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的太平保险公司保单。
师从罗振玉
1884年2月12日,周作民出生在江苏淮安。和伟人周恩来同乡。周恩来曾称周作民为同族兄长。
周作民的父亲是清末举人,开馆授学为生,周作民自幼随父读书。清末,日本明治维新后蒸蒸日上的国力让许多中国知识分子看到了国家富强的希望,于是中国出现了学习日语的高潮,许多地方出现了东文学堂(相当于留日预备学校)。周作民15岁转入淮安人谈静山创办的谈氏东文学堂,师从著名国学大师罗振玉。
罗振玉也是淮安人,比周作民年长18岁。15岁学作诗词,16岁中秀才,自幼潜心经史、训诂,留意金石名物。24岁(1890年)开始在乡间教书。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屈辱的《马关条约》使罗振玉认识到必须向西方学习,实业救国,于是潜心研究农业,并开始专译日本农书。 罗振玉的追求对周作民影响很大。
1902年,周作民在罗振玉的资助下进入广东公学。1906年,周作民以优异成绩考取广东官费赴日留学,入京都第三高等学校(后并入日本京都大学),两年半后因官费停发,他不得不辍学回国。
创办金城银行
回国后周作民先在南京法政学堂当翻译。辛亥革命后担任南京临时政府财政部库藏司科长,1913年任库藏司司长。1915年,周作民离开财政部,任交通银行总行稽核科科长,后又兼任国库课主任。
1917年,周作民创办金城银行。该行由北洋军阀以私人名义投资组建,主要股东为袁世凯心腹安徽督军倪嗣冲。金城银行创办时实收资本50万元,北洋军阀占股90%多,周作民入股1万,占股2%。
周作民入股虽不多,却一直掌管金城银行经营,从1917-1949年,任总经理长达32年。
为了靠近北洋政府,金城银行开创时总行设在天津,还在北京设立了总经理处。在金城银行入股或存入巨款的多为北洋政府要员,如曾任民国大总统的徐世昌、黎元洪,曾任国务总理的梁士治、熊希龄等人,再加上各地大军阀孙传芳、吴佩孚、卢永祥等人,金城银行的存款额稳居私营银行之首。
因其特殊背景,金城银行成立不久就在华北获得了与中国、交通、盐业银行并列的地位,奠定了发展基础。1921年开始,金城和盐业银行、中南银行、大陆银行一起组成联营机构,垄断了中国北方金融市场。
1927年,北洋军阀纷纷垮台,国民党于南京重建国民政府。随着中央政府的迁移,金城银行业务中心迁至上海。金城南迁后开始扩大股本,实收资本金达到700万元。由于吸收了新的民族工商资本,官僚资本所占比重由90%下降到50%左右。此后至抗战爆发前的10年间,金城银行的业务进入黄金期:分支机构增至50多处,员工总数达700多人。1937年存款15900多万元,放款11000多万元,为私人银行的佼佼者。
投资保险业
1926年前后,中国金融市场出现了华商银行纷纷投资保险的潮流。当时华商银行投资保险的思路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防范贷款客户的风险;二是保险有利可图,银行自身的渠道为拓展保险业务打下了良好基础。
金城银行的崛起,使其将寻求更大发展的目光亦投向了保险业。当时周作民的想法是:“因其时华商保险同业不足二十家,且大半属港商分设,组织散漫,社会方面亦少注意予以指导,坐视利权外溢,莫能与外商相抗衡。且保险业有关国家经济社会安全,各国对此胥皆重视,金城银行有鉴于此,乃有本公司的发起组织。”
查阅当时的资料,金城银行《董事会议录》记载了周作民对当时市场前景的分析:“就上海一地而言,每年保险费达七千万元(大体相当现在50-60亿元),从前几全在外人保险公司之手。作民曾对陈光甫(上海银行经理)等办保险同业云:只可向外人争,不可自争,果能争得百分之十,每年亦有七百万元。”
其实,周作民进军保险业的想法已在心里酝酿多年,并委托丁雪农着手筹划。
丁雪农比周作民小一轮,1896年生于扬州。早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后留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回国后任交通银行青岛分行经理。
1985年,时已86岁的原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国外业务部专家陶听轩先生回忆了受周作民委派和丁雪农一同组建太平保险的经历:“1925年,离开天津来上海,有老朋友黄克络兄告诉我,上海金城银行拟筹办保险公司并已由丁雪农主办此事。丁雪农雄心筹办,渴求内行人合作。经黄克络介绍与丁雪农见面,他比我长4岁,两人互谈对保险业的抱负、认识等等,一拍即合。经丁雪农介绍我见了金城银行总经理周作民,同意我参加太平保险的筹办工作。丁任经理,我任副理,另加职员十数人。”
融资扩股
经过一番精心筹备,1929年11月20日,金城银行独资创办了太平水火保险公司,注册资本100万元,实收50万元。周作民任董事长兼总经理,丁雪农任第一协理。为背靠金城银行开展业务并节省费用,太平水火保险总部及分支机构大都借助金城银行办公场所。
当时经营的险种主要有水险、火险、船壳险、汽车险,并酌量开办了玻璃险、邮包险、茧纱险等。并确立了朗朗上口的广告宣传语——太平保险,保险太平。
凭借金城银行的实力,太平水火保险起步顺利,开业3年盈利20万,资本回报率达到40%。但和周作民投资保险的期望还有差距:“本行所设之太平保险公司,数年来办理尚能稍获余利,唯一家做此,声势究竟不壮,遇有大宗生意每不能做。”
为壮大公司实力,1932年,周作民邀与金城银行关系密切的中南、大陆、交通、国华、东莱、四行储蓄会等银行入股,股东由1家增至7家,公司注册资本金扩大5倍,为500万元,实收300万元,并将太平水火保险公司更名为太平保险公司,增设了寿险部,后独立为太平人寿保险公司。
扩股后,太平保险成立了新的董事会,黄奕住出任董事长,周作民为常务董事兼总经理。
黄奕住是个传奇人物。他出生在福建南安,家境贫寒,12岁在街头理发谋生。16岁随同乡流浪到印尼,从剃头开始打拼,35年后成为当地显赫的糖商,名字载入当时《世界商业名人录》。一战后,荷印殖民政府用减免税率相诱,欲使黄奕住入荷兰籍,具有强烈爱国意识的黄奕住宁愿放弃在印尼打下的大好基础,1919年,黄奕住衣锦还乡,将价值约三四千万银元的资金汇回国内。定居厦门的黄奕住继续在各个领域投资,一跃成为厦门首富。之后他来到上海,和《申报》董事长史量才、银行家胡笔江等人“谋设中南银行于上海。中南之者,示南洋侨民不忘中国也”。该行创办之初预定招股2000万元,第一期缴足资本500万元,黄奕住认股350万元,占70%。经过一段时间筹备后,1921年7月5日,当时全国最大的侨资金融企业——中南银行开业。随着中南银行大笔注资太平保险,黄奕住出任太平保险董事长。
收购兼并
太平保险除募资入股外,还通过收购兼并进一步壮大实力。1933年前后,多数民族资本的保险公司资本数额小,承保能力有限。据笔者查阅当时的保险年鉴,1934年,40家华商保险公司实收资本总额为3807万元,实收资本达到500万的仅中央信托一家,达到300万的仅太平保险和中一信托2家,其后为中国天一和中国保险,均为250万。不足100万的公司达25家。为了分散风险,提高承保能力,华商保险公司也迫切地寻求联合经营之路。
在太平扩股增资中,东莱银行成为其主要股东之一。由于股东关系,东莱银行1926年12月投资100万(实收50万)创设的安平保险公司合并给太平保险,但对外仍挂安平保险牌号,黄奕住任董事长,周作民任总经理。注册资本仅20万元的丰盛保险公司因经营不善,将牌号以10万元的价格出让给太平保险,周作民出任董事长和总经理。1936年,太平保险又接办了中国天一保险公司,该公司由垦业银行创办,资产优良,年收保费70万元左右。
太平、安平、丰盛3家保险公司对外仍以原来的牌号经营,内部则为集团公司架构,由太平统一管理。为了加强集团化管控,1935年5月成立了太安丰总经理处。1936年,太平保险又接办了中国天一保险公司,该公司由垦业银行创办,资产优良,年收保费70万元左右。太安丰总经理处扩充为太平、安平、丰盛、中国天一总经理处,继续承担集团化管控职能。
这一时期,太平保险还收购了联合保险公司,该公司由华商肇泰、华安、永宁、先施、宁绍、海上、联保、通易、华兴等10家保险公司联合组成,因通易濒临倒闭引致该联合体趋于解散,太平保险见机而入,通过收购通易的股权取得了该联合体董事会的领导权。
据统计,太平保险通过兼并重组及其自身业务的壮大,在1934-1936年的3年间获利达82万多元。
开拓再保险
1930年代初,华商保险公司虽有40家,但再保险市场由外商掌控。为了解决分保出路问题,在周作民的授意下,太平保险公司副理陶听轩通过北美洲保险公司上海总代理克罗伦介绍,与瑞士再保险公司取得联系并订立了再保险协议,从此太平保险业务不再受上海外商保险公司制约,分出问题得到了解决。
解决了分出问题,周作民并不满足:一个公司要立足,必须互惠互利——向外商分出业务的同时,也要争取外商业务的分入,这样不仅可在世界范围内分散风险,打破再保险的垄断,还可向全世界展示华商保险公司的专业技术水平。1935年,周作民派陶听轩远赴欧洲,以考察为名,寻求与世界著名保险公司分出分入业务的互惠互利。
陶听轩曾感慨:“其时,我才35岁,新生男孩尚未满月,爱人产后尚未复元,我又无出国经验,异域无依无靠,骤然远渡重洋,一去预计年余,时值欧陆风云变幻,随时可能发生战祸,在这局势和个人条件下,我竟不顾一切,毅然前往。回想当初,如果没有坚固的事业心和值得自豪的青年勇气是不可能实现的。”
陶先抵瑞士,瑞士再保险公司热情接待了他并陪他考察了各个主要业务部门,但对他提出的取得该公司在华全部业务5%的分入要求迟迟不予答复。陶又来到英国,拜访了许多世界著名的保险公司。“岂知起初遭遇和在瑞士时基本相同,”后经数月在英国保险机构的实习,通过与英国同事的潜心交流“方知症结所在”:“原来他们平时分保百分数已给订约各家人满,每年只有一到二次全盘调整之期,届满方可接受新户插进,一般插进1%-2%已很不容易。我在瑞士和伦敦一开口就要5%-10%,叫他们很难考虑。”知己知彼,陶听轩“以静待动,坐等数月,终于赶上他们调整合约分保之期”。经过努力,陶从世纪保险公司争取了3%的合约分保。陶曾回忆:“签约的消息瞬时传遍市场,凡是我曾经拜访并商讨互惠分保的公司均来面约我前往商谈。”陶又和劳合社签订了分保代理合约。因劳合社理算师遍布世界各地,通过合约为太平保险开办远洋运输保险业务创造了条件。“在国外耽延年余,幸不负使命,不但太平今后业务长足发展从此有恃无恐,太平在国外的保险声誉也由此建树。”
从抗战到新中国
抗战爆发后,周作民根据形势的变化,将公司内部的人权、财权和业务掌控权划分三个区域:除总公司仍在上海,掌管华东、华中和华南沦陷区业务;在天津新设华北区稽核处,代总公司管辖华北及东北地区各分支机构;在重庆分设西南区稽核处,代管大后方及海外各分支机构,当时太平保险在香港、菲律宾、印尼、新加坡设有分公司。直到抗战结束,才取消了两个稽核处,重新由总公司统一领导。
抗战期间,太平保险除海外和大后方西南地区分支机构业务尚可维持外,其他分支机构的业务遭受重创,员工大量流失。
抗战结束后,国内经济形势依旧恶化,物价飞涨,货币大幅贬值,民族保险业入不敷出,经营岌岌可危。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后,47家华商私营保险公司联合组成民联分保交换处,太平保险公司协理丁雪农被公推为主任委员,民联的办事机构也设在太平保险公司内。
民联分保交换处是解放后上海工商业中最早成立的一个联营机构,为私营保险公司的进一步联营奠定了基础。
1951年下半年,上海25家私营华商产物保险公司开始酝酿合并问题。天津的3家私营保险公司也派代表赴上海联系,这28家私营保险公司分别组成太平和新丰两家保险公司,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注入50%以上的资本。
1953年4月,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拟将太平、新丰两公司进一步合并,以合并后的合营公司专门发展国外保险业务。1955年11月11日,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提出了《关于公私合营太平、新丰保险公司合并的方案》:两公司合并后的业务重点将放在国外,成为中国人民保险公司领导下的一个专业性保险公司。因新丰保险公司没有海外机构,因此建议合并后的新机构定名为公私合营太平保险公司。1956年后,太平保险停办国内业务,迁往香港专营海外业务。
新中国成立初期,周作民由港返京,1951年 10月出席全国政协会议,被选为全国政协委员。1955年春,周作民赴上海视察时因心脏病猝发病逝,曾经辉煌也曾黯然地走过71个春秋。
归来
2001年末,阔别内地45年的太平保险归来,全面恢复经营国内保险业务。今天,中国太平共有各级营业机构1188家。其中子公司20家,省级分公司和子公司直属分公司125家,其他各级分支机构1043家;经营区域遍及中国内地、港澳、欧洲、大洋洲、东亚及东南亚等地区。中国太平保险集团2010年实现总保费收入超过438亿元,同比增长40%。集团总资产达到1368亿元,同比增长31%,净资产达到168亿元,同比增长15%,全集团管理资产达到1385亿元。
80多年过去,太平保险这块中国民族保险最悠久牌子终于流传下来。
掐指算来,太平保险回家正好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