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中国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进程中,不同地区的保险业呈现出各自特点,正所谓“一省一特色”、“一区一特色”、“一市一特色”。为此,本报开设“区域保险亮点”栏目,持续关注各地保险业特色创新之举。
5月19日,一场暴雨袭击福建省龙岩市,位于龙岩市新罗区东肖镇的梅花山蔬菜种植基地的20多亩露天蔬菜受损。这个蔬菜种植基地以种植水叶菜为主,供应给龙岩市城区居民和当地一些幼儿园。
不过,梅花山蔬菜种植基地的负责人饶衍鹏对此并不太担心,梅花山蔬菜种植基地是龙岩市“三农”综合保险的最早一批投保客户。暴雨后的第二天,人保财险龙岩市分公司的查勘员就到现场查勘,理赔工作正在进行。“龙岩的自然灾害较多,蔬菜种植基地几乎每年都会受灾。农业保险的补偿功能对灾后恢复再生产有很大的作用。”饶衍鹏说。
事实上,不仅是种植的蔬菜,这个蔬菜种植基地的工作人员、农机器械等都投保了人保财险的“三农”综合保险。这个被誉为“龙岩模式”的“三农”综合保险发展至今,其囊括险种已经增至19项,涵盖农村人身、财产、医疗等多方面的保障,为农业生产生活建立起一道全天候立体保障网。
龙岩市“三农”综合保险为强化“粮、地、人”的风险保障提供了很好的路径,也成为福建保险业服务城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
在我国逐步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中,作为“经济助推器”“社会稳定器”的保险业为社会提供的风险保障也在逐年增强。以福建为例,截至2012年末,福建省城镇化率为59.6%,高于全国7个百分点,并以每年1.5个百分点左右的速度上升。2012年,福建全省累计实现保费收入385亿元,同比增长9.8%。保险深度为2.3%,保险密度为1140元。为全省各类风险赔付支出累计120亿元,同比增长17.2%。
农险夯实城镇化发展农业基础
在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中,尤其是县域城镇化中,农业保险正在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新型城镇化必须和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要保住耕地红线,保障粮食安全,保护农民利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当选之后的记者会上曾如是说。他提出的“三保”原则,简而言之,就是要解决好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粮、地、人”三件事。
提及福建的农业保险,不得不提及台湾海峡西岸的龙岩市。这个面积不足两万平方公里的闽西革命老区酝酿了福建省乃至全国农险发展的多个第一。
2006年3月,龙岩市在全国率先推出全市农房统保,使全市农民的房屋财产有了保障,并促进了全省农房的统保进程;2006年9月,龙岩市在全国率先推出农村人口自然灾害公众责任统保,为自然灾害造成的农民人身伤亡提供保障;2009年5月,龙岩市下属古田镇在全国率先启动“三农”综合保险示范区建设,为农村立体保障网的建设迈出坚实一步……
作为常年在龙岩市打工的“新市民”,家住龙岩市五龙村的廖厚生向记者细数了自己和家里的投保情况。除了新农合外,他还投保了“三农”综合保险里的务工农民小额保险、农村住房统保、自然灾害公众责任保险,他家中种植的农田也投保了相应的农业保险。
去年7月,廖厚生家里的房子由于电线老化起火,好在当时全家人都在医院照顾生病的父亲,没有人员伤亡。廖厚生说,回家后看到父亲给兄弟俩盖的两套房烧得只剩下一间黑乎乎的小屋,“当时心里真是难受”。但没想到,15天后,保险公司送来了1.9万元农房保险赔款,“这让我们全家都十分感动”。
“龙岩地处山区,因山水纵横而导致自然灾害多发,迫切需要‘用得着、买得起’的保障。”人保财险龙岩市分公司总经理陈贺说,“龙岩市政策性农业保险较好地融合了政府与市场两种机制作用,建立了‘政府搭台、公司运作’的联动合作机制,实现了行政系统、涉农系统与人保系统的有效对接,大大提高了农村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
“政府的支持是龙岩市政策性农业保险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从福建全省的情况来看也是如此。”福建保监局局长王小平说,“福建省的政策性农险工作至今已经连续开展7年。经营区域覆盖福建全省,其中农房保险参保率达100%,森林、水稻、渔业保险投保率均达到80%以上,特别是森林综合险投保率,为全国试点省份最高。”
中国人民大学城市规划与管理系主任叶裕民日前指出,在城市化过程中,农村、农业的稳定和现代化,和其它的现代产业一样,都存在风险的问题。为了防范风险和降低风险成本,农业保险制度显得尤为重要。伴随着城镇化过程中农村人口向城市的大量迁徙,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风险也在发生转变。夯实农业基础成为保险业服务城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保合一化解城乡二元结构
有人把农村居民向城市迁移的城市化描述为追逐“城市之光”的过程。所谓的“城市之光”并非仅指城市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还指城市所能提供的更好的、更充分的基本公共服务及社会保障。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必然推进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移,打破基本社保制度呈现分割和不同群体存在差异的局面,实施无差别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社会医疗保险方面,促进医保服务的均等化,既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必须要打破的藩篱,也是保险介入城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的‘三保合一’是趋势,也是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手段之一。”王小平说。
在我国,尽管目前“三保合一”仍在探索,但“两保合一”已经在全国很多地方得以实践。在福建晋江,由太平洋寿险经办的新农合“晋江模式”,早在2005年就已经实现了新农合与城居保的并轨。
“晋江市农民与城市居民在收入差距较小,成为‘两保合一’得以实施的重要原因。”晋江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服务中心负责人戴金钹介绍,“从2006年4月至2012年年底近7年的时间里,晋江新农合参合率从2006年的80.78%提高到2012年的99.99%,2013年有望达到100%。”
值得关注的是,福建晋江的新农合还会将外来务工人员纳入其中。根据《晋江市2013年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管理办法》,除晋江市户籍的居民外,持有《晋江市居住证》且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没有享受公费医疗等其他社会医疗保障的城乡居民均可参加新农合。与本市居民相同,外来人员个人缴费标准也是70元/人,余额由晋江市本级财政补足。
王小平介绍,从福建全省来看,2012年福建省保险公司以受托管理方式参与了9个县(市)新农合试点工作,共为424万农民提供服务,管理新农合基金12.8亿元。
据悉,除了新农合外,福建省城镇职工补充医疗保险已经运作12年,已开办四轮,第五轮招投标工作正在陆续实施,参保人数达到380万人,已覆盖除莆田外的所有地市;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方面,2012年承保了1个地级市全辖(龙岩)和10个县(区)的城乡居民大病保险业务,参保人员约104万人;2013年承保了1个地级市全辖(漳州)新农合大病保险和7个县(区)的城乡居民大病保险业务,参保人员约421万人。
“由政府购买保险服务将成为常态,保险业正在社会保障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王小平说。
30亿元险资投向福建基础设施
城镇化进程中必将带来城际交通网建设、城市更新改造、小城镇基础设施的改造,长期的保险资金可以弥补城镇化过程中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缺口,同时也为保险资金找到稳定的配置标的。
2012年10月,福建省政府发布的《福建省关于积极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十二条措施》中提出,要吸引民间资本、保险资金、股权投资基金通过BOT、BT、项目融资等方式参与城镇建设和经营。
福建省政府在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上的资金需求,与保险资金的投资需求一拍即合。据悉,仅2012年,便有30亿元的保险资金参与到福建省的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中。
2012年4月,泰康资产获准设立“泰康——国电福建电力债权投资计划”,募集资金15亿元,投资于国电福建电力有限公司下属国电福州江阴电厂2×600MW工程和国电福建南埔电厂热电联产工程,是泰康资产公司向非上市公司成功投资的首个案例。
2012年7月12日,人保资产发起的“人保——向莆铁路债权投资计划”正式启动,该债权项目总规模15亿元。除人保外,该债权计划中还不乏中再集团、平安人寿、华泰集团、中荷人寿等保险公司的身影。
除此上述已经启动的债权计划外,2012年12月,福建省政府与平安集团签署合作协议,平安集团将把在福建省内吸收的保险资金,按照适当比例投资福建省基础设施建设。据悉,近期中国人寿集团也在酝酿在福建加大资金投资力度。
保险将助力民营企业发展
“城镇化是内需最大的潜力所在。”新型城镇化不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积扩展,而是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由“乡”到“城”的转变,而这其中,保险业都能从中探求机遇。
近年来,福建城镇化发展较快,初步形成了以福州、厦门、泉州等城市为龙头,其余设区城市为中坚,县级城市为骨干,小城镇为基础的城镇网络体系。福建省政府从2010年开始共选择2批次43个重点小城镇开展综合改革建设试点,实行相关财政优惠政策。
针对福建省43个试点小城镇,截至2011年年末,福建保险业约有100家左右的保险机构入驻,支持了小城镇改革发展。王小平表示,未来福建保险业将充分利用试点小城镇的金融优惠政策,鼓励保险机构在试点小城镇延伸服务网点,并加快推进产品和服务创新,鼓励保险公司根据试点小城镇的各自特点,培育保险消费的增长点,探索新的保险服务方式。同时,探索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并加强与其它金融机构的合作,做好配套金融服务工作,加大对试点镇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的保险服务支持。
王小平同时表示,未来根据福建省民营企业多、发展较快的特点,福建保险业会有侧重地推动一些特殊险种的发展,如根据福建民营企业所占出口比重较大的特点,推动出口信用保险的发展。此外,泉州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实验区已经得到国务院的批复,福建保监局正在推动在泉州发展小额贷款保证保险、发展保单质押贷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