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安徽保监局把统计作为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夯实基础、突出重点、强化应用,切实解决行业存在的统计制度不健全、数据质量不高、审核流程不完善等问题,提高统计水平,提升监管效率,促进科学发展。
夯实基础,建立健全统计工作机制。结合《保险统计管理规定》要求,建立统计制度和组织架构,组织全行业清理修订内部统计制度,使其更符合监管要求;建立统计数据报送领导责任制,落实领导班组成员分管制度,完善审核流程,做到层层负责,确保统计数据真实完整;建立考评监督机制,定期组织保险公司开展统计工作自查自纠,全面整改存在问题,并结合市场实际,开展统计现场检查,对公司统计工作进行考评通报,及时发现与控制风险。
突出重点,加强非现场监管工作水平。构建“四位一体”的非现场监管分析体系。开展地区分类监管指标监测,对全省各地市保险市场的风险等级、主要风险进行定量分析和综合评价;开展偿付能力监管,通过SPSS统计软件建立数据模型,对辖区内保险机构偿付能力和现金流状况进行定量评估;开展异动指标监测,对辖区内地市级以上保险公司分支机构的费用率、赔付率、费率指标进行季度监测;开展监管效能指标评价,对安徽保险业发展指标的历史纵向比较以及与全国水平的横向比较。
强化应用,全面整合行业统计数据。依托保险统计信息系统,通过公司报送统计数据,全面整合行业数据,开展保险资源绿色开发工作,目前已完成对车险、农险、企财险等险种全省和各地市可保资源以及保险承保面、保费渗透率的测算,编印《安徽省财产保险资源绿色开发研究报告》。
经过努力,安徽保险业统计工作体系已经基本形成,取得了初步成效,发挥了较好作用。通过不定期开展培训、加强监督检查、严肃查处违法行为等方式,增强了保险公司和统计人员依法统计的责任感,提升了行业对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规范了统计报送行为,确保数据真实准确,维护了统计工作的严肃性和权威性。通过非现场监管,有效服务现场检查,提升监管工作效率。
地区分类监管为科学确定现场检查、派驻监管重点对象,合理调配资源,提供参考依据;偿付能力监管,运用统计手段及时科学地防范保险业系统性风险;异动指标监测,及时发现基层保险机构在规范经营方面存在的主要风险点;监管效能评价,及时总结经验、改进不足,为进一步明晰监管导向、提升监管水平提供参照。通过整合行业统计数据,全面调研安徽省可保资源现状,掌握了解全省和各地市保险市场发展现状和可承保空间,指导保险机构有序设立分支机构,合理开发保险资源,为安徽保险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