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古国,保险思想交相辉映
距今3000年前的扬子江上,水流湍急,暗礁丛生,当时在长江上行商的船帮组织,为避免货物因同载一条船致使危险集中,乃将同类或同一人的货物,分装在同一船帮的其他船只当中,以求危险分摊,减轻损失。这种“分舟运米”的办法体现了现代保险分散风险的原理,可以说是具有现代保险意义的保险雏型,是水险起源的最早实例(据英国维克多·多弗《海上保险手册》记载)。
在2500年前的春秋时期,孔子专门阐述过这样的道理:“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以三十年之通,虽有凶旱水溢,民无菜色,然后天子食日奉为乐”。他主张“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他认为一个国家必须建立应付灾害意外的后备,以为振恤救济之用。荀子提出“节用裕民,而善藏其余”、“岁虽凶败水旱,使百姓无冻馁之患”。这些可谓是中国最古老的保险思想。
历史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在公元前4500年,古埃及的石匠曾采取集体扶助办法,通过收缴会费来支付会员死亡后的丧葬费用。古希腊出现了由宗教信仰相同的人或同行业的工匠组成的团体,每月交付一定数额的会费,当参加者遭遇某种不幸时,即由该团体给予救助。古罗马军队中的士兵组织,以收取的会费作为士兵阵亡后对其遗属的抚恤费用。这些互助形式就含有人身保险的因素,是古代保险制度的萌芽。而现代形式的保险则是衍生于意大利的海上保险,它是由古代巴比伦和腓尼基的船货抵押借款思想逐渐演化而来的。
火灾保险和人身保险的起源则可以追溯到中世纪,那时的行会、同业公会等组织建立了带有互助性质的被叫做“基尔特”的民间组织,但他们并没有像海上保险那样一元化的发展起来。从16世纪开始,欧洲盛行的年金制度为人身保险的创立奠定了基础;直到17世纪后半叶,以数理计算为基础的人寿保险公司才产生。1666年伦敦发生特大火灾后,人们借鉴了海上保险的形式,创办了以承保建筑物为主的火灾保险公司。这样,到17世纪为止,海上保险、人身保险和火灾保险这三种保险形式都已经产生。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世界贸易的中心开始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了位于大西洋沿岸的英国。这一时期火灾保险发展异常迅速,以股份制为形式的保险公司大量出现,保险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在19世纪初叶,西方保险制度随海外贸易传人中国。
开放海禁,西方保险传入中国
中国与海外通商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秦汉时期,就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与世界各国互通有无。清朝立国以来,由于社会动乱,海防虚弱,从1655年起改变“通商裕国”政策,实行禁海迁界,并规定不许与外国人交易,否则将交给刑部治罪。人们即使将船只租售给洋人,也属重罪。清廷一纸全面禁海令使中国与外国的海上贸易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1683年,清朝平定台湾,东南各省疆吏请开海禁,康熙帝以开关“既可充闽粤兵饷,以免腹地省份转输之劳”,而又于“闽粤边海生民有益”,于是允许渔民造船出海,并在1685年设广东澳门、福建漳州、浙江宁波、江南云台山四榷关与外国通商。开放海禁之后,来华贸易的国家为数众多,沿海各地的商业极为兴盛,仅苏州船厂每年所造出海的船只就多至千余。对外贸易的地区和国家包括东南亚、日本、俄国、美国、英国及其他欧洲国家。据1784~1811年广州港口各国出口船只统计显示,欧美各国船只从广州一处出口者约有1304艘,年均48艘。其中,英国船762艘,约占总数的58.4%;美国船378艘,约占总数的29.0%。
18世纪中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已开始工业革命,其海外贸易日益扩张。特别是以英国东印度公司为首的西方商人,一直强烈渴望寻找机会打开中国市场。清政府开放海禁后,他们抢占先机,最早在广州建立了桥头堡。外国商人在海上运输过程中,船舶常常会遇到风浪、海盗,甚至战争的威胁。为了应付海盗、战争和变幻莫测的海上风险,商人们迫切地需要降低风险,于是,在西方已经产生了两个世纪的现代保险业进入了中国。
在清代的对外贸易中,最重要的港口首推广州。当时广州还没有保险公司,于是一些外国商人在1801年在广州组织起临时的会社组织,承保海运船只及其运载的货物。随后,一些印度加尔各答的保险机构,在广州设置了代理处,办理少量海上保险业务。
而外商在中国设立的第一家保险公司是由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商人达卫森于1805年在广州设立的“谏当保安行”,即“Canton Insurance Society”,亦称为广州保险协会或广州保险社。“谏当保安行”主要是根据英文的发音翻译过来的,其实“Canton”是当时欧美人对广州的称呼,如果按照字面意思翻译,是“广州保险会社”,这是在中国出现的第一家具有现代意义的保险公司。该行由宝顺洋行和怡和洋行轮流担任经理,公司每隔5年结算并改组一次。1835年,这两家洋行决定结束这一协定,由怡和洋行独家经营谏当保安行。
退出谏当保安行的宝顺洋行于1835年在广州创办了于仁洋面保安行,又称友宁保险行,这是外商在中国创办的第二家保险公司。由于当时广州人把英文“保险”一词读为燕梳,因而外商也按中国人的习惯,把保险公司称为燕梳公司。当时保险的业务量不是很多,外商保险公司更多的是通过洋行代理保险业务。洋行代理保险业务,不但可以随手办理货物运输保险,而且每做成一笔保险生意都能收取佣金,还可以从保费超过赔款的余额中,取得按股份分配的红利,所以洋行的保险生意很是红火。
1840年鸦片战争后,清朝被迫更大范围的开放海禁,外商可以从事贸易的口岸,从上海等沿海“五口”逐步扩展到长江中下游的“十口”。保险也跟随贸易的脚步踏上了各个口岸,从沿海进入了内地。
敞开国门的中国很快就成为欧美国家远东贸易的中心。中国各个新开港口之间的短程货运逐渐频繁,但是这一时期时局动荡,战乱的危险也在增加,商人们也在寻求保险保障,中国已经成为一个亟待开发的保险市场。在这种形势下,兼营保险业务的洋行于是自筹资金开设保险公司。英商不但在中国设立保险公司早,而且数量多,因而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垄断了中国的保险市场。面对广阔的中国保险市场,其他国家的洋行也不甘落后,纷纷设立保险公司。
19世纪60年代,美商、德商、日商洋行不仅开始代理本国保险公司的业务,而且和英商一样,开始在中国设立保险机构。他们利用各种特权,不断扩张业务领域,利用买办招揽业务,中国的保险市场被外商完全垄断。
或许达卫森本人在创办“谏当保安行”时并没有想要青史留名,但他的这个举动却揭开了中国保险业的序幕。当魏源受林则徐之托,根据林则徐在广东组织翻译的《四洲志》等资料撰写《海国图志》,介绍包括保险业在内的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时,外资保险商已经匆匆从他身边走过,开始向上海进发。
现代保险制度传人中国,对于启迪与开化国人思想也有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和独特作用。
十里洋场,造就远东保险帝国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已发展成为远东第一大都市,享有很高的国际知名度,被称作是“东方的巴黎”和“冒险家的乐园”。上海一时成为洋人们的淘金地。
1919年,27岁的美国青年史带随身携带一只小皮箱,千里迢迢来到了上海,他是众多来到中国的淘金者之一。刚来时,由于没有固定工作,穷困潦倒,一直借宿在亭子间里,仅靠辗转打工维持生活。后受加州同乡弗兰克·拉文(Frank Jay Raven)的赏识,进入拉文的银行负责保险工作。在与保险公司打交道的过程中,史带注意到,那时上海的保险业务人员不善于推销保险。并且,保险的投保对象也仅限于居住在上海的外国侨民和驻守官兵,尚未覆盖到本地居民,事实上,本地人的投保需求还是相当强烈的。因此,史带决定自己创办一家保险公司。在美丰银行老板的鼎力相助之下,史带于1919年自立门户,创立了一家只有两间房和两位职员的保险代理公司,并将其命名为美亚保险公司(AAU, American Asiatic Underwriters)。应史带之邀,恩人拉文出任美亚的一名董事。
起初,美亚主要代理一些美国保险公司的水险和火险业务,随后逐渐根据客户需要开发出形形色色的保险产品。不久,美亚保险公司就以能提供多种风险保障而小有名气。然而,命运似乎对年轻的史带格外苛刻,开业第二年,美亚承保的一些堆栈货物就发生了火灾,损失惨重。美亚还没赚到多少保费,就要赔出一大笔钱,社会上纷纷谣传美亚要赖账了。然而出人意料,史带不惜负债,迅速处理了赔款事宜,美亚“从此获得社会人士的信任,业务日有起色”。随着知名度的提高,美亚又陆续获得了一些知名火灾保险公司的独家代理权,保险业务越做越大。
史带在向当地市民推销保险时发现,由于缺乏有关中国人口的预期寿命的统计,当时的外商人寿保险公司只承保在华外侨的寿险,而不承保华人寿险。而当时上海公共租界的英籍和美籍外侨加在一起,也不过几千余人,所以寿险公司承保华人客户是必然的趋势。这时,他意识到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那就是在火灾保险和水险的基础上,向中国人推广人寿保险。因此,史带在创立美亚的两年后,又毅然决然的创建了友邦人寿保险公司(Asia Life Insurance Company),成为第一家面向中国人的外资人寿保险公司。
在上海的外国人圈中,史带因为擅长和中国人打交道而著名,在新成立的友邦人寿保险公司,他不但聘请了几位杰出的中国人加入董事会,而且员工几乎是清一色的中国人。史带善于依靠那些富有才华、深谙本地文化、知晓本地需求、有着本地关系的华人开展业务,所以友邦人寿的生意很快就扩展开来。以后,史带利用寿险公司获得的大量资金开设了友邦银行,还与英商、法商、华商合办保险公司。
1934年,美亚已经“雇有西籍职员30余人,华员约200人”,代理着20多家外商保险公司,分支机构遍布海内外,业务量占中国保险总收入的30%以上,并在上海外滩的繁华地带拥有一幢办公大楼。
在著名的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的一份投资审查报告里,称史带极有经营头脑,而且“饶有资产,信誉殊佳”,为当时人所叹服。既然上海商业储蓄银行这样的金融老大,对史带其人和美亚保险公司都赞誉有加,足以说明史带与美亚保险公司的发迹,决非是种种一夜暴富的传奇故事的简单翻版。史带只用了十几年时间就在中国创建了一个庞大的保险帝国,被人们称作“远东保险王”。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美亚总公司由上海迁至纽约。大战结束后,美亚又重返中国。1951年,美亚申请停业,撤离上海。
美亚走了,但当年的那栋大厦还在;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但后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依然保留。当1992年友邦获准重新在上海开业的时候,上海市政府同意了友邦租用该大楼的申请。1996年,友邦正式把中山东一路17号大楼更名为友邦大厦,并在里面大大地书写了三个汉字“回老家”。当时,友邦保险在美国的《纽约时报》上,也曾以“回老家”这一醒目的广告,来表述友邦的中国渊源和中国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