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接:林振荣的博客
大中国水火保险公司广告月份牌
中国保险公司股票
上海财政经济学院保险系毕业证
仁济和保险公司股票
人寿保险税票
上海联保保险公司搪瓷招牌
林振荣在云洲展览展厅
上海中学教师林振荣是在保险业内享有声名的收藏家,作为一名保险业外人士,他10多年来对保险的关切、收藏、鉴赏令保险业内人士叹为观止。他对保险收藏的矢志不渝,也令我们感动和尊敬。
记者专访了这位沪上知名的保险收藏家,特别是作为一位分外关注中国保险业的“外人”,他对保险的理解和思考开阔了我们的视野,给了我们更多的启示。尽管林振荣先生担心自己对保险的评述过于鲁莽和草率,一再声称自己是一家之言,但他对保险业的感悟中却不乏真知灼见。他对中国保险业的热切希冀和拳拳爱心更是溢于言表。
收藏是对中华文史遗产的保护抢救
记者:您是如何对收藏产生兴趣的?怎么会关注起保险的收藏?
林振荣:说起我为什么会选择保险业历史文化专题收藏,也是机缘巧合。1999年,利用人才交流机会,我从中共甘肃省庆阳市委党校调入上海市教育系统工作。在甘肃,我是一位小有成就的钱币收藏家。落户到有“中国收藏半壁江山”之誉的上海后,才发现我的收藏品与沪上收藏家的相比,不值一提。原来的收藏圈子和地域优势不复存在,如何延续已经坚持20多年的收藏,我面临着抉择。
我从学习上海城市发展史以及与志趣相投朋友的交流中得到启发:上海自1843年开埠以后,迅速发展成为远东地区的金融中心,金融机构众多,留存着丰富的金融文化遗产。如果选择金融业历史专题收藏,扬长避短,另辟蹊径,则上海拥有其他省市所不具备的优势条件。当时收藏银行钱庄证券史料的先行者已大有人在,而上海作为旧中国保险业中心,相关的保险业历史文化收藏却没有得到收藏机构和个人的重视,还是一片空白。因此我选定了自己的专题收藏方向,并付诸于不懈努力。
10年来,每到双休日,我总会早早来到沪上几大著名收藏品市场淘宝,吹沙沥金,选购保险专题收藏所需要的物品,人际环境熟悉后,我委托收藏圈的朋友代为寻觅。2003年以后,我更是利用互联网优势,触角扩展到全国收藏品市场,我的藏品有一多半都是通过网络渠道征集来的,各大专门收藏网站、拍卖会也成为我收藏中必不可少的信息交流通道,像民国时期“中国天一保险公司”和“华商中华保险公司代理处”木质招牌,日伪政府发行的“华北邮政人寿保险税票”、还有“中国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一百股股票”等收藏精品,都是从北京拍卖会上竞得的。当然,为此我变卖了自己心爱的邮票、纸币、古钱币、铜镜、玺印等藏品,推迟了购买住房的计划,全身心投入新的收藏领域,工作之余的时间全花在专题收藏研究上,每“淘”到一件藏品,灯下品味研究,查阅大量相关书籍资料。在别人眼里我变成一个几近痴狂的收藏发烧友,“为伊消得人憔悴”。我享受到了收藏带给我的百味人生,常常因寻觅到需要的藏品和相关的文史资料而欣喜若狂,也每每因为财力原因错失重要保险文物的入藏机会而懊恼不已。去年开始,邮币卡市场火爆,价格飞涨,过去的藏友都对我卖掉藏品改弦易辙表示惋惜。我痴情不改,执着坚持,自得其乐,无怨无悔。
记者:您目前对保险的收藏大致分为哪几类?哪些是您认为最珍贵最有意义的保险藏品?
林振荣:目前我已经收集到晚清、中华民国时期,直至新中国初期的各类保险业历史收藏品3000余件(张),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是“史料”类,即保险公司成立时的公司章程、费率规章、分保和约、股票、董监事及职员照片、职员证件、会员证、徽章等,都是不可多得的实物史料。如光绪二十四年的《大英永明长命人寿保险公司章程》、民国《永安人寿保险有限公司经理员指南》、《永宁水火保险行火险章程》、《太平保险公司人寿部人寿保险经理员必携》、光绪贰拾伍年的“香港宜安洋面兼火烛保险有限公司肆股股票”、民国“仁济和水火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中国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股票”、“天平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股票”;1947年《上海市保险界同仁进修会会员名册》等。
二是“主料”类,即保险公司展业使用的各种保险单、收据、理赔凭证、证书、火标等,真实记录了我国保险业初创时期开展各种业务的轨迹,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如光绪十年“香港安泰保险有限公司存单”、1896年“英商上海公裕太阳水火保险公司水险保单”、民国玖年“中国金星人寿保险有限公司拾年保险单”、民国二十一年“华安合群保寿股份有限公司不占利二十年期终身保寿单”,“先施水火”、“金星保险公司”和“上海联保保险公司”搪瓷或铁质标牌等。特别是保险标牌,是保险公司特制的一种参保标志,由参保人钉挂在大门口,一旦发生险情,抢险人员看到挂着的标志,必须全力以赴进行抢救。
三是“副料”类,即保险机构对外宣传保险业务的各种广告资料、纪念册、明信片、兑奖券以及保险理论书籍等,其形式多样,对现代保险业的宣传普及工作,具有很好的启迪作用。如大清光绪三十三年“太古水火保险公司广告月份牌”、宣统三年的“香港仁安洋面火烛保险有限公司月份牌”;清末“永年人寿保险公司明信片”;日伪时期“简易人身保险开奖兑奖券”、“长城图案保险印纸”,以及各种图案和式样的纪念章、宣传画、纪念邮票、邮折、火花、储蓄罐、磁卡、保险业理论研究书籍与刊物等。
这些藏品折射出中国保险业历史的丰富性和完整性大大出乎我的预料,而对藏品背景及其所蕴含信息的深度解读,更加深了我对这一专题收藏社会价值的认识。从一定意义上说,10年收藏过程,既是保险历史文化遗产发掘保护的过程,更是我自己思想认识得到提升的过程。
收藏是记录文明传承文化的最好载体
记者:请您就一两件让您感触深刻的保险藏品,和我们一起分享收藏过程。
林振荣:收藏家大多是活在故事里的人,几乎每件藏品背后都会有一段意味深长的收藏故事。记得是在2008年的中秋节前夕,我在淘宝网上看到一则“上海华洋永庆人寿保险公司”木质招牌的出售信息。查阅资料得知,“上海华洋永庆人寿保险公司”(又名上海华洋人寿保险公司),是中国最早的中外合资保险公司之一,创办于1905年,开业不久就与永年人寿合并,最后被永明人寿兼并。标牌是公司创建时的标志,一般挂于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及代理店门口,目标大,易毁损,完整保存下来十分罕见,这块清末的保险公司招牌如果属真,那将是见证上海保险业历史发展最好的收藏品。我马上去电联系,询问详情,表达购买的愿望,店主是浙江平湖的收藏爱好者,他推说是朋友委托他代售的,他手里只有照片,并说因为有北京、兰州等地的几位收藏者来电询问,不知还在不在,要再核实一下。不久他回复说主人愿意出让,只是不知能值多少钱,问我能出多少。我说网上所标注的价钱我可以接受,他说几个人都出过此价,没有谈妥。金融业收藏品本无行情,就怕主人心里无底漫天要价。我与之周旋,几经商谈,以诚心说服对方,终于以主人较为满意的价格达成协议。之后我表示通过支付宝中介付款,他说没有开通,我又提议由我登门钱货两讫,他说领陌生人登门主人嫌不方便。我既担心贻误购藏精品的机会,又怕上当受骗。便问他还有什么稳妥的办法,他表示中秋节会去嘉兴古玩市场设摊,如果我确实想要,他让主人带来市场看货,我又担心在市场上别人会捷足先登,便推说招牌沉重,带来带去不方便,最好我到嘉兴后一同找个僻静处看。为了安全起见,我还约了要好的收藏朋友作陪,一同前往嘉兴。最后约定在桥下公园里会面,等到下午终于见到这块保险公司招牌,漆面班驳、满布岁月流逝的痕迹,比我想象的还要有内涵,飞翔的雄鹰图饰上有中英文标志,镂刻的图案文字里还保存着填涂金漆的痕迹,从木牌的特征看,原是镶嵌在公司门面墙上的。这正是我梦寐以求的,辛苦奔忙,终于拿下。这种波折横生,心急如焚却最终如愿以偿的快乐真是生命中最美的音符!
专题收藏不仅需要广开渠道,勤于搜罗,有时还需要机缘巧合,当机缘突然降临时就看你能否及时“出手”了。那是2009年冬天,一个跟平常没有多少区别的周六早晨,我习惯性地很早就来到云洲古玩城市场,仔细翻看地摊上的物品,忽然有人向我招手,原来摊主是认识我的玩票证朋友,以前我从他那里购买过一些民国时期的保险单据,也曾委托其代为寻觅保险业历史收藏品。他告诉我在朋友店里看到两枚与保险业相关的徽章,但索价较高,问我有没有兴趣,我问什么样式,有何文字,他说两枚都有“联保”字样和火炬图案,其中一枚盾牌型的镀银章上有许多文字,记不太清楚,好像有“优胜纪念”字样。我脑海里迅速搜索有火炬标志的保险机构信息,突然一个念头跳出来,“联保”会不会是“保联”?——难道是我苦苦追寻的“上海保险业业余联谊会”的徽章吗?上海市保险业业余联谊会(以下简称“保联”),是抗战爆发后由中共上海地下党领导创建的团结保险业职工从事抗日救亡活动的群众团体,有关的实物资料非常稀少,如果真是,肯定属于可遇而不可求的保险收藏精品呀!我表面不露神色,心底却起了波澜,恨不得马上让他收摊带我去看,但经验告诉我不能操之过急。我淡淡地说等看到东西再说,他答应下午收摊后前去联系好再通知我。翘首以待,一夜没有回音,直到周日早晨,他突然来电话说,有人已经先他一步登门,看好这两枚徽章,正在谈价钱。如果我想要的话,就要比昨天报的价钱再高一些,他想办法直接买下来,徽章真假他有九成把握,如果是赝品算他的,如果是真的,我必须接受,不准砍价,不能不要。我害怕错失机会,又担心夜长梦多,当机立断,按他的条件办。等第一眼看到这两枚徽章时,我真是喜出望外,果真是非常有价值的精品。为了防止节外生枝,我也来不及挑剔品相,马上按约付款,中午还请这位朋友吃饭,以表谢忱。“上海市保险业业余联谊会第二届征求会员大会优胜纪念”镀银牌和“保联征求会友优胜纪念”徽章成为我最喜爱的收藏品之一,虽然购价不菲,但依然让我兴奋了许久。
记者:收藏中您有哪些意外的欣喜?
林振荣:收藏的境界,就像“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一样,充满惊喜和奇遇。2004年不经意间得到的上海财政经济学院保险系的毕业证书,就是这样的意外之喜。大学的保险专业教育是培养保险人才的主要渠道。有关早期保险高等教育的实物资料,一直是我比较留心的搜罗品种。这张大学毕业证,是我在上海的一家古玩店里作为生意成交的附带品种搭给我的。学生徐之理,毕业时间为1951年7月,由保险系主任关可贵签发。直到2009年我得到《国立上海商学院1949级毕业纪念册》和《上海财政经济学院1950级毕业纪念册》,查阅后才得知此证的难得之处。我国高等院校创办的第一个保险系就是国立上海商学院保险系,创设于1946年,到1950年8月改名为上海财政经济学院保险系。后来华东地区20余所高校的商学院或财经系科相继并入,遂成为华东地区唯一的财经类高校。到1950年该校才有第一届保险专业毕业生,只有20名,而1951年的第二届毕业生仅有3名,名单及合影照片中都查到了徐之理——我得到这届三分之一毕业生的毕业证书,你想象得出我当时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吗?真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记者:在有关保险藏品的收藏中,您有哪些心得和感触?您认为保险收藏中您获得的乐趣和思考有哪些?
林振荣:对中国保险业崛起之路的感悟是我10年收藏之路最大的收获。有人认为,个人收藏的乐趣在于藏珍聚奇,秘不示人,享受“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心理满足和精神愉悦。我倒认为,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挖掘个人藏品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为现实服务才是收藏的真谛,尤其是当你的藏品能够与一个国家、一座城市、一个行业的发展密切相联,用藏品去印证崛起之路,用故事留存成长记忆,方能凸现个人收藏的不同凡响。
在朋友的鼓励下,2009年4月,我在中国保险学会网站开辟了个人博客,陆续发了40余篇“保险业历史文化专题收藏鉴赏”的系列文章。2009年11月,我应上海市收藏协会的邀请,在云洲古玩会展中心举办了“迎世博,中国保险业百年发展历史回顾展”,上千件展品从不同的视角,向世人展现了中国保险业百年走过的坎坷之路,轰动了上海收藏界,也引起了中国保险业内人士的热切关注。2010年1月21日,为迎接世博会倒计时100天,我在上海市第八中学校园举办了同一主题个人收藏展。两次展览用珍贵实物和史料追忆保险业的发展轨迹,生动形象地再现保险业的兴衰故事,留存上海城市文明的成长记忆,在运用专题展览形式感悟世博真谛方面进行了成功的探索。这些宣传展示活动都收到了很好的展示效果,我的小收藏在分享中价值加倍,快乐加倍了。
“仁、信、和等传统文化的内核,才应是中国保险业长盛不衰的真谛”
记者:您最大的收藏理想是什么?您如何去努力实现它?
林振荣:从事中国保险历史专题收藏,是我人生中最有意义的一件事。正像一位哲人所说的那样:“收藏之路尤如旅行,重要的不是目的地,而是收藏路上两边的风景。”我引以为豪的是,我的专题收藏可以生动形象地演绎保险业的兴衰故事,浓缩呈现中国保险业的发展轨迹,留存城市文明的成长记忆。通过挖掘、保护和利用这些文物,不仅可以看到历史,而且可以为后人留驻丰厚的金融文化底蕴,为保险业未来发展带来新的思考和启示,堪称记录金融文明传承保险文化的最好载体。
我们在抢救和整理保险历史文化的同时,其实也就在存续和创造着保险的历史。我个人的力量和影响力是极其渺小的,我的梦想是,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合众人之力,能够在条件具备时,筹建成中国保险业历史专题陈列馆。如果真有那么一天,能够创建一家全面反映中国保险业百年发展史的陈列馆,追忆保险业的发展轨迹,展示保险业的辉煌成就,那将是一个多么激动人心、多么令人期待的时刻!
记者:您是保险业外人士,但您对保险的关注、收藏让业内人钦佩。您从保险收藏之中,对保险有着怎样的理解与认识?您怎样看待保险?
林振荣: 从理论上说,保险作为现代文明社会一项科学、美好的制度安排,能够为社会的经济繁荣和个人的幸福安康保驾护航,堪称经济的“助推器”和社会的“稳定器”,其利国安民的作用是其他制度无法替代的。现代社会经济生活的高风险需要发达的保险服务,保险从业人员应该是受人尊敬,有行业成就感的高端人才。
但现实却大相径庭,与西方欧美国家保险企业受人尊敬相比较,我国整个保险行业的国民认可率较低。在西方社会,保险经纪人被视为高尚职业,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我国的保险从业人员明显相形见绌,底气不足。“淮橘为枳”的原因何在?我想主要是急功近利、漠视文化、粗放扩张的业界乱象所造成的。
保险企业和保险人理应受人尊敬,保险业有着承担社会责任扶危救困的职业崇高,以及自身拥有的人本主义的文化内涵。保险业自诞生的那天起,就在运用社会资源防范灾难、化解风险的同时,体现人类社会的关爱互济精神。仁(仁爱)、信(诚信)、和(和谐)等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才是中国保险业长盛不衰的真谛,保险业必须选择依靠文化、走内涵发展的集约化发展道路。
记者:您对目前中国和世界的保险发展有多深的了解?您个人购买保险了吗?就您的生活经验,请您谈谈对中国保险业现状的看法和思考?
林振荣:很惭愧,我是中国保险理论的门外汉,对目前中国和世界的保险发展现状缺乏深入的了解,不能信口开河。如果我的表述对业界大不敬,有所冒犯的话,请多多原谅。
人类是个容易健忘的群体,有时候我们忘掉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古训,容易用孤立的静止的思维定势看待问题,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导致事倍功半甚至相反的结果。当灾难突如其来,保险决策者的及时态度决定了公司的未来命运,是挺身而出还是萎缩推诿,其结局大相径庭。1924年3月11日,上海北苏州路上海公栈发生特大火灾,损失极大,众多保险公司能否理赔,流言四起,史带抢在同业之前,宴请客户和经纪人,当众宣布如数照赔,应赔尽赔,尽早理赔。史带的胆略气魄令人钦佩,正是充分利用这次出险理赔“声誉鹊起”,化险为夷,逢凶化吉,才迎来保险公司超常发展的难得机遇。
不重视保费收入,今天通不过,光关注保费收入,明天走不远。有远见的保险经营者从业者们,不妨多学学前人的立业之本、营销法宝,最重要的是,领悟保险功能中的“人”字精髓,“将欲取之,必先与之。”少谈些抽象理论概念,多在保险普及教育方面下工夫;少做些竭泽而渔式的强势营销,用高屋建瓴的宣传教育引导保险消费;只有当保险理念深入人心,保险文化融入民众血脉生命之中,保险业的春天才会真正来临。
做大做强中国保险业,应该从弘扬保险文化,提高保险普及率做起。从根本上说,民众的保险意识培养与保险知识教育才是保险业发展的文化土壤。保险普及教育是一项宏大的社会工程,需要从娃娃抓起,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建议保险决策者多做一些面向中小学、面向社区的宣传教育活动策划,真正把保险宣传“两进”落到实处。建议保险从业者多学学中外保险发展历史,多看看保险公司的兴衰成败故事,从以往历史中汲取成长的养料,无论如何,胜有胜道,败有败因,多从华安合群保寿公司、太平保险公司、友邦保险公司的成果之道中领悟保险的真谛吧,我想你会收获多多的。
一语中的
“挖掘个人藏品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为现实服务才是收藏的真谛。”
——林振荣
人物素描
林振荣,汉族,中共党员,1963年生于青海乐都,现定居上海。
1979年9月—1983年6月,在西北师范大学学习,本科,获教育学学士;
1983年7月—1995年7月,在甘肃省庆阳地区第一中学任教;
1995年7月—1999年7月,在中共甘肃省庆阳地委党校任教;
1999年7月—至今,在上海市第八中学任教;
2010年10月,获上海市委、市政府“上海世博工作优秀个人”嘉奖,并获“优秀志愿者”称号。
1986年—1997年,在《陕西金融》、《甘肃金融》等刊物上发表钱币文化习文40余篇。1990年论文《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集市贸易与南梁油布币》入选《中国钱币学会革命根据地货币研究会第二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96年获“甘肃省钱币学会成立十周年”优秀成果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