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是改革开放的前沿,也是保险大省。2013年8月12日,中国保监会与广东省政府在广州签订了《关于促进广东保险业加快改革创新发展的合作备忘录》。根据《合作备忘录》,中国保监会和广东省政府将在十个方面密切合作,进一步发挥保险在现代金融、社会保障、灾害救助、社会风险管理和农业生产保障等五大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为广东经济社会提供风险保障和服务支持。由此,《中国保险报》特别推出“广东保险业改革创新系列报道”。“深化粤港澳保险合作创新”是《合作备忘录》所含十个方面的内容之一,这也是本次系列报道第一篇的主题。
在广东各地街头,经常可以看到悬挂一黑一黄两个牌照的车辆,这类车可以自由往返于粤港或粤澳,被称为粤港、粤澳两地车。据了解,目前拥有粤港、粤澳两地车牌照的车辆已超过7万辆。随着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的不断推进,跨境车辆每年还在递增。而在我国其他一些边境地区,双牌照制度也有所动作,如广西桂林到越南河内的双牌照出入境已经开始实行,山东与韩国也即将试行双牌照制度。
对于跨境保险合作来说,上述跨境车辆的保险安排问题,由于涉及投保人数多,影响企业数量广,受到了保险业界及社会公众的关注。2012年,广东省政府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联合编制了《推动率先基本实现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规划纲要(2012-2014年)》,跨境保险合作与安排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而在前不久,保监会与广东省政府签署的《关于促进广东保险业加快改革创新发展的合作备忘录》中,也特别强调要深化粤港澳保险合作创新。
在当前国内保险业力推改革创新的大环境下,如何实现三地跨境车辆保险安排的融合,为这些跨境车辆提供更加便利的保险服务,也为其他试行双牌照制度的地区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就成为一直处于改革前沿的广东保险业的又一个创新课题。
两地车需要两地保
“挂上双牌照之后,往来内地是方便了,但是车险就是个麻烦事。明明就是一辆车,还要上个双保险!”来自香港的朱先生在广东有几家工厂,每周都会往来广东好几次。虽然车辆一直都是公司的人负责打理,但是谈起车的保险,作为商人的他还是有些抱怨。
据了解,早在2006年,保监会就专门批准了“粤港(粤澳)两地车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基础费率表”。其中,针对营业客车、营业货车和特种车辆的保险费率有了明显下浮。随后,人保财险、平安产险、华泰财险、中银保险等保险公司纷纷制定了粤港、粤澳两地车区域扩展条款,将机动车辆保险责任扩展至香港特别行政区或澳门特别行政区,为跨境车辆提供更为充分的保险保障。
记者从平安产险广东分公司了解到,从2000年初开展两地车保险业务以来,主要由平安产险珠海支公司承保,年保费规模在250万元左右。虽然两地车在内地出险情况较少,赔付率约为20%,但是随着粤港澳三地融合度的不断提高,一些不便还是逐渐显现。
“各保险公司对粤港(粤澳)两地车的保险产品创新还是不够。”据广东保监局新闻发言人、统研处处长朱伟忠介绍,目前大部分保险公司都只是在车辆损失险等上实现了保障区域扩展至港澳,只有平安产险、中华财险进一步扩大到商业第三者责任保险。
但是,即使保险责任能够扩展,由于交强险、商业第三者责任险的保险金额远远低于港澳地区,无法满足两地车主的保障需求,并且每次赔偿还实行20%的免赔率或2万元人民币的免赔额,以高者为准。
而对于香港保险公司来说,其车险保障责任根据现行的法律规定不能扩展到内地。这样一来,粤港(粤澳)两地车主不得不在粤港两地保险公司为同一辆车分别购买两张车险保单,无论是投保还是理赔,都要找不同的保险公司。不仅如此,由于两地车市场的封闭,保费一直居高不下,投保人也难以享受与普通车同等的优惠。
一张保单保两地
今年底,珠海横琴新区将允许澳门牌照交通运输工具从澳门进出横琴,方便港澳人士在横琴就业、居住和往来。对于澳门牌照的机动车辆,跨境进入横琴区域是否需要投保交强险?如何投保?出险后如何保障?这些问题都亟须解决。
“在去年7月香港回归祖国15周年之际,中央公布了39项加强内地与香港合作的政策措施,其中提到,‘加强粤港在保险产品研发、业务经营和运作管理等方面的合作,探索粤港保险业协同为跨境出险的客户提供查勘、救援、理赔等后续服务’,这就为我们解决跨境机动车辆保险安排上指明了方向。”朱伟忠表示,正是基于这个思路,才推出“一张保单保两地”的设想来解决跨境机动车辆的保险问题。
所谓“一张保单保两地”,就是由粤港、粤澳两地保险公司共同合作开发一个保险产品,在保单上载明粤港、粤澳的承保公司名称、条款说明、责任限额、保障范围等事项。同时,在精算的基础上,实收的签单保费由合作的保险公司根据承担的风险进行内部分拆,粤港、粤澳保险公司各自计入相应的保费收入,同时承担各自的赔偿责任。这样,投保人可以按就近方便的原则,自主决定在粤港、粤澳等地保险公司进行投保,用一张保单涵盖两地的保险责任。
据介绍,对于“一张保单保两地”的产品设计,目前主要有两种考虑。一种是“二合一”保险产品,整合内地交强险、港澳的车险条款,其条款与原来的法定保险相同,合并在一张保单上,保费分拆给内地的保险公司和港澳的保险公司,各自承保其辖区的风险责任。第二种是“三合一”保险产品。整合内地交强险、商业车险和港澳的车险条款。其中,内地交强险和港澳的车险条款不变,内地商业车险条款报保监会审批后实施。
难题还需突破
“相比于保险产品的设计来说,‘一张保单保两地’涉及粤港澳三地的保险公司、保险产品、保险保障以及法律制度,还是有很多的复杂问题。”一知情人士对记者表示,尽快双方合作的意愿比较强烈,“一张保单保两地”的设想也得到粤港澳三地保险监管高层的认可,但产品落地还有一些现实问题要解决。
据介绍,虽然三地的机动车辆保险(内地的交强险、港澳的第三者责任险)都是强制保险,但具体规定差异很大。如内地的机动车在道路交通事故中有责任的分项赔偿限额分别为死亡伤残11万元、医疗费用1万元、财产损失2000元,保费是950元。而香港和澳门的赔偿限额则比内地高很多,具体保费不作规定,由保险公司根据实际经营情况自行定价,一般在1000元左右。同时,内地、澳门的司法体系是大陆法,香港的司法体系是判例法,这也在司法上给责任认定带来了不确定因素。
此外,粤港澳三地在机动车辆类型、维修工时费和配件费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缺乏相关数据,难以管控风险,也给发展跨境车损险带来了较大困难。
与此同时,保费赔款的分拆也有一定难度。“由于缺乏以往的精算数据,合作的粤港、粤澳保险公司在保费、赔款分拆方案的设计上需要深入探索,边试验、边总结、边完善,彼此建立互信互惠的机制。”朱伟忠对记者表示,正是基于这些实际问题,才提出了三步走的想法:第一步先由在粤港、粤澳两地都有机构的保险公司试点。如太平、中银等保险公司设计开发一张保单,在其内部的粤港、粤澳机构中进行保费、赔款分拆,试点区域放在珠海的横琴。第二步是扩大到所有保险公司。由港澳的保险公司(在内地未设有机构)与内地的保险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共同推出保险产品,为横琴的跨境车提供保险解决方案。第三步是扩大到广东全省(含深圳)的范围,用一张保单解决跨境机动车辆的保险保障问题。
对此,平安产险广东分公司相关业务负责人也建议,长期如要实现“一张保单保两地”,需要两地的监管部门牵头联系两地的司法部门,解决两地因赔偿标准不一致带来的司法问题,制定明确统一的司法解释,再结合此类业务的风险状况,通过精算调整设定统一的行业费率标准,打通条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一张保单保两地”。
而据记者了解,由于太平保险集团在香港和澳门设有专门的保险机构,并且太平澳门是当地最大的财险公司,广东保监局经过与澳门金管局和太平保险集团的沟通,初步考虑由太平集团旗下太平财险和太平澳门首先为粤澳两地牌照的机动车开发“一张保单保两地”产品。据悉,太平财险和太平澳门通过多次沟通协作,条款总则已设计完成,并已发至相关部门征求意见。现在双方正在就条款细节进行研究,并理顺产品操作流程。
“随着横琴新区对澳门牌照车辆开放时间的临近,多部门也在抓紧推动该项工作。而在前不久保监会与广东省政府签署的《关于促进广东保险业加快改革创新发展的合作备忘录》里,也提到了深化粤港澳保险合作创新。相信用不了多长时间,粤澳两地的车主们就能享受到‘一张保单保两地’带来的便利。”一位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