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中国人民保险公司1949年11月14日签发的投保货物为莲子,险种为轮船运输险的保单,看似平常却很有特点。
“这张保单虽说是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签发的,用的却是民国时期太平洋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的旧保单,在印有太平洋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名称的地方覆盖了一个字条,上面印有双勾线的红色黑体字‘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张天福说,1949年10月20日,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成立,这张保单是公司成立不足一个月时签发的,有人还说它是新中国成立后签发的第一张保单。
在诸多跟洛阳有关的保险藏品中,还能依稀找到当时中国保险事业发展变迁的一些缩影。
一张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偃师支公司签发的关于印章更换的通知上,记录了当时保险公司印章由正方形印章向长条形印章的过渡。
几张新中国刚成立时,洛阳到嵩县的汽车票则印证了保险业发展的一个小变迁。张天福说,汽车站代理的汽车票保险单上会打上受益人的名字,这种没有名字的汽车保险已成为历史。
遍阅保险文物博物馆,鲜能见到1958年至1978年间的保险藏品。张天福说,这是因为开始“吃大锅饭”,保险业务停办了,直至改革开放后,保险业务重新恢复。
博物馆里,改革开放后中国保险事业发展状况的展品几乎占了一半,在这些保险展品中,还依稀看到了洛阳保险事业发展的影子。
展览保险书画作品的展区,放着一辆红色的上世纪80年代的嘉陵摩托车,格外引人注目。“保险公司的老人物,看到这辆摩托车,想必很有感慨。”张天福说,这是1986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洛阳市支公司配备的,供保险人员出外办保险使用的,可以说它就是那个时候洛阳保险人眼中的“宝马”。
保险藏品里的浮世绘
从水火保险到汽车保险,从洋商保险到民族保险,从单一承包到联合承包,从个人保险到团体保险……窥一斑而见全豹,保险博物馆里的件件藏品,悄无声息中勾勒出了中国保险事业发展的历程,也反映出了当时的社会百态。
【读险种】折射生活水平
太平水火保险公司、永安水火保险有限公司、仁和水险公司、济和水火险公司、仁济和水火保险公司、华安水火保险有限公司……
在保险文化博物馆展览的清末和民国时期的保单中,带有“水火险”字样的保险公司占了很大比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保险单里出现的保险叫法不断增多。
风调雨顺屏风背后展区靠近里侧墙壁的展柜里,民国英士大学校长杜佐周连续多年参加保险的保险单格外引人注目。张天福说,这说明那个时候已出现了名人办保险的情况。
风调雨顺屏风对面展区,一张建国初期河南省交通厅印刷的洛阳至嵩县的长途汽车票险的保险月份牌上,特别印出了保险公司开展的包括运输保险、运输工具保险、财产强制保险、人身保险、过敏财产保险、旅客意外伤害保险、牲畜保险等险种。
这一时期出现了自行车、缝纫机保险,博物馆里还保存了两张汽车保险单,分别是1951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承保,中国福利会投保的汽车保险单和1957年洛阳水产公司投保的汽车保险。在洛阳水产公司投保的汽车保险单上,写的保险种类为车辆损失险。
“那个时候自行车、缝纫机、电视机都算是大件物品了,更别说汽车了,给这些物品上保险,既说明这些物品值钱,还说明这些物品逐渐走入寻常百姓家。”张天福说,从单一的水火险到现在保险种类的增多,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变得越来越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