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文为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北京监管局丁小燕局长在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保险学系主办的“经济复苏期的中国保险市场研讨会”上的发言:
各位上午好,很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和各位专家、学者以及我们业界的权威人士坐在一起来研究经济复苏下的保险市场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呢,我应该是说也有所思考,但不是像祁祥教授说的那么深刻,她思考的一些问题,既有理论的一些观点,同时她把保险的一些原理和本质阐述得特别深刻,我刚才跟她说我也是很赞成她的一些观点,因为我是从事监管工作的,更多的是关心市场的稳健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所以说我也是很肤浅的在这个金融危机发生以后,结合我们所了解的保险市场发展的一些状况,有一些简单的思考,在今天抛出来,观点也不一定对,不那么全面,请大家耐心地听我把这个问题很快地讲完了。大家知道三季度经济数据公布以后,世界各国经济学界对三季度的经济数据表示很满意、欣慰,也看到一些希望。我总的感觉,金融危机走到今天,是各国政府出手相助,另外大规模的经济刺激政策,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也使经济有可能走出困境,经济学家对未来一段时间经济恢复期,也是越来越充满信心,虽然也有一些不同的观点,总的来说,我感觉还是在向好的方向转变。那么回顾这一年来金融危机发展和变化的过程,我感觉到有很多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我今天重点讲一讲保险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就关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特别是保险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简单地说就是保险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环境两个方面。
关于保险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实际上涉及到保险业本身的内部发展能力和外部发展环境这两个方面,外部发展环境主要包括经济基础、环境、社会需求还有经济政策以及监管政策,内部发展能力主要还是与公司治理、公司管控、以及产品创新、技术人才等等。在保险业快速扩张时期,无论是外部发展环境还是内部发展能力往往就发展快速,但是环境和能力没有跟上的问题。近年来,我国保险业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长足进步,保险业的规模和影响力正在逐步扩大,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的时候,保险业出现了逆势上扬的现象,在全球保费收入都在下降的情况下,全球保费收入增幅从2007年的3.6%下降到-2.1%,恰恰这个时候我国的保费增幅是36%,可以说完全是一个反向的运动,这主要是我国经济正处于上升期而且保险业本身也处于高峰时期,回顾这个过程,我感觉拉动保险业发展的主要增长方式还是资本投入这些生产要素投入起了很大作用,还是依靠机构扩张、包括投资型产品的入市,还没有搭建起支撑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平台,所以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包括公司治理的缺失,经营行为的不规范,业务结构不合理、管理水平不高、竞争力不强。应该说这些问题和我们要求建立的现代保险企业制度是不相符的,同时从长远来看也制约了行业健康和稳健发展。所以说,实体经济出现不可持续问题最终导致的最终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损害人类生存。保险业不可持续发展主要是一些不规范的发展行为对消费者利益的破坏,对行业发展基础的破坏。对实体经济发展的问题,现在已经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特别是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各方面都在加大解决这些问题的力度,而对于保险行业的这些问题也是到了我们需要认真研究解决的阶段。
当金融危机似乎要走出低谷的时候,不少经济学家都呼吁重视经济的转型和发展创新问题,是为了提升竞争力、夯实发展基础。这是为了在新的竞争发展环境中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对于保险行业来说可持续发展从四个方面来说:
一、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处理好可持续发展中的利益关系。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不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往往与利益相关者的决策和行为有直接关系。从经济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到,与之相伴的发展模式对经济发展的持续性有很大的影响,比如我们改革开放的初期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是必要的,如果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可言,就没有我们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再加上几十年经济停滞,加快发展是我们走出经济和政治困境的唯一出路,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在处理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的时候,往往是局部和短期利益占了主导地位,导致增长问题解决了,发展和持续发展的问题没有解决。这样就很难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样对于我们保险业而言,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协调好利益关系,这也是最核心最困难的部分。每一个保险企业都是行业的组成部分,行业是社会的组成部分。理论上说,企业、行业、社会三个利益如果是一致的,都可以保证三者之间利益的最大化,也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但是恰恰这三者利益往往是冲突的,也是最难统一的,所以就影响了可持续发展。我自己有一些思考,作为我们学界、实业界是否有必要研究建立一个敦促各个利益主体共同遵守的的机制,有点像世界上大的经济主体,包括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在呼吁要建立一个国际发展新秩序的机制。那么要促进不同主体之间在竞争中承担相应的责任,不能光要利益不要责任。特别是要关注的是经营过程中考核方式对竞争秩序的影响。在2009年年中的时候,吴主席也关心过考核方式问题,从我这几年监管实践中间我感觉,实际上,经营方式和对市场拓展都受到考核制度、考核办法的影响,所以要关注决策层、经营层利益获取的既期性,因为跟各自的利益相关,所以既期性对他们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我们在出台政策和制定制度的过程中间应该让那些能够维护和遵守市场秩序、规范经营的主体在发展过程中获取利益。加强法制的约束力,调整好各方面的关系,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制度基础。
二、加快保险业创新发展的步伐,打好保险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随着经济复苏和好转,民众的购买力逐步增加,保险业能够为投保人提供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 保险业的创新能力能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是可以衡量保险业发展水平,决定保险业发展前景的。同时,保险产品又是一个需要激发才能消费的金融产品,现实中我们行业比较激发消费者的购买,却没有重视保险的的需求,提供产品多于提供服务,产品同质化问题严重。保险的核心竞争力是风险管理和保险保障。我很赞成祁祥教授的观点。产险的竞争优势不仅仅是产品提出的问题,还有保险业为客户提供风险管理的问题。在发达保险市场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很大程度是把风险管理做在前面,为投保人提供风险管理预案。北京市保监局提倡保险公司正在把财产险的承保标的风险状况向投保人或者是客户提供一个全面管理方案,有些公司正在做,并且影响还是比较大、比较好的。国际上真正有实力的公司特别是产险公司,多半是提供风险管理能力很强的公司,他们制定的风险管理方案主要是减少客户的损失。寿险公司,我感觉还是应该提供全面的管理和服务,让投保人实现应保尽保的选择。当然这中间也会有产品创新能力的问题。我感到现阶段我国保险创新除了满足保险需求减少产品同质化问题以外必须提高风险管理水平,保险业必须通过风险管理发挥保险的优势赢得社会认可。通过不同的风险管理和服务,在行业内形成差异化经营的局面,改善产品同质化状况,这样才能避免低水平竞争局面,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是处理好结构调整和发展速度之间的关系。现在行业正在进行结构调整,而且结构调整的力度还是比较大的,目的是培养核心竞争力。现在回头看金融危机的影响,凡是快速走出经济危机影响的地区行业,一般来说,它的产业升级和转型做的都是很好的。同样而言,保险业要想尽快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也需要对结构进行比较大的调整,那么由于保险业的发展速度,就前些年一些快速发展,也带来一些结构性问题。我们现在的业务结构也反映出保险发展过程中的脆弱性:容易受到外部影响,具有不稳定性,所以调结构,包括监管部门在内的已经成为业内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从2004年开始,北京保险市场开始了结构调整,北京银保发展比较快并且快速增长,所以银保渠道调整比其他省市要早两到三年左右。产品结构调整,在调整过程中也出现了大起大落的问题,我觉得可能跟产品本身推出的力度和公司的经营理念有很大关系,也有在发展过程过对市场认识的差距。保险业发展受到方方面面因素的影响,调整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谓长期也就是说它可能不是一年两年就能解决的,而是要根据市场的变化情况十年八年甚至一直下去,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市场发展是比较平稳的,微调比大调对市场发展更有好处。所以调整不能搞一次运动式的而是应该把市场往平稳方向引导。其次,现在发展中遇到的结构性问题,要通过认真解决产品的合理性问题来解决和公司发展定位的方式来化解。当然,引导结构调整的监管政策还需要更多地应用市场的手段,发挥市场在保险资源中的作用,而不是通过行政手段。从今年全国保险市场变化情况可以看出,保监会的监管政策在结构调整中还是起到了很大作用,进一步的调整还是需要主体自身不断的努力,特别要防止大起大落。
四、正确处理严格监管和市场创新的辩证关系。首先应该是肯定的是,监管部门是支持和鼓励创新的,没有创新的行业是没有竞争力和活力的行业,因此在制定监管政策的时候,我们不是制约创新而是为创新提供更为安全有效的环境,其次监管要善于运用市场手段和行政手段,要结合好两者之间运用的方式,使监管的政策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比如分类监管是为了让规范的主体更好的发展更好创新。提出结构调整时为了行业的稳健经营。在整顿市场的过程中间要特别重视制度的建设,我们知道乱世用重典,必须要加大整顿力度。比如我们进入了很乱的一个市场,那么我们在初期的时候肯定是要采取一些手段,先打击违规的行为,但是我们不能永远打苍蝇,我们必须要清理垃圾,清垃圾就是制定制度和设计标准。监管要做这方面的工作,必须要提供一个创新发展的外部环境。有了这几点,我想监管和创新就是不矛盾的,那么在处理监管和创新的过程中间也有一些不同认识,这不仅仅是保险行业独有的,其他金融行业也是这样。金融危机以后大家一致认为美国的金融创新过度、监管不足。我国是创新不足,有的甚至认为审慎监管制约了创新。但是我认为金融创新还是要符合社会的需求,也就是说银行证券创新要符合实体经济的需要,保险的创新要符合社会风险转移和管理的需求,这样的创新才是有意义的,监管部门在鼓励和支持创新的方面要尽可能地运用市场手段来代替行政手段。监管的重点是把握方向性和原则性的问题,要支持符合经济发展有需求,符合保险基本原理的创新活动,要让主体在创新活动中承担更重要的责任。当然,主体在创新过程中间还要建立良好的风险防范机制,处理好利益驱动和风险防范的关系,从而把创新过程中间带来的风险降到最低点。
相信我们保险行业可以通过研究和分析金融危机带来的危害和影响以及我们应该汲取的教训以后从中得到更有益的经验,一定会在我们自身发展过程之间走出中国需要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