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资寿险公司地盘集体大幅上升,外资寿险公司业务集体下滑
被誉为全球最具潜力的中国寿险市场格局风云突变!
在对外资全面开放的第四个年头,无论是全国还是占据全国市场近1/10的广东省寿险市场,中资寿险公司市场份额呈现集体大幅上升态势,而外资竞争对手则集体明显下滑!
在全国寿险市场排行榜上,外资已被挤出前十名!而广东省中外资寿险市场格局前四个月的变化更是令市场吃惊!广东保监局最新统计显示,仅中国人寿广东省分公司一家已重夺逾半壁江山,外资已退出前五名,友邦保险保费收入更是逆市场整体高速增长之势而表现为负增长。即便是市场公认的最体现寿险公司持续竞争力的个人寿险业务,外资公司市场份额亦呈现集体下滑态势。
四年一轮回?早在2003年左右,外资公司在先期进入的数个中心城市攻城略地,2003年10月在已对外资开放的广东个人寿险新单业务市场上,外资寿险夺取半壁江山。
这是全面开放后的鲶鱼效应引致中资公司革新图强?还是纯外部市场的偶然因素引致格局急变?中资寿险公司今年高增长的态势能否有持续性?外资寿险公司集体下滑的态势何时得以扭转?抑或一段时间之后,此消彼长将正常轮换?
中外资寿险业市场格局之变也许将昭示任何一个对外资全面开放的行业之发展轨迹?中央财经大学保险系主任、著名保险专家郝演苏对此表示,在主权特色明显的国家,因立足本地且迅速学习外资公司的先进之处,国有金融机构必然可以在市场占据主导,无惧外资并长足发展。中资机构亦必然成为市场主导力量。
现状
中资寿险集体成功反攻
无论是2003年还是2005年,先期进入中心城市的外资寿险司势头迅猛。中资公司市场份额在一些中心城市一度节节退守。
四年前友邦力摘国寿桂冠
市场人士记忆最为深刻的当属2003年的一些月份。原广州保险同业公会(现更名为广东省保险同业协会)当时的统计表明,在当时已对外资开放的个人寿险业务市场上,当年10月,外资已夺取半壁江山。2003年12月的本报一则报道曾引述一位保险业专业人士的说法,一位保险专家基于原广州保险同业公会当时公布的统计数字测算得出一个令人震惊的结果:当年1至10月,6家外资寿险已占据了个人寿险新单业务51.6%的市场份额。仅当年10月份,6家外资寿险更夺取个人寿险新单保费近60%的份额,其中友邦在个人寿险新单保费上夺取了中国人寿一位稳居的龙头老大地位。
不独广州,外资在先期进入的一些中心城市基本均呈现咄咄逼人之态,中资公司倍感压力。然而4年荏苒,寿险市场江湖再现变局。中国保监会最新统计显示,今年前四个月,全国寿险市场前十名中,无一家外资寿险公司,去年底尚位列第8名的友邦保险已跌至第11位。与此同时,外资寿险公司市场占比已从去年底的8%回落至5.13%!与之相反,中资公司市场份额则从去年底的92%升至94.87%.
占据全国寿险市场9.6%、位居全国榜首的广东省高层格局如何呢?广东省保监局独家向本报提供的统计数据表明,前四个月,广东寿险市场共实现总保费286.5亿,同比增长98.46%.在如此高速增长的喜人形势下,市场各主体市场份额却升降明显。中资公司总体份额大大提升,中资寿险公司合计抢占90.52%的市场份额,较去年底上升逾10个百分点。中资公司扩张的市场份额无疑是从外资手中成功夺取而来。
个险市场中资险企转强
如果是整体市场份额因涉及业务结构而不足以说明中外资保险公司竞争力的消长,最能体现寿险公司市场持续竞争力的个人新单保费收入便是最好的例证。在中资寿险公司整体市场份额上升之际,其个人新单保费增幅是否逊于外资公司呢?抑或相反?
广东保监局最新统计数字显示,前四个月,即便市场公认的最体现寿险公司持续竞争力的个人寿险业务,外资市场份额亦呈现集体下滑态势。友邦和信诚个人寿险保费收入尽管仍位列前五名,但其此项业务的市场份额已从分别从去年底10.51%和5.21%降至四月底的7.29%和3.69%.
在中外资市场格局突变之际,中外资双方最为典型的两家公司:中国人寿和友邦保险更是成为市场热议的话题。中国人寿广东省分公司整体市场份额和个险市场份额在前四个月均一举重夺逾半壁江山,而友邦广东分公司则的整体市场份额和个险市场份额则均较去年底明显下降,其业务甚至逆大势而负增长!
原因
市场变化or策略落伍
中外资寿险公司如此在短期内市场格局大变,是正常的市场此消彼长抑或事出必然?是内生力量推动抑或纯外部市场因素促动?记者为此采访了监管部门、广东省保险行业协会、学界及相关各方业内人士。
省保险行业协会会长郑冬:
受市场和内在因素影响
南方都市报(以下简称"南都"):广东保监局最新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4月,广东寿险市场上,中资寿险公司的市场份额集体提升,而外资寿险公司的市场份额却持续下滑。此现象一反2004年保险业最初全面开放后的中、外资保险业市场份额此消彼长的态势。你认为,造成这种态势的原因是什么?
郑冬:广东保险市场今年是一个高速增长年。广东省今年前四个月保费收入同比翻番。与此同时,各家公司之间的差异亦在拉大。中外资寿险公司采用不同的产品策略是造成市场份额出现不同的变化。以中国人寿、新华为主要代表的中资公司一直以来都是以主推收益性较为稳定的分红产品作为公司的长期发展策略,而外资公司多以主推投连产品为主。去年全年随着资本市场环境向好,投连险销售迎来了黄金时期,外资公司也依托投连产品的热卖大幅度抢占市场份额。而今年以来,在当前资本市场波动较大的整体环境下,投资回报相对更加稳定的分红和万能险市场需求更为旺盛。以广东省银保渠道数据为例,前四个月,投连产品保费收入从1月份的11.9亿逐步萎缩到4月份单月的3.6亿元,而收益性更为稳定的分红产品则从1月份的10亿上涨至4月份单月的21.6亿,其中3月份更是达到了近30亿的规模。分红险的回暖带动了中资公司的市场份额稳步回升。
南都:这种态势仅仅是因为产品策略不同的中外资公司遭遇的市场环境变化?为何外资公司在保险业全面开放初期呈攻城略地之势?
郑冬:新公司在进驻新市场时往往采用较为激进的市场竞争策略。广东是很多外资寿险公司设立机构的首选之地,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是必然的趋势。为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部分外资公司在进驻中国市场时多采取了较为激进的市场竞争策略,因此在短期内市场份额上升很快。一旦外部环境出现变化,如今年以来出现的资本市场的波动,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欠缺;人力和长期缴费业务发展上的不足就逐步显现出来,市场份额的滑坡也就成为必然。中资公司毕竟销售网络发达,队伍发展也较平稳。
广东保监局:
中资网点优势显现
广东保监局局长黄洪认为,出现这种态势很正常,因为每家公司的策略不同。外资公司之所以份额下降,是因为它们在进行结构调整。
该局有关部门负责人在认同郑冬关于"产品策略遭遇市场环境变化"的观点外,还认为,中资公司充分发挥网点优势,加大了银保渠道的投入,而且保险代理人可能跟银行代理相结合操作,促进了业务增长。前年和去年,投连险一度是外资公司保费收入的显著增长点。但去年下半年到今年,泰康、平安等中资公司也开发投连产品,并迅速扩大了市场占有率。在中资公司的后发优势竞争下,外资公司有所不敌。
中大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主任申曙光:
外资未及时调整策略
中山大学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主任申曙光也认为,产品结构问题是外资保险公司今年以来不敌中资的主要原因。此人士称,今年股市动荡,中资公司抓住稳健理财的趋势大推分红险、投连险,无论渠道还是产品设计都有很大投入;而外资公司却没有能及时跟进。
■后市
中资寿险公司反攻势头是否能得以持续?外资公司市场份额是否将持续萎缩?
广东省保险行业协会会长郑冬:向长期缴费业务转变
整个寿险行业增长趋势不会改变。广东的寿险市场刚刚进入起步阶段,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前五个月,广东寿险行业高速增长主要是靠银保业务带动的,几家主要的中资寿险公司的规模保费指标基本接近完成或者已经完成年度预算指标,下半年会将更多的精力放到发展期交业务上。而外资公司由于市场份额降低,下半年也必然会加大业务推动的力度。下半年广东寿险行业将在维持一定增速的情况下,由短期缴费业务逐渐向长期缴费业务发展。(谢艳霞辛灵)
保险公司尤其是中资寿险公司要参与市场化的竞争,另一方面也肩负金融业稳定健康发展的使命,这就要求中资公司不能采取冒进的发展方式,但慎重不等于保守,根据市场的变化,中资保险公司也会适当调整产品策略,推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
中央财经大学保险系主任郝演苏:中资险企主导是必然
中央财经大学保险系主任郝演苏认为,中资保险公司牢占主导地位是必然的,也是长期趋势。在主权特色明显的国家,因立足本地且迅速学习外资公司的先进之处,国有金融机构必然可以在市场占据主导,无惧外资并长足发展。
他进一步分析认为,外资保险公司受制于网点少及盈利的严格要求,只能在中国做"专卖店"。"专卖店"有两个特色,一是针对高端人群,二是产品相对单一。外资寿险公司扎堆做投连险产品以及重视银保渠道,就是个明显的例子。受益于资本市场的繁荣,去年及前年外资寿险公司业绩出现较大增长,他认为很正常。这也跟其本身基数较小有关。今年资本市场温度下降,直接导致了外资寿险增长放缓甚至出现倒跌。
而中资保险公司则如"超市",产品种类以及覆盖人群广泛,业绩增长稳定。中资保险公司今年在网点众多的基础上,尤其加大了银保渠道的投入,销售分红型产品,较大地促进了业绩增长。
中资保险公司更拥有先天优势,外资公司后天受限。中资保险公司立足本土,网点众多,且其股东在政府的资源丰富,可帮助增加大保单。外资寿险公司里,除友邦独资外,其余均为合资公司,而合资公司因股权基本对半,造成内耗,给管理和经营带来根本问题。此外,保险业开放后,中资保险公司在管理、渠道以及产品等各方面都迅速不断地学习借鉴外资公司的先进之处,提升很快。"不仅保险业,金融业的趋势也将如此。"
国寿广东分公司负责人:有信心稳定增长
面对外资公司的竞争,中资寿险公司,特别是中国人寿,是非常有信心保持稳定增长态势的。我们将会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策略,保持绝对领先的市场优势,并同时加大个险期交业务的发展。
友邦保险中国区相关负责人:产品策略调整导致规模下降
友邦保险中国区有关负责人:一季度公司保费规模同比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产品策略调整。为了促进银保渠道业务的长期健康发展,公司一季度对银保业务模式进行了较大规模的调整,力图使公司与银行的合作更趋多元化,从而避免对单一合作模式以及单一产品的过度依赖。此外,2007年四季度以来,由于国内资本市场波动,使投资类产品的销售受到一定影响。在保费结构上,新单保费收入中的期交保费占比已从去年同期大幅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