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注):今日恰逢西方节日,隆重推荐这对保险伉俪,他们的保险人生是怎样炼成的——
1952年7月金展与段淑英结婚照
金展与段淑英旅游中合影
1956年7月人民保险公司闻喜县保险支公司员工合影(后排左二为文中主人公金展)
段淑英老人于2010年9月因病辞世,在追悼会上得知两位老人的经历,笔者开始采写金展老人,并得知另外几位新中国第一代保险人的珍贵资料,笔者开始尝试写一组稿件,同时也相信这是中国保险人传承历史,不忘前辈的最好口碑。本人已经收藏了大量民国保险单和新中国50年代的保险单与保险资料,挖掘和整理应该是笔者的一点想法和义务吧!
人物档案
金展,1932年9月20日出生。
1951年1月至1954年2月任职于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山西省运城地区中心支公司;
1954年2月至1958年10月任职于中国人民保险公司闻喜支公司;
1991年12月退休。
段淑英,1933年5月27日出生。
1951年3月至1953年11月任职于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运城地区中心支公司;
1980年11月至1988年10月任职于闻喜县农行;
1988年10月退休;
2010年9月10日辞世。
金展,1951年进入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运城分公司工作。
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笔者在一个普通的小院里,见到了这位已经79岁的金展老人,他身体硬朗,嗓音洪亮,两杯清茶之后拉开了“话匣子”。
1950年在阳泉当教员的金展被抽调到了山西行政干校,有幸成为保险公司骨干人员培训班的一员,学习3个月后的年底,他被分回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运城分公司工作,当时全公司仅几个人。1951年1月,他正式进入督导股工作,被聘为代股长,督导全区的保险业务工作。那时候整个社会对保险都很陌生,他做外勤,跑业务,做督导,都是慢慢摸索,因为没有先例可以学,工作不分昼夜,也从不计较,要问当年是咋过来的,金展告诉我:“路一条,就是只知道完成任务,从不知道什么叫困难。”当时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县上合作社的财产一律纳入强制保险,由政务院颁布法令强制投保,农险主要是农作物和牲畜保险。全运城地区17个县,就靠几个人督导。垣曲、平陆、芮城、永济地处中条山区。他经常独自一人或与督导股的同志冒寒风顶烈日,汗流浃背地跋涉在田间小道上,下乡进行检查督导。在单位的几年时间,80%在农村,17个县几百个自然村几乎跑了个遍,不少山庄、窝铺都留下了他的足迹。由于当时交通不便,根本下乡没车子,冬天走几十里山路是家常便饭,工作再苦再累,金展毫无怨言。他作风正派,工作认真踏实,一是一,二是二,由于他做事认真,爱岗敬业,多次受到奖励。
1952年,金展去垣曲县督导保险业务,垣曲是个山区县,当时没有开通公路,从运城坐火车到闻喜县的东镇站下车,然后就开始步行,两天才能到。第一天先步行到达深山,在一个叫黄岭关的地方,有几间茅草搭成的小旅店,住上一晚,第二天接着走,顺着山上的羊肠小道,由于荒无人烟,山风吹过,树枝婆娑,加上山林中不时传来的怪叫声,令人毛骨悚然。经常是头皮发麻,头发竖立,尽管手里拄着根棍子,但心里总是不由的害怕。走累了,坐下来拧开自带的水壶喝口水,饿了啃着自带的馒头。回来的路上,买上一挎包花生,走一路吃一路,打发寂寞的赶路时间。去一次垣曲下乡真不容易,而今闻垣高速开通,用不了一小时。
1953年,金展在河津县一个村督导牲畜保险,得知这样一件事:一位社员的骡子得疾病死了,他参加了保险,保险费交在村里的代办干部手里,由于代办员事情多,加之当时交通不便,收上十来家的保费才给运城交一回,一报案,保险公司发现没档案,拒赔。保户意见很大,认为保险费已交,代办员代表保险公司,凭什么不赔;代办员意见也很大,替公司收了钱,老百姓出险了,不赔,我的工作怎么做?父老乡亲都得罪了;群众意见也很大,入了保险不赔,保险公司说话不算数? 金展了解清楚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后,主动和县支公司的文经理沟通,老百姓的牲畜的确是疾病死亡,加上保费也即时交到了代办员手中,确实我们应赔。后来这个案子理赔了,效果挺好,代办员工作积极性更高,群众自愿入保热情高涨,当时这个村80%的牲畜都投保了,这对当时全区的牲畜保险发展起了示范效应。
后来的一天,从省城太原分配来8位20岁左右的年轻人,其中有两位女同志,一位叫段淑英。他们的到来,使公司面貌焕然一新。大家同住在单位,吃在单位,集体生活,朝夕相处,白天各自办公,早晚一块学习,快乐无忧,情同手足。接着公司展开的审干运动,大家在一起学文件,谈认识,填自传,讲阅历,也是大家相互间有了更多的了解。金展此时也萌发了爱情的种子,喜欢上了单位那位扎辫子的姑娘段淑英。同在一个单位,加上共同的爱好,两人深深地相爱了,节假日,盐湖畔,田边堰下,留下了他俩亲密相偎的影子。
经过一年多的恋爱,他俩于1952年7月12日幸福地结合在一起。没有彩礼,没有嫁妆,不定亲不过礼,新事新办,婚礼也非常简单,双方父母和亲人没有一人参加,只有本单位的同事,既不骑马,也不坐轿,没有迎亲这套程序,婚礼在单位后院举行,挂了一块大幕布,贴上毛主席和朱总司令的彩像,在几个同事的敲锣打鼓声中,证婚人、主持人、主婚人和全体人员各就各位,当他俩胸带大红花入场时,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祝贺。在集体向毛主席和朱总司令像三鞠躬后,地区人行党总支委员伊树熏同志作为证婚人讲话,并宣读结婚证书。接着是主婚人、公司副经理黄文楷和会计股长邓沂分别讲话。最后全体同志合影留念,礼毕后已近中午12时,大家就地参加了婚宴。婚宴由金展出钱,大约花费了30元,单位厨师炖了一大锅猪肉粉条的烩菜,每人一份。洞房是他俩在离机关不远的阜巷租了两间小民房,房墙贴上同志们赠送的红绿纸写满的祝贺辞,房内除了一张木板床外,没有其他家具,床上的铺盖都是他俩的旧被褥,只有床面上铺了一副崭新的太平洋床单,还有金展母亲新缝的一床花格土棉被。
这样的婚礼听起来真叫寒酸,但金展说当时他们却心满意足,还感到甜滋滋的,沉醉在幸福之中,这种幸福感是来自于真挚的爱。
世事如棋无定局,人生似舟顺逆行。金展与段淑英婚后幸福的生活了一年多,他们工作都发生了巨大变动。
1953年冬,中央决定停办农村牲畜保险业务,随之保险机构大缩减,当时全地区17个县,就有13个县的机构被撤销了,80%以上的人员调到外单位,仅留运城、新绛、闻喜、永济四个县的保险机构,分管周围县的城镇财产保险业务。支公司领导决定让金展到闻喜公司负责闻喜、夏县、绛县、垣曲四县的业务,并让他代表闻喜公司参加了全省在太原召开的各地县经理会议。段淑英被调到地区新成立的木材公司。这样他俩就分居两地,过着牛郎织女般的生活。这一年,段淑英生下了一个孩子,祖父为孩子赐名福俊,多么好的名字,祝愿她的孙子福寿俊杰,后来金福俊也成为人保闻喜支公司光荣的一员。
这一年临汾、运城两地区合并为晋南地区,地直机关驻在临汾,段淑英一个人既要工作又要照顾孩子,其困难可想而知。直到1955年末,段淑英才调来闻喜县百货公司,夫妻虽同在一地,但各自吃住在各自机关,没有一个自己居住的家。那时以革命工作为第一,白天黑夜都忙于集体学习和工作,段淑英由于工作出色,1956年被评为县上工会积极分子,连升三级,当年参加了全省在太原召开的工会积极分子大会,他俩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地奋斗着,辛勤地耕耘着,实现了人生价值与党的事业的融合,向党和单位交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1958年初“反右”基本结束后,金展虽未被打成右派分子,却被机关以“三门”干部参加了上山下乡劳动锻炼,金展等人胸带大红花,肩扛大镢头,由县上敲锣打鼓送往各自去的小山村。他们和贫下中农同住同劳动。住的房内喂着牲畜,吃的是玉茭面糕糕,干的是担粪上山,搬石整田。1959年一季度,大炼钢铁基本结束,他们劳动锻炼也结束了,通过鉴定,被评为一等,分配到县工业部工作。从此,金展离开了保险战线,在工业系统工作30多年,直到退休。
时光荏苒,岁月如歌。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祖国的保险业出现了巨大变化,这些老同志对党和国家的忠诚,对保险事业的无私奉献,坚决服从组织决定的原则性,工作兢兢业业,艰苦奋斗,从不懈怠,不讲代价的敬业精神,真是令人难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