前提下,不同银行即使在浮动空间选择上有些微差别,也不足以反映出银行的个性与特色。而如果不同银行在浮动空间的选择上也是一致的,那么,所谓的浮动不外乎集体同步升降。这与原先没有浮动的利率所产生的经济效果是一样的。这显然不是利率市场化的真义。利率市场化就是银行能摆脱利率框架,自主确定存贷利率。因此,利率差别化是必然结果。
而一旦利率市场化了,不同银行就会构建自己的利率体系,利用利率杠杆吸引储户与贷款人。由此,可以预计的一个结果就是,相对于利率市场化之前,整体上,银行的存款利率会趋势性走高,而贷款利率会趋势性走低。其结果就是利差缩小,银行的经营风险加大,连接着储户的存款风险也变大。因此,存款保险制度,可以看成是央行放开利率定价机制之后的替代措施,给银行带上新的紧箍咒,让放松管制之后的银行仍然处在某种压力之下。不同的是,原先是行政压力,现在是经济压力。
压力的替换,是市场经济改革的要义与要害所在,也符合我国现阶段深化改革的需要。可以说,我国30多年的改革,本质上就是压力转换的过程。行政化的经济管理不仅充斥着盲目与官僚,也从根本上消除了被管理者的利益追求,抹煞了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而经济压力,表面上是压力,实质上是利益与动力。经济压力管理就是将经济利益作为行动的指南,祛除不必要的行政束缚,让当事人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因此,作为调动银行经营积极性的工具,利率市场化所蕴含的能量是不可忽视的。可以说,利率市场化过程也是银行经营权扩大的过程。
银行经营权扩大之后,我们可以大胆预期,其行为会更加积极与理性,而不是更加懒惰与盲从。而理性中,银行自然会权衡成本与收益、盈利与风险。因此,可以看出,利率市场化改革并不意味着银行经营风险的放大。只不过,风险表现形式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行政管制下的风险变成了自主经营的风险,由原来的经营低效率风险变成了市场化的利率波动风险。
但是,整体上,银行的效率会提升,而风险反而变小了。这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必然结果。否则,我们为什么要劳神费力推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呢?因此,以为利率市场化有很大风险,不推行存款保险制度,利率市场化改革就无依无靠,这种认识是毫无根据的臆想。
按照国外的做法,存款保险制度是约束银行的,即让银行为储户的存款支付保险费,以此约束银行高息揽存,从而降低银行的冲动与盲目性。这是说,实施存款保险制度的目的是为了约束银行。这样一来,作为强制实施的制度,不同银行之间的保险费率如何确定是一个难题。如果实行统一的固定费率,银行之间的差异如何体现?如果实行差别费率,如何保障银行之间的公平竞争?
就我国的情况而言,中农工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实力与基础要强于股份制银行,更强于广大乡村的农村商业银行以及新兴的城市商业银行。它们网点多,覆盖面广,具有雄厚的客户基础,资本金充足,可以承担较大的风险。相反,中小银行们,在网点、规模、资本金以及人才、管理等方面均较大银行逊色。如果实行统一的存款保险费率,大银行肯定不同意,因为它们的风险明显较中小银行要小;如果对中小银行征缴较高的保险费,那又明显袒护大银行,而加重了中小银行的负担。这对我们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提升中小银行的活力是极为不利的,也不利于整个银行业的健康发展。
打破国有银行垄断、提升国有银行活力与效率,是金融改革与利率市场化的基本目标。而在银行业内,通过利率市场化,将中小银行这些鲶鱼放进来以产生“鲶鱼效应”则是基本手段。由此可以看出,公平有效的保险费率乃镜花水月,可遇不可求。
退一步讲,即使能够求得公平有效的费率,存款保险金对于化解银行风险也是杯水车薪。理论上,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保险品种,其覆盖面要广,而赔率要低,即在保险与赔付之间有明显的差额,以致通过赔付能够化解当事人的风险,这样的保险才是有效率的。而美国等国家已有的经验证明存款保险远远达不到这样的规模。我们没有理由相信我国可以做到这一点,可以用存款保险来覆盖银行储户的存款损失。
过去的历史告诉我们,银行危机不是存款利率引发的危机。银行的危机主要来源于以下四个方面:1、经济危机波及银行;2、银行过度放贷;3、金融衍生品失控带来风险;4、银行经营失败。这些危机,除了个别银行是因为自身的原因造成的外,大多是监管失控引发的。
因此,危机一旦爆发,就具有普遍性。要应对这样的危机,只有作为“最后贷款人”的央行出手才能力挽狂澜,而存款保险是无济于事的。西方的经验是这样的,我们不可能走得太远而别具一格。
最后,存款保险是以商业保险的方式运作,还是以政府机构的名义运作,是需要仔细考量的。因为不同的运作方式,内含不同的机制,会产生极其不同的效果。如果参照美国模式,那么,我们可以清楚它将起到的作用;如果采用商业保险的模式,那么我们将经历漫长而艰辛的探索。至于结局,恰如孙大圣跳不出如来佛的掌心,尽在预料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