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报道之一:42家非上市险企亏损
截至2013年4月底,100多家非上市险企的年度信息披露结束。与上市险企不同,由于非上市险企没有日常信息公开披露的硬性要求,借助一年一度的信息披露,可以了解非上市险企2012年的真实经营情况。同时,通过对所披露信息的梳理,可以初步掌握非上市险企2013年的发展态势,以及由此带给保险市场的诸多影响。从今天起,本报推出“非上市险企2012年度信息披露观察”系列报道。
截至目前,非上市保险公司的年度信息披露皆已披露。据不完全统计,87家非上市保险公司有42家公司出现亏损,其中财产险公司15家,人身险公司27家。
42家非上市险企亏损
在统计的45家财产险公司中,15家2012年净利润出现亏损,45家财产险公司净利润总额接近71.66亿元。亏损幅度较大的公司分别是信达财险、安联财险和利宝保险,净亏损分别为3.71亿元、2.10亿元和1.55亿元。其中,信达财险和利宝保险手续费及佣金支出分别增长65.90%和86.76%。安联财险则在2012年计提了2亿元资产减值损失。
2012年,盈利水平前三的财产险公司分别是中华保险、安邦财险和大地保险,净利润分别为21.84亿元、13.36亿元和7.08亿元。保险业务收入增长、投资收益较高,是净利润增长的主要原因。
在统计的42家人身险公司中,27家2012年出现亏损,净亏损总额接近40亿元。亏损居前三位的分别是幸福人寿、农银人寿和人保健康,净亏损分别达到7.91亿元、7.77亿元和7.43亿元。少数取得净利润的人身险公司中,生命人寿、信诚人寿和友邦保险等公司净利润盈利水平居前三位。其中,生命人寿净利润4.24亿元,信诚人寿和友邦保险净利润均为2.98亿元。
21家险企出现保费负增长
年度信息披露显示,无论是财产险公司还是人身险公司,2012年大部分公司的保险业务收入较2011年都实现了正增长。
其中,2012年保险业务收入增长率居于前列的,主要是近年新成立的保险公司,如长江财险、安邦财险、和谐健康和安邦人寿等。由于新公司以前年度保险业务收入基数略小,其保险业务收入增长率几乎都超过100%,甚至达到更高水平。
45家财产险公司中,有9家的保险业务收入出现负增长;42家人身险公司中,有12家保险业务收入出现负增长。其中劳合社、正德人寿、中法人寿等公司的保险业务收入下降比例均超过40%,分别达到43.1%、48.9%和47.7%。
多数险企偿付能力充足率达Ⅱ类水平
2012年各险企年度信息披露显示,绝大部分公司的偿付能力充足率均达标,且处于偿付能力充足Ⅱ类水平之上。
45家财产险公司中,仅利宝保险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32%,处于偿付能力充足Ⅰ类水平,其余44家均处于偿付能力充足Ⅱ类水平之上。偿付能力充足率最高的前五位为劳合社、华信财险、长江财险、日本兴亚财险和乐爱金财险,充足率分别达到397300%、63516.95%、18503.60%、4111%和4011%。
42家人身险公司中,仅幸福人寿偿付能力充足率低于监管要求,为48.45%,属于偿付能力不足类水平;长城人寿以102%的充足率处于偿付能力充足Ⅰ类水平;其余40家均处于偿付能力充足Ⅱ类水平。偿付能力充足率最高的前五位为复星保德信、东吴人寿、吉祥人寿、华汇人寿和信利保险,充足率分别达到292386%、93592.03%、49993.40%、20110%和3834%。
幸福人寿偿付能力充足率由2011年的104.96%下降至2012年的48.45%,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2012年四季度4个再保险合同的终止,导致实际资本的降低和最低资本的增加。长城人寿偿付能力充足率较2011年下降了55个百分点,已经接近监管“红线”,其年度信息披露称,主要原因在于承保损失导致的实际资本下降。
利宝保险偿付能力充足率较2011年下降65个百分点,其年度信息披露称,美国利宝的增资于2013年3月获批,如计入该项增资,其偿付能力充足率将达到413%。
同时,在偿付能力充足率有可比数据的公司中,近一半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充足率较2011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安邦财险和安邦人寿的下降比例最大,分别较2011年下降了近7万个百分点。
在偿付能力充足率得到提升的保险公司中,大部分公司都在2012年度中获得股东增资。其中,中华保险因股东增资130亿元,偿付能力充足率由-346%提升到167%。此外,交银康联人寿获增资10亿元,工银安盛人寿因股东增资16亿元,中航三星人寿因资本金增加3亿元,分别导致其偿付能力充足率提升约938.27、279和240个百分点。
退保金明显增长
在统计的42家人身险公司中,仅有4家公司退保金下降,其余38家保险公司的退保金增长。
相较于2011年,退保金下降幅度较大的4家公司分别为太平养老、和谐健康、正德人寿和中德安联人寿,下降比例分别为98.63%、95.62%、38.96%和30.27%。
在38家退保金增长的人身险公司中,阳光人寿、生命人寿、民生人寿等公司的退保金额居于前列,分别达到45.90亿元、26.42亿元和10.42亿元,分别同比增加68.28%、63.38%和5.31%。值得注意的是,这3家公司中,有两家保险业务收入较2011年降低,且阳光人寿出现了净亏损。同时,3家公司退保金占当年保险业务收入的比重也很大,分别为29.12%、10.79%和11.70%。
退保金增长率居前五位的公司分别为利安人寿、安邦人寿、建信人寿、天安人寿和中邮人寿,增幅分别达到519.8%、515.3%、477.9%、462.9%和397.1%。
业内人士指出,退保金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保险产品对消费者的吸引力有所下降。
另据4月底A股上市四大险企公布的经营数据,退保金激增的问题也很突出。可见,无论是大型上市险企,还是非上市保险公司,整个寿险业都在承受来自退保的压力。
系列报道之二:财险第二集团盈利能力下滑
非上市险企2012年度信息披露显示,过去的一年,财产险第二集团6家公司(中华保险、国寿财险、大地保险、阳光产险、天安财险、太平财险)均实现盈利,尽管保费收入平均增速远高于行业,但由于市场竞争激烈,费用成本普遍攀升,整体业务盈利能力出现明显下滑态势。
保费收入平均增速高于行业
从市场份额来看,2012年,上述6家公司的合计市场份额约为17.5%,较上年略有上升。其中,中华保险为4.44%、国寿财险为4.26%、太平财险为1.4%,较上年均有所上升;大地保险为3.24%、阳光产险为2.65%、天安财险为1.47%,较上年均有所下降。
从原保险保费收入情况来看,6家公司2012年的平均增幅为19.75%,高于行业15.4%的同比增速,但各自的表现差异很大。其中,国寿财险、太平财险和中华保险的增幅分别为43.55%、33.51%和17.18%,远高于行业水平,而大地保险、阳光产险和天安财险的增幅则分别为10.16%、10.15%和3.96%,远低于行业水平。
截至2012年底,6家公司中注册资本最高的是中华保险,为145亿元,其余5家公司依次为国寿财险80亿元、大地保险64亿元、天安财险56.5亿元、阳光产险26.5亿元、太平财险25.7亿元。其中,中华保险2012年增资130亿元,大地保险增资7.1亿元,天安财险增资19.55亿元,太平财险增资5亿元,合计增资161.65亿元,而阳光产险则发行了10亿元的次级债。
从经营区域(不包括计划单列市)来看,阳光产险最多,涉及全国31个省(区、市),其余5家公司依次为大地保险29个、国寿财险28个、天安财险27个、太平财险22个、中华保险19个。
今年一季度的数据显示,上述6家公司保费收入平均增幅达到25.3%,远高于行业的17%,市场份额为18%,高于去年同期约1个百分点。
投资收益拉动整体盈利
年度信息披露显示,2012年,上述6家公司均实现了整体盈利,合计净利润约占行业的18%。但受理赔成本上升、市场竞争加剧等因素的影响,6家公司的业务盈利能力均呈现下降的趋势。能够实现整体盈利,投资收益的提升作用功不可没。
比如,中华保险、国寿财险和大地保险的净利润分别为21.84亿元、3.75亿元和7.08亿元,同比分别下滑40.68%、10.93%和4.32%,但投资收益分别为8.1亿元、9.53亿元和7.0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了158%、47.3%和187%。
阳光产险、天安财险和太平财险净利润分别为6.75亿元、4.84亿元和1.9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58%、211%和38.3%,但投资收益分别为7.79亿元、4.83亿元和2.2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29%、63.18%和15.9%。
从手续费及佣金、业务及管理费和其他业务成本等三项刚性支出来看,2012年,上述6家公司均大幅上涨,平均增幅达到21.76%。一般来讲,上述三项刚性支出在保费收入中占比的高低,与企业经营效率高低有密切关系。单位保费三项支出越低,其经营效率越高。2012年,中华保险、国寿财险、大地保险、阳光产险、天安财险和太平财险的这一数据分别为29.12%、31%、31.33%、34.27%、34.9%和38.42%。
车险业务4家盈利2家亏损
年度信息披露显示,2012年,财产险第二集团6家公司的第一大业务均为车险(含交强险),4家实现承保盈利,2家则经营亏损。其中,中华保险、国寿财险、大地保险和太平财险的车险占比分别为70.65%、87.24%、78.08%和80.35%,承保利润分别为21.76亿元、0.24亿元、1.14亿元和498万元。而阳光产险和天安财险的车险占比分别为86.3%和87.64%,分别亏损192万元和4.5亿元。
对于其他主要业务,比如企财险,国寿财险、大地保险和天安财险分别盈利0.6亿元、0.38亿元和0.27亿元;中华保险、阳光产险和太平财险则分别亏损935万元、0.4亿元和0.12亿元。
在意外伤害及健康险方面,6家公司均实现承保盈利;在责任险方面,中华保险、国寿财险和太平财险分别亏损0.68亿元、0.1亿元和0.11亿元,大地保险、阳光产险和天安财险则分别盈利0.33亿元、0.15亿元和261万元。
偿付能力整体上升
年度信息披露显示,截至2012年底,在财产险第二集团6家公司中,除国寿财险的偿付能力充足率下降了7个百分点外,其他5家公司由于增资、发行次级债以及整体盈利等原因,偿付能力充足率均大幅提升。
由于2012年股东增资130亿元,中华保险的偿付能力充足率由2011年的-346%大幅提升至167%,达到充足Ⅱ类水平;大地保险由于2012年实现净利润7.08亿元,加上增资7.1亿元,使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由2011年的154%提升至192%;阳光产险由于2012年发行了10亿元的次级债,从而使公司的偿付能力充足率比2011年提升41%,达到了213%;天安财险由于2012年增资19.55亿元,加上良好的投资收益,使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达到244.69%,较2011年大幅度提升;太平财险则由于增资5亿元,加上承保、投资盈利带动实际资本提高,从而使公司的偿付能力充足率较2011年提升13%,达到了164%。
国寿财险的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31%,较2011年下降了7个百分点。对此,该公司称,主要是由于保费规模快速扩大,导致最低资本持续上升。
系列报道之三:人身险第二集团偿付能力向好
4月底,各家非上市保险公司2012年度信息披露陆续发布,人身险第二集团(中邮人寿、生命人寿、阳光人寿、民生人寿、合众人寿、人保寿险、太平人寿及泰康人寿)在2012年人身险行业大势低迷的行情下,保费收入平均增速超过行业水平,业务结构持续调整。8家公司中,有6家公司都在2012年进行了资本金的补充。
保费收入平均增速超行业
2012年,8家公司共实现保费收入2338.9亿元,占整个人身险市场份额的23.5%,较上年同期下降约1.3个百分点;保费收入平均增长速度为6.9%,高于人身险行业平均增速。
8家公司中,3家公司在2012年实现保费收入的正增长,分别是中邮人寿、太平人寿及生命人寿。得益于邮储渠道优势,中邮人寿在2012年共实现保费收入145.5亿元,同比大增81.3%,遥遥领先于同业。太平人寿与生命人寿分别实现保费收入364.6亿元及244.9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5.9%、4.8%。
另外5家公司2012年的保费收入不同程度下滑。人保寿险、泰康人寿、阳光人寿、民生人寿、合众人寿分别实现保费收入640.3亿元、615.8亿元、157.6亿元、89.1亿元、81.2亿元,分别同比下滑9.0%、9.4%、1.2%、8.8%及18.6%。
在去年寿险业保费收入普遍低迷的情况下,投资收益的增加支撑了8家公司净利润增长。相较于上年同期,8家公司中除泰康人寿外,投资收益均实现较大幅度增长。其中,尤以去年刚刚成立保险资管公司的合众人寿表现最为抢眼,投资收益同比增长675.7%。另外,中邮人寿的投资收益同比增速也达到了227.6%。
总体来看,8家公司中有5家公司在去年实现盈利,分别为泰康人寿、人保寿险、太平人寿、生命人寿及民生人寿,实现净利润18.7亿元、7.6亿元、7.0亿元、4.2亿元及0.5亿元。而另外3家公司中邮人寿、阳光人寿、合众人寿去年净利润为负,分别为-1.9亿元、-5.8亿元、-2.0亿元。8家公司中,净利润同比增速最大的为民生人寿(339%)。此外,中邮人寿、生命人寿、泰康人寿去年净利润的增长也超过100%,分别为294%、184%、117%。
期缴占比普升 结构调整持续
从8家公司2012年度信息披露中不难看出,去年各家人身险公司在业务转型上有所发力。8家公司中,民生人寿、合众人寿、人保寿险、泰康人寿等4家公司披露了其趸缴、期缴的细化保费收入。从已披露的数据来看,各家公司的期缴保费收入占比均有所提升,业务结构持续调整。
数据显示,民生人寿、合众人寿、人保寿险、泰康人寿4家公司2012年期缴业务保费收入分别为68.3亿元、47.5亿元、82.0亿元、403.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5%、26.2%、25.0%、20.0%。其中,民生人寿期缴保费在总保费中占比最高,较上年同期上升了约14个百分点,达到76.7%;泰康人寿2012年期缴保费收入占比上升约16个百分点,至65.5%;合众人寿期缴占比在去年增幅最大,上涨约21个百分点,至58.5%;人保寿险期缴保费收入占比增长约3个百分点,至12.8%。
从渠道来看,2012年,银邮代理渠道保费增长持续缩水,民生人寿、合众人寿银邮代理渠道保费收入同比下降均超过30%。个险渠道成为保费增长的主力军,两家公司的个险渠道分别实现保费收入51.0亿元、34.3亿元,同比增长18.1%、30.9%。团险业务方面保持了稳步增长态势,合众人寿、生命人寿、阳光人寿的团险业务增速分别为18.7%、30.9%及6.5%,但保费占比依然较小,均在各家公司保费收入的2%左右。
增资成趋势 偿付能力普遍向好
人身险第二集团8家公司中,有6家公司在2012年进行了资本金的补充,共计增加113.77亿元,主要方式为向现有股东进行定向增资。这也使得几家公司的偿付能力充足率较上年普遍向好。
去年6月及11月,生命人寿先后两次进行了股东增资,增资金额分别为9.9亿元及13.4亿元,共计23.3亿元,至2012年底,生命人寿注册资本金达到107.75亿元。
去年8月,民生人寿向现有股东定向增发20亿股,每股1.7元,股本溢价14亿元。注册资本由原来的40亿元增加至60亿元。同月,开业3年的中邮人寿也进行首次增资,注册资本金增加15亿元,至20亿元。
去年11月,合众人寿注册资本金增加10.53亿元,至27.83亿元。接下来的12月,太平人寿注册资本由37.3亿元增至62.3亿元,新增的注册资本25亿元由中国太平保险集团、中国太平保险控股有限公司、金柏国际投资有限公司和荷兰富杰保险国际股份有限公司按照各自持股比例增缴资本金,股权结构和股东持股比例保持不变。同月,泰康人寿注册资本增加20亿元,由8.52亿元增加至28.52亿元。
大范围增资使得几家公司的偿付能力充足率较上年同期普遍向好,截至2012年底,除人保寿险及合众人寿偿付能力充足率归属Ⅰ类公司外,其他公司的偿付能力都超过150%,偿付能力充足。今年年初,中邮人寿、民生人寿、泰康人寿、阳光人寿、合众人寿5家公司的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169%、251%、183%、428%、124%,较上年分别提升约68个、98个、28个、174个及18个百分点;人保寿险、太平人寿、生命人寿的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130%、167%、198%,较上年同期分别下降2个、10个、81个百分点。
此外,尽管未在2012年进行增资,阳光人寿及人保寿险也在2011年底和2013年初有所动作。2011年12月,阳光人寿注册资本增加40.02亿元,增至73.37亿元。人保寿险已于2013年1月28日召开董事会决定向所有股东配售新股56.28股,增资金额合计56.28亿元,增资完成后,该公司总股本将增至257.61亿元,相信将大幅度缓解其偿付能力压力。
系列报道之四:外资险企保费收入趋增
记者统计了47家外资保险公司2012年业务情况,数据显示,47家公司2012年保费收入共计达561亿元,同比增长23%。有28家出现亏损,只有19家盈利,亏损过半。
保费收入同比增长23%
从保险业务收入来看,2012年,47家外资保险公司保险业务收入共计达561亿元,同比增长23%,但在全国保险行业的市场份额依然徘徊在1%左右。其中,21家外资财险公司保险业务收入为86.7亿元,同比增长23.5%;26家寿险公司保险业务收入为474亿元,同比增长22.7%,保费呈增长态势。
从保险业务收入的排名来看,外资财险公司保险业务收入前五位的为美亚保险、三井住友、中航安盟、利宝保险和安联财险,2011年排名前五的东京海上保险和日本财险在2012年跌至第六和第七位。而中航安盟凭借475%的保费增速升至2012年的第三位,实现保险业务收入7.37亿元。
友邦保险、工银安盛、中美联泰、中意人寿和信诚人寿保险业务收入在外资寿险公司排名前五,与2011年比较,外资寿险领域的格局变化不大,而工银安盛则异军突起,2012年实现保费收入47.5亿元,同比增长197%,一举跃至第二位。
年度信息披露显示,绝大部分外资保险公司的保险业务收入均实现正增长。21家外资财险公司中,有3家保险业务收入出现负增长,包括劳合社、丘博保险和东京海上;26家外资寿险公司中,有4家保险业务收入出现负增长,其中中法人寿跌幅较大,超四成。
10家外资财险“变脸”
21家外资财险公司公布的2012年度信息披露显示,只有10家公司实现盈利,其余均有不同程度亏损。共有10家公司在2012年实现业绩“变脸”,其中美亚保险、中意财险、太阳联合、劳合社、乐爱金财险、丰泰保险、中航安盟和丘博保险由亏损转盈利,均实现业绩翻番;而三井住友和日本财险则由盈利转为亏损,且下跌幅度较大,分别下跌157%和687%。
在净利润增速方面,太阳联合、美亚保险、丰泰保险、乐爱金财险和劳合社增幅较大,分别达848%、761%、407%、398%和339%,净利大增则缘于业绩扭亏为盈,以及投资收益较高等。亏损幅度较大的公司为爱和谊日生同和财险、安联财险、日本财险和三井住友,其中,爱和谊日生同和财险由2011年盈利33万元变为2012年亏损1222万元,跌幅为3800%;安联财险净亏损达2.1亿元,跌幅达-2884%,业务增长以及本年赔款大幅增加是主要原因。
年度信息披露显示,在净利润方面,21家外资财险公司,去年亏损的有11家。连续两年都处于亏损状态的8家,其中安联财险亏损最多,其次是利宝保险,亏损额为1.55亿元;再次是国泰财险,亏损1.38亿元。
以企业财产险为主要业务的日本保险公司三井住友、日本财险、爱和谊日生同和财险以及东京海上保险去年在企财险方面均经营亏损。以商业车险为主要业务的利宝保险、中航安盟、现代财险、国泰财险、富邦财险、中意财险的车险业务都是亏损的。
同时,日本财险与日本兴亚财险进行整合。日本兴亚财险在其年度信息披露中对此事进行了说明,合并完成后,由日本财产保险(中国)有限公司拥有和承担兴亚财险(中国)公司的全部资产、债权债务及权利义务。
9家外资寿险公司实现盈利
从26家外资寿险公司的年度信息披露来看,信诚人寿、友邦保险、中美联泰、中宏人寿、中意人寿、招商信诺、中英人寿、中荷人寿和海康人寿9家公司均实现盈利,其余皆有不同程度的亏损。信诚人寿2012年实现净利润29825万元,尽管较上年下降7.1%,仍微幅超过了友邦保险,成为去年最赚钱的外资寿险公司。而友邦保险2012年实现净利润29820万元,较上年大幅下降48.6%。友邦保险与信诚人寿2011年的净利润分别为5.8亿元、3.2亿元。
在净利润增速方面,中美联泰凭借159.9%的净利润增长在外资寿险公司中排名第三,仅次于信诚人寿和友邦保险,实现净利润1.99亿元;中宏人寿去年实现1.59亿元的盈利,较上年增幅37%,排名第四;排名第五的中意人寿去年实现1.53亿元的盈利,较上年大幅增加121.8%。
中荷人寿2012年由亏转盈,实现净利润1210万元,而2011年则亏损1.09亿元,同比增长111%。与中荷人寿截然相反,在2012年经历股权变更事宜的北大方正人寿,2011年盈利155.38万元,在2012年则转为亏损,亏损金额超过1.07亿元,跌幅达7010%。此外,华泰人寿2012年亏损2.15亿元,较上年亏损有所缩窄。华泰人寿在2012年度信息披露中提到,新业务的增加和机构的拓展,以及新业务的首年亏损增加,导致了公司实际资本的相应减少。
偿付能力均达标
年度信息披露显示,外资险企的偿付能力充足率均达标,除利宝保险和国泰人寿充足率处于偿付能力充足Ⅰ类水平,其余均处于偿付能力充足率Ⅱ类水平。
2012年底,国泰人寿和利宝保险的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102%和132%,较2011年有所下降。利宝保险解释称,美国利宝对本公司进行2.8亿元的增资,该增资完成后于2013年3月获得了保监会通过,经调整后,该公司2012年的偿付能力将达到413%。国泰人寿表示,2012年期末认可资产和认可负债较上年有所下降,导致实际资本较上年度下降48.62%。
由于股权变更、增资、发行次级债以及整体实现盈利等原因,11家外资寿险公司和4家外资财险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都有所提升,例如华泰人寿发行次级债7亿元,恒安标准2012年股东新增注资3.20亿元,工银安盛2012年股东增资16亿元和中航三星2012年资本金增加3亿元等。
偿付能力充足率大幅下降的有汇丰人寿、日本兴亚、平安健康、新光海航等公司,分别为846%、4111%、1272%、406.24%,较上年分别下降约1803个、1566个、1129个和986个百分点,主要由于公司业务发展以及最低资本变动较大所致。
系列报道之五:地方性险企艰难成长
2010年以来,保监会陆续批复多家地方性保险公司筹建,算得上是自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中国保险业加大对外开放后迎来的第三轮扩容潮。第一轮是合资寿险公司;第二轮是2005年前后,多数由民营股东组建的中资保险公司;第三轮正是此次扩容的地方法人险企。这些地方性保险公司大部分由地方政府金融办或财政厅牵头,由当地具有国资背景,有资本实力、战略投资目的和可持续出资能力的大型企业做股东。
2012年,各家地方性保险公司都完成了一个完整年度的运营。随着前不久各家公司陆续发布年度信息披露,地方性保险公司的经营情况也浮出水面。通过研究各家公司的数据发现,由于刚刚成立,实力还不够强大,又经历行业的低潮转型阶段,地方性保险公司的成长之路可谓艰难。
地方寿险公司全面亏损
2012年,可以说迎来了地方性寿险公司的成立高峰。记者共统计了8家地方性寿险公司,就有前海人寿、东吴人寿、弘康人寿、吉祥人寿和珠江人寿5家公司成立于2012年,其他3家公司除了百年人寿成立时间稍早外,利安人寿和华汇人寿(拟更名为“瑞金人寿”)均在2011年成立。同时,在业务地域上,只有百年人寿一家已突破了本土范围,实现了15个省份的业务覆盖,其余7家公司的业务地域均为本省范围。
从各家公司的信息披露情况看,除了华汇人寿在2012年实现盈利563万元外,其余7家公司均为亏损状态。其中,成立时间最早的百年人寿亏损最大,达到了5.24亿元。剩下的6家公司中,前海人寿亏损超过了1亿元,达到1.36亿元。
但是,从华汇人寿的利润报表来看,其2012年以营业收入减营业支出计算的营业利润则亏损165.8万元。在华汇人寿2012年负数营业利润到正数净利润的转换之间,营业外收入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其中,政府补贴728万元成了华汇人寿营业外收入的绝大部分来源,从而成为华汇人寿2012年实现“盈利”的关键。
在投资收益方面,只有3家公司有对比数据。2012年,3家公司的投资收益均出现了改善,但由于利安人寿和华汇人寿没有完整年度的比较数据,所以只有百年人寿的数据可供参考。2012年,百年人寿实现投资收益3.24亿元,同比上涨了228%。
由于地方性寿险公司主要为新成立公司,业务量相对较小,偿付能力在行业内属于较好水平。其中,百年人寿、利安人寿和前海人寿3家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238.36%、818%和2924.80%,其余5家公司均在20000%以上。
同样,由于地方性寿险公司成立时间较晚,退保金相比一些大公司来说情况要好很多。百年人寿、利安人寿和前海人寿3家公司的退保金在地方性寿险公司中相对较高,分别为4.86亿元、2.28亿元和5973.12万元。
地方财险公司盈亏各异
在地方性财险公司方面,记者统计了安诚保险、渤海产险、长江财险、诚泰保险、锦泰保险、泰山财险、中煤保险、浙商保险、紫金保险9家公司的信息披露报告。其中,安诚保险、浙商保险、长江财险、紫金保险4家公司实现了盈利,而其他5家在2012年均为亏损。
4家盈利的公司中,浙商保险是唯一一家连续盈利的公司。2012年,浙商保险实现净利润3086.84万元,同比增长210.42%。而安诚保险、长江财险及紫金保险3家公司在2012年实现了扭亏为盈。2011年,3家公司的亏损额分别为383.78万元、1347.54万元、1.47亿元。2012年,安诚保险实现了净利润5021.48万元,而紫金保险和长江财险也分别实现了1748.91万元和1168.09万元的净利润。
虽然4家公司都实现了盈利,但是其中安诚保险和浙商保险的保费收入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2012年,安诚保险和浙商保险分别实现保费收入13.79亿元和23.21亿元,同比下滑19.4%和9.05%。
在5家亏损的公司中,除了诚泰保险因成立时间仅1年无法比较外,泰山财险是唯一一家由盈转亏的公司。2011年,泰山财险净利润为2327.23万元,而2012年则变成亏损9553.15万元。2012年,中煤保险亏损有所收窄,由4703.70万元下降至3238.95万元。与此同时,锦泰保险和渤海产险两家公司亏损进一步加剧。去年,锦泰保险和渤海产险亏损达到7879.67万元和5393.47万元,而两家公司2011年同期的亏损额分别为6229.18万元和2125.49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记者从2012年各家公司主要承保险种的经营来看,承保亏损普遍存在。比如在机动车辆保险上,紫金保险亏损最大,达到了2.45亿元。其他几家公司亏损也超过了1亿元,比如泰山财险亏损1.65亿元,锦泰保险亏损1.07亿元,浙商保险亏损1.14亿元,渤海产险亏损1.46亿元。
经营效率有待改善
在各家地方性保险公司的经营效率方面,由于寿险公司主要为2012年成立的新公司,无法同期对比。但从总体情况来看,各家寿险公司单位保费的手续费和佣金差距不大。而在财险公司方面,长江财险无论是单位保费的手续费及佣金支出,还是单位保费的业务和管理费,均在9家公司中排名靠前。
从2家有对比数据的地方性寿险公司来看,百年人寿2012年度单位保费的手续费和佣金为0.09元,单位保费的业务及管理费为0.20元,分别同比下降了18.18%和4.76%。而利安人寿2012年度单位保费的手续费和佣金、单位保费的业务和管理费则同比上升了50%和25%,分别为0.06元和0.15元。
对比8家地方性寿险公司单位保费的手续费和佣金,除了弘康人寿没有统计数据外,吉祥人寿是唯一一家突破0.1元的公司,达到了0.15元。其余6家从高到低依次为百年人寿、珠江人寿、利安人寿、华汇人寿、东吴人寿和前海人寿,分别为0.09元、0.07元、0.06元、0.06元、0、05元和0.04元。
而在单位保费的业务及管理费方面,弘康人寿由于排名第一,达到了103元。珠江人寿、吉祥人寿和东吴人寿3家公司分列2至4位,分别为16.53元、3.42元和1.58元,其余4家公司均在1元以下。
9家财产险公司方面,7家公司有手续费及佣金支出的两年数据。其中泰山财险、浙商保险、中煤保险、渤海产险4家公司同比上升,锦泰保险、安诚保险两家公司同比下降,紫金保险没有变化。总体上看,锦泰保险和长江财险两家公司单位保费的手续费及佣金支出最高,分别为0.23元和0.22元。
在单位保费的业务和管理费方面,长江财险、渤海产险和安诚保险3家公司分列前三位,分别为0.54元、0.35元和0.34元。其中,中煤保险、浙商保险、安诚保险、渤海产险4家公司单位保费的业务和管理费出现了同比上升,分别为160%、50%、30.77%和6%。
系列报道之六:银行系险企保险业务收入猛增
截至目前,银行系保险公司已经扩容至9家,其中8家寿险公司(农银人寿、招商信诺人寿、建信人寿、中荷人寿、中法人寿、交银康联人寿、工银安盛人寿及中邮人寿),1家财险公司(中银保险)。各险企披露的2012年报信息显示,有5家银行系保险公司在2012年度出现净亏损。同时,退保金增加、保险产品单一等都对银行系险企发展形成压力。
保险业务收入增长90.17%
年报显示,8家银行系寿险公司2012年实现保险业务收入342.45亿元,较2011年的180.08亿元,增长90.17%。
2012年,8家银行系寿险公司中,除中法人寿保险业务收入出现下滑之外,其他7家寿险公司保险业务收入均出现正增长。但是,保险业务收入实现增长的公司中,仍有4家公司出现亏损。
年报显示,7家保险业务收入出现增长的寿险公司中,建信人寿保险业务收入增长率最高,达到357.98%。工银安盛人寿的保险业务收入增长率也达到196.69%。
对于银行系财险公司而言,2012年,中银保险的保险业务收入增长达42.65%。
银行系险企净亏损额达11.53亿元
年报显示,8家银行系寿险公司中有5家公司出现净亏损,净亏损合计达11.53亿元,农银人寿净亏损最大,为7.77亿元。获得盈利的为招商信诺人寿、建信人寿和中荷人寿3家公司,其净利润额合计为1.82亿元,招商信诺人寿净利润最大,为1.20亿元。
2012年,中荷人寿实现了扭亏为盈,净利润增长率达到111.13%。而中法人寿、交银康联人寿、工银安盛人寿、中邮人寿和农银人寿则出现持续亏损。其中,中法人寿和工银安盛人寿净亏损额较2011年有所降低,而农银人寿、中邮人寿和交银康联人寿的净亏损额继续扩大,净亏损额分别为7.77亿元、1.87亿元和0.64亿元,分别增长了131.56%、294.49%和41.18%。
年报显示,出现亏损的公司往往面临着退保金、赔付支出和提取保险责任准备金方面的压力,进而导致公司整体的营业支出增加。2012年,农银人寿赔付支出大幅增加至13.16亿元,增幅为387.7%。中邮人寿退保金为156.98亿元,同时提取保险责任准备金140.18亿元,较上年增长81.29%。
中银保险作为唯一一家银行系财险公司,其净利润增长至3.86亿元,增长率达795.77%。中银保险有关人士表示,由于公司2011年净利润较少(基数较小),导致2012年净利润增长率较高。
分红型两全保险保费占比较大
8家银行系寿险公司年报中披露了其产品经营信息。信息显示,各公司规模保费居于前列的多为分红型两全保险。其中,中邮人寿3类分红型两全产品,保费收入在公司保险业务收入的占比高达99.8%。
寿险公司方面,中邮人寿年报显示,2012年保费收入居前5位的保险产品有3类分红型两全保险和1类分红型年金保险,还有1类小额贷款意外伤害保险,销售渠道都为银行代理。3类分红型两全产品保费收入共14.51亿元,占公司保险业务收入的99.8%。
农银人寿年报显示,2012年保费规模居前5位的全为分红型两全保险,主要是银行代理,仅有1个险种有个人代理方式。5类产品保费收入合计34.62亿元,占公司保险业务收入的83.5%。
建信人寿年报显示,2012年保费收入居前5位的保险产品全部为两全保险,其中4类为分红型。4类分红型两全产品保费收入合计为45.55亿元,占公司保险业务收入的77.6%。
工银安盛人寿年报显示,2012年公司经营的所有保险产品中,规模保费居前5位为4款分红型两全保险产品和1款分红型年金保险。同时,4款分红型两全保险产品原保费收入共34.92亿元,占公司保险业务收入的73.5%。
交银康联人寿年报显示,2012年保费收入居前5位的保险产品有4类两全保险,其中3类为分红型,还有1款重大疾病保险。3类分红型两全产品合计保费收入5.02亿元,占公司保险业务收入的69.6%。
中荷人寿年报显示,2012年保费收入居前5位的为4款分红型两全保险和1款分红型年金保险。4款分红型两全产品保费收入合计9.78亿元,占公司保险业务收入的55.7%。
招商信诺人寿年报显示,2012年保费收入居前5位的保险产品有3类两全保险,其中1类为分红型,还有住院定额给付医疗保险和身故及残疾意外伤害保险。该分红型两全产品保费收入2.52亿元,占公司保险业务收入的10.4%。
中法人寿年报显示,2012年公司共经营销售3款保险产品,分别为红麒麟两全保险、珍珠两全保险和翡翠两全保险,销售渠道都为银行保险。
财险公司方面,中银保险年报显示,2012年保费收入排名前五的险种分别是机动车辆保险、信用保险、保证保险、企业财产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其中机动车辆保险保费收入为11.62亿元,占公司保险业务收入的26.5%。
偿付能力均达Ⅱ类水平
2012年,9家银行系保险公司,包括寿险和财险公司,其偿付能力充足率均处于偿付能力充足Ⅱ类水平之上。其中,寿险公司中以交银康联人寿偿付能力充足率最高,为1306.79%;财险公司方面,中银保险偿付能力充足率为337%。
2012年,招商信诺人寿和中银保险的偿付能力充足率较2011年出现下降,分别下降了30个和55个百分点。农银人寿的偿付能力充足率由负转正,中邮人寿偿付能力充足率也由充足Ⅰ类提升到充足Ⅱ类水平。
年报显示,公司偿付能力得到提升的重要原因在于股东增资导致实际资本增加,进而提升偿付能力充足率。其中,交银康联人寿2012年获得增资10亿元,工银安盛人寿2012年股东增资16亿元,农银人寿2012年获得中国农业银行(601288,股吧)的增资资金25.92亿元,建信人寿和中荷人寿在2012年度同样获得了股东注资。
招商信诺人寿年报披露,其偿付能力充足率出现小幅下降,原因在于公司2012年长期险保费收入在总保费收入比重上升,而长期险准备金负债计提对应的保费收入的比例要高于短期险,因此实际资本的增加幅度较低。长期保险对最低资本的要求要高于短期保险,因此最低资本的增加幅度高于实际资本的增长幅度,导致偿付能力充足率下降。
而中银保险年报披露,其偿付能力充足率小幅下降,主要是由于受业务规模影响的最低资本增幅高于受盈利影响的实际资本增幅。
系列报道之七:电力系险企逆势增长
如果将电力系统保险公司视为一个整体板块的话,那么这个板块在2012年逆势明显增长,颇多可圈可点之处,全年的业务规模呈现良好增长态势。统计4家电力系财险公司于近日公布的年报可知,其平均增速超过了178%。
年报显示,由国网英大国际控股集团等27家电网单位发起设立的英大泰和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在2012年度实现保费收入50.15亿元,同比增长66.3%。
由国电集团和湖北省政府共同推动筹建的长江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度保费收入1.1亿元,同比暴涨615.7%。超常规的增长与其前一年的基数有关,该公司于2011年11月才正式成立,当年保费收入仅为18万元。
南方电网旗下的鼎和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的保费收入14亿元,同比增长23.8%。
而国电集团和华能资本参股的永诚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增长最慢,2012年保费收入56亿元,同比增长5.3%。
比拼股东客户的保险需求
近年来,各路资本英雄纷至沓来,大规模进入保险行业,保险公司的业务发展也由此进入了一个比拼股东的时代。如果说银行系保险公司拼的是股东的销售网络和高管资源,那么电力系保险公司拼的就是股东客户的保险需求。
英大泰和财险的年报显示,截至2012年年底,该公司总资产规模达71.55亿元,同比增长45.99%,实现净利2.24亿元,同比微增3.22%。公司资产规模迅猛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保险业务快速发展。而这个迅猛增长的保费收入来自哪里?年报中的一个数据揭示了其中的原因,2012年,英大泰和财险向国家电网系统内各单位销售保险取得的保费收入为22.22亿元,占当年保险业务收入的42.86%。国家电网是英大泰和财险的重要大股东,也是英大泰和财险快速发展背后的支柱力量。
这种现象在电力系保险公司中绝不罕见,中国国电集团将2012年保险项目通过共保方式分别由长江财险和永诚财险承保,其中长江财险承保金额约9153万元。
由于主要服务股东公司,电力系保险公司成本相对较低。以英大泰和财险为例,公司的股东业务主要经由同属英大国际集团下的英大长安保险经纪有限公司分入,只需付出15%的渠道费用,与其他市场化渠道动辄高达30%以上的手续费相比,比较优势十分明显。
培养自力更生的市场化能力
对于电力系保险公司来说,股东背景对其初期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与此同时,在英大泰和财险2012年的50亿元保费中,车险、企财险等市场化业务收入为26亿元,第一次超过了股东业务收入。对此,英大泰和财险一位高层认为,这标志着公司已经开始具备了自力更生的市场化发展能力。
事实上,这是电力系财险公司发展的共通之处,即成立之初以承接股东关联业务为主,以股东资源来打基础,初步培养市场竞争能力,继而提出走市场化道路,试图在更大的市场争取收入来源。
从实际情况来看,电力系财险公司近几年不仅保费收入增长较快,承保盈利状况也较好。有电力系保险公司的高管更是坦言,由于2012年保险业发展基调是调结构、转方式,所以调整了业务节奏,否则公司保费的规模可以更大些。(
究其增长较快的原因,一方面,除了永诚财险,其他3家公司都成立较晚,与2008年初南方冰冻雨雪气候、汶川大地震等一系列灾害擦肩而过;另一方面,电力系财险公司以股东业务来打基础,市场竞争压力小一些,因此经营较为稳健。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深入观察英大泰和财险的相关费用情况,就会发现其业务及管理费高达10.19亿元,同比猛增94.46%,明显高于保费增长速度。而且年报数据显示,英大泰和财险的保险业务主要集中在车险、企财险、信用保险和责任保险。其中车险规模最大,实现保费收入21.94亿元,亏损2.23亿元。
业务细分各有侧重
4家电力系保险公司中,永诚财险承保电源业务较多。英大泰和财险的电网业务承接份额为72%,由其主导开发的电网纯损失费率表,被确定为行业标准,填补了保险业电网保险产品的空白;目前英大泰和财险的电源业务保费收入达到1.58亿元,同比增长150%,市场份额为15%,跃居全国电源保险市场第四位。
相比而言,鼎和财险则更像一个区域性保险公司,对电源业务和电网业务均有涉猎。
此外,仔细分析英大泰和财险的年报数据会发现,该公司2012年度实现净利2.24亿元,投资收益的大幅上涨也是实现盈利的一个重要原因——其2012年投资收益为2.73亿元,较上一年度增加近亿元,同比增长56.00%。
另外,英大泰和财险2012年末偿付能力充足率达到288.18%,相比2011年末的482.71%大幅下滑194.53%,当然这一数据仍远高于保监会的监管要求。而对于偿付能力充足率大幅下滑,英大泰和财险解释,主要是因为公司承保规模增长较快,导致最低资本大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