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保险百科全书》,中国发展出版社,魏原杰主编
2.《中国保险史》,中国金融出版社,《中国保险史》编审委员会主编
3.《招商局史》近代部分,张后铨主编
4.《中国古近代金融史》,复旦大学出版社,叶世昌、潘连贵著
5.《中国金融通史》,中国金融出版社,李飞主编
6.《上海文史资料选辑》,上海人民出版社
7.《近代上海地区方志经济史料选辑》1840~1949 ,黄苇,夏林根编
8.《上海市保险业职工运动史料》,中共上海市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主编
1927年4月,国民党在南京成立政府后,即着手控制金融。1928年11月1日,在上海建立中央银行。到1935年,国民党南京政府建立了以中央银行为核心的“四行两局”官僚资本银行体系。据1936年统计,中、中、交、农四行实际资本占全国银行资本的42%、资产总额的59%、存款的59%、发行钞票的78%、纯益的44%。从1935年开始,国民党政府的官僚银行资本大规模投入保险业,他们倚仗政治后台,凭借雄厚资本,包揽了大部分业务。解放后,国民党政府银行资本创办的保险公司被中央人民政府接管,除中国保险公司外,全部停业。
中国银行创办中国保险公司
中国银行的前身是1905年成立的户部银行﹐1908年改称大清银行﹐1912年2月5日由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批准﹐在大清银行的基础上改建为中国银行﹐履行中央银行的职能,总行设在上海。后北洋政府在北京设中国银行总行。1928年10月﹐南京国民政府改组中国银行为特许的国际汇兑银行,总管理处设在上海。解放后获准复业,总管理处迁至北京﹐成为中国人民银行的国外业务管理局。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指定其为国家特许的由中国人民银行领导的外汇专业银行。
早在1931年11月1日,中国银行就在上海独资创办了中国保险公司(后改中国产物保险公司),资本500万元,实收200万元,由中国银行总经理宋汉章任董事长,过福云任总经理,宋子文等任董事。中国保险公司初期主要经营火灾保险,兼营茧子险、银钞险,以后又把业务范围扩展到汽车险和邮包险。1933年7月设立寿险部(后改组为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增办人寿保险业务,主要险种有终身人寿保险、限期交费终身保险、储蓄保险、人身意外保险、劳工保险和雇主责任保险等。抗日战争开始后,随着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及沿海工厂的内迁,1943年,中国保险公司率先进入内地保险市场,在重庆组建了中国保险公司总管理处,先后在重庆、桂林、昆明、贵阳、成都设立机构,并利用中国银行的分支机构和人员开展保险业务。抗战胜利后,1946年,中国保险公司又将总部迁回上海。总公司位于上海四川路270号。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上海军管会金融处批准中国保险公司复业,后成为国家对外专业保险公司。
中央银行投资设立中央信托局保险部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后,上海、香港等地先后设立了一些信托公司。为了垄断信托事业,1935年10月,国民政府公布了《中央信托局章程》,由中央银行投资1000万元在上海设立中央信托局,各地设分局或代理处,主要从事储蓄、保险、保管、信托等业务,内部特设储蓄部和保险部,办理公务人员及军人储蓄、保险业务。中央信托局是中央银行的一个业务局,对外独立营业,利用特权对其他信托公司和银行信托部予以排挤,一度垄断信托业务。解放后被政府接管停业。
1935年10月1日,为了扩大资金来源,追求丰厚的保险利益和保障自身资金安全,由中央银行一次拨足资本500万元,设立中央信托局保险部。孔祥熙兼任理事长,项磬吾担任经理。除一般业务外,还开办了几项特殊保险业务,如白银保险、战时运输兵险、战时陆地兵险、盐运保险,并经营再保险业务。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后,中央信托局保险部迁往昆明,1940年又将总公司迁往重庆,受政府委托举办了战争险。1941年3月,中央信托局将保险部寿险办事处扩充改组为人寿保险处,投资1000万元,主要办理免检的国民寿险、储蓄寿险、终身寿险、公务人员团体寿险、厂矿职工团体保险、养老年金以及人寿再保险等业务。原保险部则更名为产物保险处,主要办理再保险和战时兵险业务。1946年5月,中央信托局产物保险处和人寿保险处随中央信托局总局迁回上海,主要办理政府各机关投保的运输险。解放后被政府接管停业。
中国农民银行设立中国农业保险公司
1930年12月到1931年7月,蒋介石连续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了三次反革命“围剿”,均遭失败。为了准备第四次反革命“围剿”,稳定在农村的统治,遂决定成立豫鄂皖赣四省农民银行。并于1932年11月先行设立农村金融救济处,以解燃眉之急。第四次反革命“围剿”失败后,为发动第五次反革命“围剿”,1933年4月,在农村金融救济处的基础上,成立四省农民银行,总行设于汉口。1935年6月4日,国民政府公布了《中国农民银行条例》,将原四省农民银行正式改组为中国农民银行。解放后被政府接管停业。
中国农民银行在投资保险业之前就代理中央信托局的保险业务,其基本业务除农业贷款保险外,主要是争取农本局的保险业务。1943年3月,中国农民银行在重庆投资建立中国农业特种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为顾愈群。1947年更名为中国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公司成立后,除独家承办农本局投保的业务之外,还承办了盐载保险和茧钞保险。对家畜保险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重庆北培小面积试办了一些耕牛和猪的保险。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随中国农民银行迁沪,业务主要是独家经营的茧钞保险。解放后被政府接管停业。
交通银行创办太平洋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交通银行成立于1908年3月4日。当时是清朝邮传部奏准设立于北京的一家官商合办银行。初期设行宗旨主要是为航运﹑铁路﹑电信﹑邮政等交通事业服务。中华民国时期﹐受政府委托分理国家金库,办理国外款项,发行兑换券,经办国内外汇兑及一般银行业务。1928年,国民党政府修改了交通银行章程,规定其为发展全国实业的银行,总管理处由北平迁至上海。1935年,股本额扩充到官三商二。从此,交通银行也成了南京国民政府国家垄断资本金融体系中的重要一员。
全国解放前夕,交通银行已在国内设有12家分行、180个办事处,全行职工达3414人。 解放后,获准复业,并改造成为中国人民银行领导下的为国家基本建设投资拨款的专业银行。
1943年12月8日,交通银行在重庆创办太平洋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交通银行行长钱新之任总经理,公司的领导成员大部分由交通银行派员担任,该公司实际上成为交通银行的附属机构。太平洋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后即在昆明、贵阳、西安、兰州、成都等地设立分支机构,办公地方设在交通银行里,经理一般由交通银行经理兼任。业务来源主要是交通银行的投资、押汇、放款、财产等。1945年抗战胜利后总部迁回上海,总公司位于上海四川路261号,在南京、杭州、长沙、汉口、广州、福州、西安、重庆、天津、青岛、潘阳、长春、香港设有分公司,各地交通银行代理其保险业务。解放后被政府接管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