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商最先登上被列入五口通商的天津口岸。伴随着英商贸易在天津的发展,现在保险业在天津萌生。与全国其它各地保险业的历史一样,洋行是保险业最初的载体。1864年怡和洋行在天津设立的分行,代理保险业务。仁记洋行除代理保险业务外,还兼作保险公证。
最早在天津专营保险业务的是英国于仁洋面保安行,它于1845年在天津设立分支机构。
到1990年,天津的保险公司已达11家,被代理的保险公司达52家。从事保险代理业务的洋行有:法商立兴洋行,中法银公司,日商三井洋行等。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天津,天津租界增至九国,各国商人蜂拥而至。天津人民不仅保险意识日渐提高,而且认识到外商控制中国保险业是利权外溢,于是大力发展民族保险业。从1907年开始组织保险会,防险会和保险公司。上海华商也纷纷来天津设立分公司或代理处。天津保险市场日益活跃的同时,也出现了“奸商亏累,贪图保险赔偿,生出种种纠葛”的现象。为制止不良现象的继续蔓延,刘锡彤等人拟定了对被保险人管理的九条办法。直隶全省巡警道在次基础上又增加了三条对保险人管理的内容,照会天津商会施行。它成为天津最早出现的保险业的法规资料。
在民族保险业兴盛的同时,洋行对保险业务的代理仍占有绝对的优势地位。主要有:博望保险行、永兴洋行。百利洋行等30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